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是什么?祖国是什么?

2016-10-06 陈荟楠 互联杂谈

 


导语:几天前,我发表了《“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错在哪》一文,虽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支持,但也“收获”了不少批评、指责甚至谩骂。无知的谩骂不值得我去回应。但有人认为我混淆了概念,将国家、祖国、政府混为一谈,则是大大地冤枉了我。虽然上文中已有探讨,但还是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下文因此而作。  



国家是什么?祖国是什么?

 

陈荟楠

 

集体想象的共同体

 

以色列学者赫拉利在他的畅销全球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指出国家跟公司、金钱、法律、人权、正义等东西一样,都是人类(智人)想象的产物。智人超越其他动物(甚至击败其他人种,如尼安德特人),成为地球上的主宰,不单是因为他有较高的智力(高智力的动物不止智人一种),也不单是他发明了语言(其他动物也有语言),而是因为他能通过语言的载体,虚拟出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能力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合作,是他战胜其他动物、称霸全球的关键所在。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赫拉利举了标致公司的例子。标致公司并不是任何办公场所、厂房,也不是路上跑的标致汽车,甚至也不是标致公司的员工、股东、创始人,即使所有这些东西都加起来,也不等于标致公司。将全世界的标致汽车回收打成废铁,标致公司也不会消失;即使所有员工罹难,办公室、工厂毁坏,公司还是可以借贷,聘任员工,东山再起。但另一方面,只要有个法官下令强制公司解散,虽然公司的工厂仍然存在,员工、会计师、经理和股东也继续活着,但标致公司却消失了。这说明,公司并不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它实际上只是人们共同想象的产物(即所谓的“法律拟制”。法官的解散令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都承认法律的有效性,而法律更是人们共同想象的产物)。

国家虽不像公司那样需要注册,也不会因为某个法官的命令而解散,但它的本质跟公司是一样的。国家是集体想象的共同体,是人类合作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和班级、社团、政党、公司等人类合作的其他形式一样,只是规模得大、结构更复杂罢了。

政府是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看,政府中主要的人换了,执政党变了,政府就变了(因此会有“克林顿政府”“共和党政府”这种说法)。从广义来看,政府与国家共存亡,国家不变,法律不变,政府的结构不变,政府亦不变。政府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政府实际上就是国家。政府发生了质的变化,国家也就变了:旧国灭,新国生。

从上述意义上理解,清朝时所谓的“中国”,和明朝时的“中国”,不是同一个国家。1949年前的“中国”,和1949年后的“中国”,也不是同一个国家。

 

“祖国”的三层意思

 

“祖国”一词,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一是政治层面,就是指某人现实中所从属的国家。它与现实的政府息息相关,是相对于世界上存在的其他国家而言的。

二是地理层面,是指某人居住的那块土地。不过,这层意思往往与第一层意思相结合,因为人们对国土的认识往往与现实国家的疆域大体一致。很多国人想到“中国”,就想到雄鸡样的地图,想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而它实际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

三是文化层面,则是指某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和现实的国家并不相等。对中国人来说,大家心目中的“祖国”,有绵延五千年文化,有孔子、屈原、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巨匠,有唐诗宋词,有四大发明。

三个层面的“祖国”,跟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一样,都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想象之中。即使地理层面的“祖国”也一样。站在太空上看地球,是看不出地球被划分为一个个“祖国”的。

很多人将三个层面的“祖国”混淆,结果出现了逻辑的混乱。他们一边为出了孔子、屈原、曹雪芹、鲁迅的“祖国”而骄傲,一边又打出“热烈庆祝祖国母亲65年华诞”的横幅。如果祖国只存在60多年,那么孔子、屈原、曹雪芹、鲁迅的祖国何在?如果祖国“母亲”才60多岁,那那些七十岁以上的人,是祖国的什么人?

 

祖国是“母亲”吗?

 

将祖国当作“母亲”,是一种文学化的想象,是一个并不怎么贴切的比喻。

如果按“祖国”的第一层面的意思来说,它就是现实中的国家。国家是人们合作的共同体,而母亲是生你养你的人,两者没有可比性。国家的存在,依赖于每个人的存在,国家并不能生你养你,而是需要你“养活”它。你可能感受到了国家对你的保护,但保护你的,是现实中的人,并不是“国家”本身。别人之所以保护你,是因为你缴了税,付出了你自己劳动的一部分。你只是在与别人合作,不需要特别的感恩。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祖国”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离开了土地,人无法生存。从这个角度看,“祖国”跟母亲有一点相似,但比喻仍有些牵强。土地只是人生存所依赖的资源之一,虽然必不可少,却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而且,如果用这个比喻,那“祖国”究竟是哪一块土地呢?养活一个人,几亩地也许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如果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那为什么不是整个地球、整个宇宙?

从第三个层面来就,“祖国”是文化共同体。人是文化的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人。但将文化“祖国”比喻为母亲,仍然不贴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人更不会有文化。母亲一方面用她的奶水养活我们,一方面教会我们最基本的文化常识。文化如奶水,两者都是人生存之必须,但两者都不是母亲。

况且,现代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是全人类数千年共同创造的成果,很难作出明确的划分。没有所谓的纯粹的“中国文化”,也没有所谓的五千年“一脉相承”而不变的“中国文化”。孔子之前没有《论语》,屈原不会写律诗;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来自印度;鲁迅若没读过西洋书,写不出《狂人日记》。精神文化如此,物质文化更如此。不说现代化的汽车、手机,就说你以为的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多少外来的东西,你知道吗?土豆、蕃茄、玉米且不提,就说川湘菜中必不可少的辣椒,都是来自于美洲呢。唐朝人上哪里去吃辣椒?

将“祖国”比作母亲,作为人们情感的寄托,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提升人们合作的效率,有一定合理性。但它常常被专制统治者利用,作为驯服手段和洗脑工具,作为现代公民,不可不察。

 

结语:说这些有什么意义?

 

有些人的理解能力很低,看到我写的《“没有祖国你什么都不是”错在哪》和王思想写的《没有我,祖国什么都不是》,就认为我们是在传播负能量,是在说“祖国”的不是。有人甚至说“国家就被你这样的人弄坏的”。实际上,我既未否认国家的价值,也未说祖国的不是。我就是讲讲道理,并不针对哪个具体的国家。生活在富强安定的国家,比生活在衰弱战乱的国家好。个人需要国家的保护,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也要明白,个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国家的保护。爱国不是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尚且需要条件,爱一个国岂无条件?人们没办法选择所出生的国,难道爱和不爱的选择权都没有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很有意义的。(意义自己想)

即使我说了祖国的不是,又有什么不对?批评不是负能量,而是真正的正能量。那些一个劲说祖国好的人,就像一个只会夸人(或自恋)的人,真的能促进祖国的进步吗?

有人在网上回复说:“作者,‘没有我,国家什么都不是’对还是错呢?为了证明这个问题,你马上死掉看看!没有你,国家可能更好呢!”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评价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连“没有我”这三个字的意思都没搞明白,有什么资格跟我讨论呢?

互联杂谈,求真求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