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完全骗人的盛世

2017-02-01 互联杂谈


乾隆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稳定,无所不用其极。他可以最仁慈,他也可以最残忍,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政治需要。乾隆通过他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对社会各个层面都做到了强有力的控制,就实现了长达64年的政治稳定。与此同时,经济不断发达,造就了中国最长一个盛世——乾隆盛世。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盛世显然是有问题的。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西方视角看一下乾隆盛世存在的一些问题。


什么样的西方视角?乾隆晚年,英国派过一对使臣来到大清王朝,这些英国人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好多书,后来在欧洲出版,这些书也有好几本今天已经翻译成汉语,大家很容易找到。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派一对使臣到中国来呢?那时候他们想跟中国建立一个平等的外交关系,想跟乾隆互开大使馆,互派大使。来到中国之前,这些英国人对大朝王朝抱着非常美好的想象,但是到了之后他们发现,大清王朝很多方面跟他们想象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总结了一下有三点不一样:


第一点,大清朝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富庶。


来到清朝之前,这些英国人每个人差不多都读过一本书,就是那本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中说中国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国家,遍地都是黄金,人人都穿着绫罗绸缎。


但是到了中国之后,这些英国使臣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英国人到了中国的第一个大城市是天津,他们坐船来到天津口岸,天津的知府非常重视,因为乾隆皇帝早已经给各地官员发下了谕旨说谁要是见到英国人,一定要好吃好喝好招待,因为人家不远万里来进贡,诚意可感。


乾隆认为英国人是来进贡的。所以天津知府就弄了好多活鸡、活猪、活牛、活羊送到英国船上,因为他们知道英国人航海九个月,船上肯定缺乏活的肉食。那么这些鸡鸭牛羊在运输过程中因碰撞而死,到了船上放了两天有点变质了,英国人就把它们扔到海里去了。


这时候海岸上站了好多中国人在那看热闹,因为谁也没见过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头一次见感觉很新鲜。一看英国人船上扔下来这些死物,有好几十个人也不管会不会水就往水里跳去抢这些东西,英国人一看就明白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很低,要不然不至于连这些已经变质的肉都抢。


接着天津知府又派了一些老百姓去船上给英国使臣服务,扫地做饭,端茶倒水。这些英国使臣一看大清帝国的子民有个突出的印象,就有点像我们今天到北朝鲜去旅游,有个很明显的印象,什么印象呢?


就是北朝鲜除了金正恩一个胖子之外,其余的人都很瘦,枯干瘦小。英国人到了中国之后发现底层社会的这些人也都是,几乎没见到一个胖子,所以他们第一个印象就是乾隆盛世,其实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所以我以前出过一本书就叫《饥饿的盛世》,就是写乾隆朝的。


讲到这可能有的朋友有点疑问,为什么盛世老百姓还吃不饱?因为乾隆盛世跟以前盛世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前面讲的人口增长得太快,人口从一亿四增长到三个亿,翻了一番。


虽然乾隆很重视农业,发展农业也很有办法,乾隆朝的农产量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但是最高也不过是提高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但是人口却增长了百分之百,一平均后人均粮食占有量又是中国历朝中最低的。


有一个数据,宋朝人均粮食占有量1400多斤,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一个王朝,清朝是700多斤,只有宋朝的一半。这700多斤并不是都吃到肚子里去了,其中很多要转化成肉类、奶类,特别是要供贵族消费,人均只能勉强温饱。


所以乾隆朝是一个饥饿的盛世。这是英国人到中国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点,乾隆朝不仅是一个物质上、经济上贫困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上贫困的时代。


为什么说政治上贫困呢?这些英国使臣到了中国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们到达的第一个中国城市并不是天津,而是浙江的定海,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的海路。到了定海之后他们找到了当地最高官员——定海总兵,让总兵帮忙找两个领航员把他们领到天津去。


定海总兵因为也接到了乾隆的谕旨,要好好接待英国人,所以答应帮忙。但是定海总兵帮忙的方式跟英国人想象得不一样。英国人认为总兵会花重金招募。但总兵的办法是派出手下所有的士兵满大街抓人,航过海的都被抓来,然后总兵一个一个审问,最后挑出两个以前去过天津的。


总兵要求他们收拾一下行李马上出发,而且一文钱不给,路费要自理。这俩人虽然很不情愿,但是总兵威胁他们不去就把他们抓起来,这两人没办法只好跟英国人走。


这一幕是英国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所以在他们的回忆录里写道,从这一幕我们可以看出大清帝国给他的子民提供的政治保护是很不美妙的。


因为那个时候欧洲的政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在乾隆时期欧洲曾经发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事情我在好多文章当中见到过,具体细节我没有考证过。


乾隆十二年的时候,普鲁士的国王叫腓特烈二世给自己修过一个宫殿叫夏宫,夏天去避暑。宫殿修得很漂亮,很高大,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选址不太好,这个宫殿盖在一个磨坊的旁边。


我们知道那时候欧洲都是靠风力转动磨坊,宫殿把磨坊旁边的风给挡住了,就影响了风磨转动的效果,磨坊主就跑到法院把国王给告了,国王没办法,后来只能给予赔偿。通过这两件事一对比,你就能看出那时候中西政治文明已经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英国使臣说乾隆朝也是一个政治上贫困的时代。


英国人观察到第三个重点是什么呢?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有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当然国民性是后来提出的一个词,但是英国人那时候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也有一个很深刻的观察。


来到中国之前,英国人对中国人是很尊重的,因为那个时代欧洲有过一场中国热,即崇拜中国的热潮。当时,欧洲好多传教士把中国四书五经翻译到了欧洲,欧洲上层知识分子一阅读这些书,这些书当中描绘的图景是什么样呢?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管理得井井有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一个父臣制的亲情原则进行管理,所以欧洲人很羡慕中国,说中国是一个高度文明,又高度稳定的国家,比欧洲这种小国林立,不停打仗的状况要强得太多,所以他们非常崇拜非常向往中国。


所以法国的大学者伏尔泰那个时候成天在自己小书房中挂着孔子挂象,每天起来都要向孔子行礼。所以英国使臣认为中国老百姓文明素质是非常高的,但是到了中国之后,他们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我们讲过天津知府派了一些人给英国人做饭,有一天晚上马戛尔尼(英国使团团长),副使斯当东,他们俩让厨师给他们做两只鸡,厨师把红烧鸡块端上来了,做得挺好吃,但是吃着吃着,这几个英国人发现问题了,就把这个厨师叫过来问,说你们中国的鸡每只长几条腿?厨师说两条啊,怎么了?马戛尔尼就说,我总共让你做两只鸡,这盘子里怎么一共只有两条鸡腿?厨师一听哈哈一笑,回到厨房把他藏下的两条鸡腿又拿出来端到桌子上来。


所以后来马戛尔尼写回忆录说,这些普通的中国人非常容易撒谎,你指出来他们也毫不羞愧,所以他们对中国人的道德素质评价很低。


关于国民性他们还有第二个观察。前两年咱们国家发生了一件事,佛山小月月事件大家应该都知道。佛山一个小孩叫小月月,在农贸市场被一辆车压倒了,前后从那走过十八个人没有一个人管,后来来了第二辆车把那个小孩给压死了。这个新闻发生之后,大家都痛心疾首,说中国国民性怎么变成这样了。其实这种事在乾隆朝就发生过,而且被英国人看到了。


那时候英国人到了天津之后,他们按惯例换上中国官府提供的官船沿着运河北上北京,在运河的两边停着好多小船,小船上站满了中国人,站在那看热闹。


有一条小船站了40多人,人太多,英国船经过的时候,大家都往能看得着的这边挤,结果船翻了,40多人都掉到河里了,英国人发现周围有十来条小船,没有一个人跳下去救人。英国人说我们赶紧停下来救人吧,但是中国的水手们跟他们说:我们朝廷有规定,官船不能随便停船,于是就这样开走了。


英国人说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掉到河里这一船当中有好几个人是不会水的,最后起码有四五个人淹死了。所以英国人感觉特别奇怪,那时候英国在世界各地有好多殖民地,说我们走遍了全球,见识了各种人种,见识了各个国家,没见到任何一个国家人民的性格是这样的,中国人太奇怪了。


而且英国人以前在他们的殖民地接触过一些海外华人,菲律宾,巴达维亚等等,他们本来感觉中国人挺好,挺善良,挺温顺的,为什么生活在本土的中国人彼此之间如此冷漠呢?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使臣马戛尔尼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国的统治者按照他们的需要刻意塑造了这样的国民性格。这个是关于中国国民性最早的一段论述。


以上就是我通过英国使臣的眼睛来观察乾隆盛世的一些问题,通过这种观察我们就能看到:


纵向看,乾隆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盛世,但是横向看,它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是一个恐怖的盛世,是一个基于统治者最大利益打造出来的盛世,那么这样的盛世注定不能持久。


所以在乾隆死后40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大清王朝就踏入了万劫不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样一个境地。事实上乾隆晚年这个盛世就已经崩塌了,乾隆晚年爆发白莲教起义,实际上就已经宣告了康乾盛世的终结。(本文为作者在高和分享读书会的演讲)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长按下方二维码加

小编无名个人微信

防止失联,朋友圈更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