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文视窗丨李宇明:扶贫语境话推普

李宇明 语言文字报 2023-01-10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要求与措施。目前,全国上下齐动员,正在为扶贫脱贫修筑“三条大路”:村村通公路,这是现实之路;户户通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广覆盖,这是电信之路;2018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制定了《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为扶贫脱贫修筑语言大道,这是负载知识与机遇之路。三路并进,扶资、扶志、扶智等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并举,期冀此进此举,能够改变深刻在中国大地上的“胡焕庸线”。


我在《修筑扶贫脱贫的语言大道》一文中,分析了“费希曼—普尔假说”等国内外相关研究。语言与贫困具有相关性,语言可以扶贫,源自语言与教育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信息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人与互联网的密切关系,源自语言与人的能力和机会的密切关系。脱贫攻坚阶段的扶贫,需要“精准扶贫”。扶贫语境中的“推普”,也需要“精准推普”。“精准推普”需要三问:


Q1

一问:贫困地区,谁最需要普通话?

经济形成对普通话的现实需要。贫困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是商户。经商需要及时获取商贸信息,需要地区内外甚至国内外的经贸往来,需要管理使用不同语言的雇员,因此,掌握经济价值较高的通用语言是其自觉追求。普通话是国家的通用语言,国内使用人口最多,通行地区最广,负载信息丰富,是中国最具经济价值的通用语言。贫困地区最重要的劳动力是青壮年农牧民,他们需要获取农牧业知识以发展生产,需要获取一定的职业技能出外务工,成家立业者还需要持家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通过普通话更易获取,外出务工者更需要听说普通话的基本能力。


发展形成对普通话的潜在需求。贫困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是少年儿童、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我国人民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贫困地区亦是如此。多数家长都意识到普通话与少年儿童的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并关注孩子的普通话教育。少年儿童的普通话教育,有利于切断“代际贫困”,是实现永久脱贫的重要举措。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多数都有人生发展的梦想,而这一梦想的实现需要普通话助力,助其工作、助其交往、助其获取信息。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教育,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是贫困地区的骨干力量,也可以成为推普的重要力量。


需求就是人生动力,有普通话的需求就有学习普通话的动力。针对商户、青壮年农牧民、少年儿童、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等人群的需求进行推普,就是“精准推普”。“精准推普”最易见到推普成效,也最易显示推普的长久扶贫功效。当然,现实需求是一种较为明显的需求,较易形成现实行动;而潜在需求是“潜在”的,往往需要思想点拨使人们意识到需求,甚至通过政策的配套支持使潜在需求“现实化”。


Q2

二问:贫困地区,推普靠谁?

推普需要建立长久发挥作用的基地,需要一批骨干力量。学校是贫困地区的文化高地,聚集着当地的文化精英,且普通话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无论是从教育职能还是现实情况上看,学校都应当成为推普基地——在校内开展好学生的普通话教学,在校外也承担起普通话的社会推广工作。


中小学教师、本地媒体人是文化水平较高、普通话说得较好的群体,毫无疑问,他们是推广普通话的骨干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在全国形成了一支普通话测试员队伍。他们有使命感,有责任心,专业素质好,应该在推普扶贫中起到指导、监督作用。本地的青年干部和外地来的扶贫干部,自然应肩负起推普扶贫的责任。此外,要重视推普志愿者的作用,他们有热情、有活力,是推普扶贫的生力军。


贫困地区推普,具有“攻坚”性质。攻坚之时,外部力量的借用十分重要;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内生力量发挥作用,这样推普才具有可持续性。在内生力量的培植中,当地教育部门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觉肩负起领导之责、协调之责和督促之责;同时要加强各地语委的机构建设,发挥好语委的作用。


Q3

 三问:贫困地区如何推普? 

推广普通话是文化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和技术活动。对于作为文化活动的推普,我们有较多经验,但对于作为经济活动、技术活动的推普,我们需要用心探讨。推普有共同的规律,推普扶贫具有推普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怎样结合扶贫进行推普,更是需要用心探讨。


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符号系统”,这是对语言的抽象认识。但就语言交际而言,或者说就具体“话语”而言,语言也是知识的容器、信息的载体;具备语言能力,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的符号系统,更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目的是较好地沟通、交流。推普,特别是成人推普,必须与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递密切结合。要仔细调研不同人群的需求,据此开设不同的知识课程;特别是要找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最需要的知识、技术,以此作为“推普之伴”。把作为文化活动的推普与作为经济活动的推普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学了就有用,立竿能见影”。面向扶贫脱贫的推普,就如同凌霄花,只有紧紧攀缠着“推普之伴”,才能够凌空绽放。


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语言交际越来越需要语言技术的支撑,甚至可以说,语言技术的掌握也是当今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推普需要与基本的现代语言技术相结合,既把现代语言技术作为推普的辅助手段,也把它作为推普的一个目标。这就是把推普也看作“技术活动”的依据。


作为技术活动的推普,是一个新课题。要研究哪些与智能手机、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本语言技术是贫困地区群众需要掌握的,比如手机电话簿管理、手机拍照、微信朋友圈操作、移动金融支付等,以及信息检索、商品网页建立、电子邮箱使用等。要把这些技术的传授作为推普的一部分,并利用这些语言技术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激发群众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放大语言扶贫的功效。


时代在前进,我们还要研究新时代的推普特点。20世纪50~60年代,全国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高潮,出现了山西省万荣县和福建省大田县等推普典型地区。那时推普的主要目标是扫除文盲、实现与方言区的沟通。80~9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特别是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次经济大潮,带来普通话的全国普及,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普通话普及,显示了经济所具有的推普力量。现在正开展的推普扶贫,是推广普通话的“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浪潮不同者有二:其一,推普的主要目标是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是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其二,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推普有了各种信息化手段的便利。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语言与贫困,只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就某一个体而言,会说普通话未必不穷,不会说普通话未必贫穷。因此,推普与脱贫的关系,在宣传上不宜口气“过大”,态度“过激”。推普扶贫不是“广谱”性的文化活动,扶贫的目标很明确,因此要特别重视实用和实效,要一下子就能让人尝到学习普通话的“甜头”。同时,也要把握好国家的语言政策,不仅要“大力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不能因推普扶贫而被人误解,引发语言矛盾,更不能被人利用而激化语言矛盾。


贫困不是朝夕可除之物,推普不是朝夕可成之事。推普对于贫困,其作用更长效,阻断代际贫困的作用更大。因此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能操之过急。既要重视时效性的收获,更要重视贫困地区推普的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发挥好当地学校的推普作用。


作者: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