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 缘起百年蚕桑丝韵 彰显浙理红心担当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青年担当!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第一个百年生辰、写下第一个百年鸿篇。一百年沧桑巨变,一百年初心不改,在党的旗帜下,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勇立潮头,为中华之强盛、苍生之兴奋而奉献青春和生命。在他们之中,一缕红丝萦心头、万众齐心铸强国的纺织人,沿着一代又一代先辈光辉的足迹,奋进于纺织科技,践行于精研深究,把担当之歌唱响,让青年之光闪耀。

今天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走进浙江理工大学

我们接过@中央民族大学的接力棒

同大家一起品读120多年历史的

浙江理工大学

共同讲述别样红色故事

别样纺织文化,别样红心担当

大家好!

我是浙江理工大学“四史”学生讲述人马晨

来自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丝绸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9级研究生


01

创新创业,纺织教育的先行者——林启

林启(1839—1900),1897年任杭州知府期间怀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创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学校继承百年前蚕学馆爱国爱民的优秀基因,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诸多杰出人才。

蚕学馆

下沙校区 林启塑像


林启之德:敦行刚正,求是笃实

一直以来,他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提出过“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的政治主张。杭州知府林启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故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杭州蚕学馆成绩记》中,就称赞蚕学馆的学生嵇侃“坚苦笃实”。


林启之功:实业救国,教育兴邦

蚕学馆旧影

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原因,“蚕病蚕窳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欠收,林启先生就兴办了注重教学与实践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和农业教育的帷幕。学校从创办时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新学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蚕学馆对蚕丝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生产无毒改良蚕种,并将这一技术投入民间,改良蚕种。此前,我国的蚕种,数千年来,均系土法生产,致使品质不能随时代进步。制作优良的改良蚕种,是蚕丝业改良的第一步和关键所在。在蚕学馆的影响下,各地陆续兴办了一批蚕桑丝绸教育机构,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蚕学馆的毕业生不仅在浙江推广养蚕新法,而且还支援其他省份蚕桑事业的发展,为全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2

求知求实,丝绸事业的开拓者——朱新予

朱新予(1902—1987),蚕丝专家、丝绸教育家。毕生后从事丝绸教育,一贯提倡教育、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亲自编写教材,抓科学研究,积极推广科学育蚕、贮茧、机械缫丝等新技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丝绸生产,振兴丝绸实业,拓宽丝绸教育领域,培养多种人才;晚年还倡导丝绸史研究,筹建丝绸博物馆,积极发展我国丝绸工业和丝绸文化事业。

新予之先:献身教育,学识奠基

1919年9月朱新予于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毕业,留校任助教。朱新予先生一贯提倡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广新技术,这为我国桑蚕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知识基础;他十分重视培养丝绸品种设计和服装设计人才,亲自抓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服装设计两个专业的筹建,学习服装设计、印染等美术技能,积极组织各厂尝试新纺织品种,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同年10月,《丝绸》杂志的前身《浙江丝绸工业通讯》,在朱新予的筹划下成功创办,其内容涵盖蚕桑种养、纺纱缫丝、生产织造、面料开发等各领域,引领丝绸科技的进步。

左图为 80年代初朱新予在浙江丝绸工学院

右图为 1985年3月29日朱新予在全国政协会议作《永保“丝国”光辉》发言

时任省政协副主席冯培恩和时任校长裘松良为塑像揭幕


新予之创:艰苦创业,发展生产

1949年,杭州解放后迎来的第一个春天,时值春茧收购季,若不及时收购,全省数十万担蚕茧将遭受巨大损失。朱新予先生立马找到军代表,反映了此情况。军管会问他,“当下时局不稳,西湖边枪声仍在,你敢下乡吗?”朱新予拍着胸脯说:“蚕茧比我的生命还重要!这件事等不得了,哪有心思管什么枪声!请求解放军支援组织一支收购队伍,保证完成任务。”这年,47岁的朱新予不顾个人安危,在战区附近开始组织了丝绸界同仁收购蚕茧的工作,解放军也动员了上万人参与其中。此次春茧的收购,积极推动了在经济危机、抗日战争中遭受重创的杭州丝绸业的发展。

1956年,他不断探索研究,成功研制织出丝绸新品种82只,新花式598只。丝绸的总产量和质量均得到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恢复和发展浙江省的丝绸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年10月,他亲自筹备创办了《浙江丝绸通讯》,并撰写创刊辞。这一刊物经不断充实,发展成为目前发行量较大并深受丝绸界欢迎的《丝绸》杂志。

1985年,83岁高龄的朱新予再次提出入党申请,同年9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新予先生铜像


朱新予先生主编《中国丝绸史》,兼具古文献精华与文物史料的特点,学术水平甚高。

为了奠定丝绸史学的基础,朱新予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1980年,他不仅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创办了丝绸史研究室,召开学术会议,成立了中国丝绸历史研究委员会(归属于中国丝绸协会)。还创办了丝绸史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后又建议成立中国丝绸博物馆,以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丝绸发展的过程,让世界了解中国丝绸,得到各方支持。此后,他亲自参与工作,在病重住院期间,还经常关心筹建情况。中国丝绸博物馆已于1992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实现了他的遗愿。


03

知行合一,蚕丝教育家、革新家——郑辟疆

郑辟疆(1880—1969),蚕丝教育家和革新家。在教育上,他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长期从事蚕丝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其对改良蚕种,组织蚕丝业合作社,推广养蚕、制丝新技术,有卓著成绩。对我国蚕丝事业的革新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辟疆之愿:革新教育,改良蚕业

郑辟疆少年时深慨于民族危机,立下振兴我国蚕丝业的宏愿,1902年于蚕学馆毕业后,他留馆工作,次年东渡日本考察,收获良多。在赴日考察前后,郑辟疆与我国知识界进步人士黄炎培、史量才、王尧钦等交往甚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和推广科学技术,为振兴我国蚕丝业奋斗了大半个世纪。

1918年郑辟疆应史量才邀请,接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他明确提出,“女蚕”的宗旨是培养蚕丝界之技术人才,以改进我国的蚕丝业。他不断革新思想,激励其事业心,“使学生自动投入蚕丝战线,加速蚕丝业的改进。为了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到任第一次向全校师生讲话,就大讲嫘祖教民育蚕的故事。他说:“我们炎黄子孙,要把祖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列强称霸,蚕食中国,河山破碎,百业凋敝。我们学蚕业的,要不惜一切为祖国振兴蚕丝业而献身。” 经他亲自修订的校歌歌词有: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功业创西陵。意法日本,继起竞争,挽回权利谁之任,激励着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

1919年带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恶行。从1918年至1937年19年间,郑辟疆对蚕丝教育和蚕丝业的革新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辟疆之绩:爱国育人,实业救国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郑辟疆等在苏南苦心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但他没有灰心,他率同仁在上海租界继续招生复课,将学校迁至四川乐山。入川时,他带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苏南的优良蚕种,协助乐山蚕丝实验区开展蚕丝改良工作,使川南蚕丝业面貌为之一新。1945年郑辟疆等回到浒墅关,艰苦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

续玉祁制丝所车间

续玉祁制丝所车间

1954年郑辟疆先生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鼓舞他“把我国的蚕丝业发扬光大”。


有着124年办学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继承了以林启为代表的求是笃实,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以朱新予为代表的求知求实,献身教育的爱国情怀;以郑辟疆为代表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是理工学子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喜迎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势之中,新一代纺织人,牢记“红丝”底蕴,秉承“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在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勇担新使命,为下一个百年之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努力奋斗!


@北京理工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研工部

本期承办单位:“浙理研究生”微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