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大雪丨冷了这么多天,宁海何时入冬?

宁海新闻 2022-01-18

今天大雪节气

宁海入冬却迟迟未到

近日暖湿气流“负隅顽抗”

据气象部门说,缑城入冬尚待冷空气

“临门一脚”!!!

前两天的阳光太珍贵了

接下来阳光要开启休假模式

深秋时节里的周末

云系满天

阳光慵懒

早晨最低气温7度

白天最高也仅有15度上下

体感较为阴冷

本周开始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

阳光更是难觅踪影

弱降水不时来扰

请关注天气变化

这一周随着雨水天气增多

体感转为湿冷

防寒保暖工作不可懈怠

已到大雪节气

宁海的入冬却迟迟没有消息


宁波入冬情况

宁波常年入冬时间是12月1日

宁波最早入冬时间是11月25日

(1960年、1983年)

宁波最晚入冬时间是次年1月1日

(1955年)

今年宁波入冬还得再等等哦

宁海本周具体天气

季节转换期间

冷空气将成为频繁光顾的老客

本周阴雨体感,别急着减衣

体质弱的学龄儿童要特别当心





大雪节气,天气愈加寒冷。暖气、空调、羽绒服……不少小伙伴的“御寒装备”都已就位,各种御寒措施一应俱全。那么在没有这些取暖设备的古代又是如何御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吗?




古代比现代冷吗

古代有四个寒冷期,是远比现代冷的。


第一个寒冷期为西周寒冷期因为气候寒冷,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向较温暖的南方进行了大迁移。

      

《竹书记年》记载,“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第二个寒冷期为魏晋南北朝寒冷期持续了大概六百年左右,甚至海水都结了冰,可见当时的寒冷程度。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第三个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结了冰,湖中的柑橘树全部被冻死,人工大运河也结冰了,影响了水运交通。


《宋史·五行志》记载,“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


第四个寒冷期是明清寒冷期。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断断续续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区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达到五、六尺。


清朝诗人王樾曾以诗歌记载当时钱塘江被冻时的状况:“大地气不温,重衾疑浸水。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



古人御寒都有哪些“装备”


装备之一:火炉

秦朝时出现了壁炉,同时还发明了“火墙”,这是中国最早的“暖气”,不过那个时候没有铁件的暖气,而是用陶制的筒瓦相扣,将之埋在墙中,利用墙体的升温,而使整个屋子增加温暖。


装备之二:火炕

住户家中一般都垒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将燃烧的热量引入炕内通道来加温,有的还配备火盆等取暖设施。至今这种取暖方式还在我国部分北方地区延用着。


装备之三:熏炉

汉朝以后火盆、足炉、熏炉、手炉等取暖设备进一步完善。白居易《别春炉》诗中写到:“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因此,熏炉又被称为“别春炉”。



装备之四:花椒保温涂层

汉代在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再挂上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内,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古诗中看古人如何“取暖”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暖阁 》

宋·陆游 

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
纸屏山字样,布被隶书铭。
养目帘稀卷,留香户每扃。
日晡浓睡起,盥濯诵黄庭。


天气越来越冷

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

来源:宁海气象、宁波气象、中国气象科普

实习编辑:谢盈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阿明讲宁海丨宁海水族的传说之鲎

主播帮帮帮 | 百岁老人领取高龄补贴遇难题,行动不便怎么办?

换个角度看宁海,有你没见过的别样风采!

有人吃火锅时中毒?警惕寒冬“隐形杀手”

注意啦!2021年元旦小长假火车票今日开售


宁海新闻网微信合作

电话:0574-65577958 13805858160

觉得不错,给个Z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