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明讲宁海丨路廊的遐想

宁海新闻 2022-05-17

路廊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

应该是相当陌生的存在

而对于年长一些的宁海人来说

却是深藏在心中的记忆

☟☟☟

路廊的遐想

路廊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似乎只成为心中的记忆。在宁海县乡间,你会发现岭头、路旁有不少路亭。路亭,在宁海当地亦称路廊,是路旁或跨于道路中间的廊式建筑,内设固定木、石条凳,供路人歇脚、消暑,是人行道上的公益设施。据史料记载,宁海县境内路廊最多时有800多所,1986年统计还有440余所,随着公路的发展,不少路廊被拆除,有的自行倒塌,现在只有200余所,且大多已破旧不堪。

路廊,多由当地民众集资所建。建筑一般都比较简陋,因地制宜,三两间小屋,为木、石、砖结构,几架抬梁式,其梁架因陋就简,不避曲木,一切以满足功能、简便实用为宗旨,古朴大方。石柱间贯穿木条以为凳,或靠墙砌着宽大的石凳,供劳累的人放松与歇息。四面墙,当路的两壁大门洞开,上面往往有门额,大体是“北道初程”、“南辕”之类的,比较考究的,门两旁还有石刻的对联,诸如锁云桥路廊“停车客听街东水,驻马人观桥上云”;行止亭路廊“行行行行行且止,止止止止止又行”等等。路廊旁多设有小庵、小庙,或干脆在廊中间设有佛龛,供奉着财神、观音、土地公,或泗州佛。

路廊冬可避风,夏可纳凉,每一次疲惫的人进去歇息时,总能体会到难言的感动与精神慰藉。有路廊往往就有茶堂,大多数茶堂长年累月,有的至少在五月端午节到九月重阳节,在热天暑道时安放着整缸的茶水,里面放着香蓿,旁边的竹竿横杈上,倒扣着竹辊,路人尽情取饮,施茶者都是义务的,自己出资金购柴火、挑水,有的专门施舍茶山,保证柴火供应。而不是让谁承包的,有的路廊竟有上千人轮流烧茶,淳朴的民风竟然无可理解。墙上,常常还挂有一串串草鞋,路人穿在脚上的那双磨烂了,而前路还长,可以随意取下一双换上,不会有任何人干涉。但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许换,却不许捎一双备用,似乎也从没人贪小便宜带走的。施舍者总是眉开眼笑,认为与路人结下了大缘,总能让疲惫的人品出清香与感激。

路廊的内壁也常有一些简单的标语,内容明显遗留时代的特色。墙上有木炭写的谜语,有的粗俗、有的文雅,还有民谣、好似百科全书,为你旅途解闷。往往还有功德碑,纪录着造路廊时的点点滴滴,同时刻有出资人的名单。据说,修路、造桥、建亭都能让上天记住善人的名字,苍天会赐福于他。小小的路廊,以最朴实的方式,记录着宁静山村里最朴实的村民心底的善良与热情。有路廊在,或歇脚解乏,或遮风避雨,无论贩夫走卒,还是羁旅行客,乃至乘轿的官吏、商贾,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与场合,大抵也会忘却身份、地位和等级差别,喝着清凉解渴或是冒着热气的茶,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地聊上一阵子,然后各奔东西。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简陋的山间敝屋,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山乡的“新闻信息中心”。那种浓浓的、山乡僻野独特的融融情谊,只恐是现代人所难得体悟的。

故乡的路廊似是一座里程碑,在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旁,在蜿蜒着日夜流淌的溪水旁,在从唐朝流泻下的月光里,在从宋代吹过来的秋风里,在寂寞地纪录着历史的痕迹,又在沉默地标榜现代的存在。寒暑易节,斗转星移。日落花开,云卷霞飞。当你有一天握着手机,穿过喧嚣的城市、繁华的市井,烦闷劳累得找不到一个免费的歇脚处时,当自己身在他乡在孤寂的黑夜中摸索彷徨时,故乡的路廊便频频在你的脑海划着清晰的弧线。当传统老屋成为旧照片中的记忆,当本土文化传承受到外来文化挑战时,人们又开始关注起老村、古镇、旧宅,乡土建筑的乡土文化价值开始被重新认识。说实在的,我的童年与路廊结下许多情缘,路途的寂寞,墙上的谜语和童谣,歇息时听到的故事,都成了今天的资料。

宁海电视台文化生活频道摄制

节目统筹:林家锋

特邀主持:阿明

摄像:胡宏波

编导:葛倡

制作:童泽芝

供稿:应可军

图片来源:乡土宁海

编辑:芳菲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用表情包、抖音形式展现长街味道,即有机会得丰厚奖品!快来参加

游“花”样宁海,收好这3条适合一日游的宝藏路线!

拘留处罚!宁海严查这些行为!今年已抓获78人

18周岁及以上居民免费!宁海推进普通人群接种新冠疫苗

注意!3月25日起,宁海76个路段违法停车自动抓拍

宁海新闻网微信合作

电话:0574-65577958 13805858160

觉得不错,给个Z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