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给孩子上了一个假的[儿童美术班]?
Diana的试验田,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
著有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文章昨天发出忘记了加原创标签,正好改一个耸人听闻大家赠送的标题再发一下。昨天发完引起群里的讨论,在家画还是出去画,开美术班的朋友很抑郁,艺术的标准如此多元,我们觉得画的很好,家长却很不满意......
这样的讨论如果能加深互相的理解,希望也能够推动进步,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点点帮助。
一个朋友说这正是她最近思考的问题,但是我“应该给出具体解决方案”,我说“解决方案就是你啊!”反思一下,看来还是要给大家更加详尽的一步步的具体步骤,曾经在一个讲座里提到过一个美术班SPY计划,待我整理了再告诉你吧。(你们要监督,我才能克服拖延症发出来,就像这一篇......)
办学不易,做艺术教育的同仁不要追杀我,毕竟家长们成长了,也能够推动大家一起进步,你也不用把精力放在服务和迎合上(耳边想起你们的抱怨),而是可以更好地致力于提升教学品质更关注孩子们,这个部分也才更有意思啊。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上周微信上的留言,开车的时候给她语音回答结果听不清,我想索性整理了给大家参考,因为基本上这个问题我一遍又一遍地听到:
“这个艺术课到底怎么样?”或者“我该不该让他去这个美术班?”
每次在艺术机构组织的讲座上家长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空气都凝住了。
这就是妈妈朋友发来的5岁女儿的“蒲公英”作品。
儿童美术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孩子画画的意义是什么?
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教育教授Viktor Lowenfeld说“当你把孩子送到美术班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这是一个儿童美术班;也要确保这个美术班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你的孩子表达自我。”
很多送孩子去学美术的父母跟我说“他们并不指望孩子一定成为艺术家”,这个出发点很好,似乎放弃了功利性;那么究竟孩子在这里会获得什么?至少我们不会无意中把孩子送进一个禁锢创造力、压抑想法的负面效果的教学课堂。(真的还不少!)
如何找到一个[儿童美术班]?
如何知道孩子在[表达自我]?
选择[儿童美术班]这个课题越来越有难度,在了解了几乎所有主流的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尝试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艺术机构/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机构擅长用与时具进的理论来包装自己,但具体落实到一个课堂的时候,却由于种种原因,看不到描述中的艺术教育在发生......
想到大家困惑的目光,我不想再把教育理论丢出来,今天想尝试着用几个问题来帮助大家梳理一下思路,无论什么样的美术班,带着这几个问题去看,应该可以得到你自己的答案。
问题1、你看到其他孩子的作品了吗?
还记得这张“几步画出个鸵鸟”的美术课照片?
这张鸵鸟简笔画的照片很容易判断,老师在教授我们反对的高度概念化的简笔画,不可取。今天题图的这张蒲公英似乎显然并不是简笔画,看上去好像是一幅“儿童作品”,但是这幅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
妈妈的描述很详细地把老师的“引导”过程展示出来,示范蒲公英的“头”,示范蒲公英的“茎”......虽然换了更容易出效果的美术材料,但本质上依然是亦步亦趋的概念画的示范。
这样的范画学习对5岁的孩子的创造力并没有提高,她表达的并不是她个人对于蒲公英这种植物的感受,但这样的教学成果是能够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儿童创意画”。
父母即使没有在现场看到整个教学的内容,依然可以从观察其他孩子的作品看出来,老师的“教学”过程。是不是孩子们都大同小异地用同样的构图和材料使用表达同一个主题。
一堂儿童美术课不是通过套路获得一个儿童画的成果,而是帮助孩子表达自己,促进孩子的成长。
刚刚过去的周末见到一位早年学艺术专业的妈妈,她提到自己一路学艺术艺考画油画之后,当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现在可以创作啦!”那一刻她和同学们茫然无措,因为一直被规范被示范学画下来,自己的想法被压制,已然不知道如何创作了。
当她的女儿在学校上了一个所谓科班出身艺术老师的美术课之后,她看到孩子和其他同学们根据范画学的画,坚决拒绝了这样的儿童美术课,即便全班所有的同学都去学只有女儿那节课一个人留在教室看书,她知道这样教学对创造力的损害是多么可怕。
还好,我们不用全部自己身体力行经历过这样的“教育摧残”之后才获得这样的经验。
艺术的教学应该是基于BIG IDEA,也就是让孩子有所思考,构建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以艺术之名反而局限了思考。弟弟有一天拿回一幅画,画的是南极,企鹅冰山雪橇什么的。
他告诉我说,老师让大家画的是“南极融化之后”,这个题目就比“画南极”让孩子有更多的思考,即使企鹅是歪的也没有关系。题目引发思考,画面投射出孩子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呈现出的一个场景(融化后的状况,人类在其中的角色,是否有应对方案等等)。
而对于融化后的南极会发生什么,一定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想法,绝不会出现两只企鹅在左,三座冰山在右的统一构图。
试图重现一株蒲公英的外形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当TA对这个客体的经验仅仅来自于屏幕的时候,TA无法用感官来体会,无法触摸和感受到,甚至不必思考,那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课程仅仅是“度过一段时间”而已。
2、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差有多大?
来自朋友圈的图片,一个“创意”美术机构的招募贴图片组合,用画石膏发展创造力......真的很有“创造力”呢!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美术班都把自己叫做“创意美术”,似乎整个行业都升级了,没有创意不好意思谈儿童美术教育了。理想很丰满,那么现实呢?现实是在五花八门的理论的武装之下,很多美术课的现状并没有大的改善。
最近发现,很多艺术教育机构都纷纷出书了,把自己开发的理念搞成一套理论,把商业行为包装得学术一点,对家长更有信服力。这种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在翻看了几个机构的“理论书”之后,且不说学术研究的部分是否够厚重,封面上的卡通儿童作品就暴露机构对于“艺术”这件事的理解是否够正确。
在《生命合伙人》这本书里,我提到带着弟弟去各处SPY儿童美术课的体验,其中一家用“为生活而艺术”的理念指引下开发的艺术课程。
在课堂上,老师僵硬地试图给当时不到5岁的弟弟及几个试听的小孩子讲解“三原色”的理念,结果孩子们用三种颜色根本调不出黑色,都是脏乎乎的褐色,引导未果出一头汗之后只好告诉孩子们“答案”,好在孩子们都很配合,却让坐在后面的家长们尴尬得很。
再比如我常提到的一个例子,上海的一个妈妈说孩子去了一个非常“好”的机构,但她依然困惑,一杯咖啡的功夫弄明白了,这个非常“鼓励儿童创意”的机构,每次上课老师还是会给出范画,但在和家长以及孩子沟通的是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所以才会频频产生导致妈妈困惑的大同小异的画面。
我后来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课堂里的权威“老师”,一下子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然后说“不要听我的,你们自己创新吧”;这就像公司开会,大老板一下子盖棺定论定下基调,要内心多么强大和不合时宜的人才能提出自己想法啊。
当然在这样的“创意鼓励”之下,孩子们还是会适当地“创意”一下,比如在和范画一摸一样的构图上,把黄色改成红色、蓝色“微创新”的画。
把创意放在招募广告、甚至放在口头的沟通里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美好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不是有情怀就能够实现的,需要能力去切实地执行。
3、你和艺术教育者之前如何配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337attsp0&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地球日孩子们和朋友画漫画,他们要为地球战斗,为倒下的树木发声。
一个人的教育方式来自于TA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长大,这也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天生存在的限制。而对于艺术教育者来说,TA在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教育环境里成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天花板。
如果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个体户”老师,有天然地对儿童的理解以及深厚的美学素养,不妨就跟着老师画画看看学学,一起玩儿,慢慢熏。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而且个人老师也很可能不稳定,大部分的家长最终还是要选择机构,那么就要选择有能力有视野不断成长的机构。
没有一个完美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你的孩子所有的艺术教育的需求,在育儿这条船上,你才是掌舵的那个人。显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够成为“通才”,在艺术教育这个“短板”上,我们需要得到专业支持。那么就和一线的老师充分沟通,看TA是否真的理解这些艺术教育的理念,是否认同“帮助孩子表达自我”是TA的使命。
回到画题图蒲公英这一类作品,很多理解狭隘的“教育体系”把课程体系(高度结构化的教学,引入环节如看电视上的蒲公英+主体创作环节如引导儿童一步步用材料画出个蒲公英+总结环节如每个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想法)作为重点培训的内容,也就是让老师们照猫画虎可以完成一节艺术课。很遗憾,这样培养出的基本是机器人老师,当然效率很高,快速批量生产按照剧本执行。
在我接触的很多教育体系中,更加以孩子为中心的体系其实往往不受欢迎,因为培训难度太大,对一线教师的要求太高。所以在选择机构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多了解一点背后的信息,比如教师培训的力度、周期、内容等等,并在课程尝试中去评估“说”和“做”之间是否紧密。
很多艺术教育机构也意识到,父母的成长对于艺术教育理解的深入对于把优质的艺术教育项目推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会有父母问“孩子一直没有学到技巧,几岁开始可以学技巧?”
“孩子只是没有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素描技巧,TA不断探索新材料,并用这些材料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技巧啊!”
比如还有父母问“从几岁开始,孩子就不需要艺术创造力的学习了?”
“创造力从来不是我们给孩子的,而是TA内在生发出来的,我们提供机会,呵护TA的创造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发展创造的能力啊亲!”
比如一直有父母问“参加画画比赛的孩子都画的特别好,要不要也让孩子参加考级?”
“没有一个人可以把孩子的画放在一起,说一个孩子的画好过更一个,用什么标准呢?这个孩子的独一无二好过另一个孩子的独一无二?“
“儿童美术考级是无耻的”
“儿童美术考级是无耻的”
“儿童美术考级是无耻的”
......
其实,有理想的艺术教育者们都在觉醒,我想我们作为父母还应该是“识货”的父母,不能用“立竿见影出成果”的压力影响艺术教育者们的探索,毕竟这个行业的发展是相互的。
带着三个问题去看去听去感受,相信你的直觉,找到一个对孩子真正有爱的教育者。
作为父母,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带孩子去自然吧,让他们对真实的“蒲公英”有感受。对自然中的味道、生命的循环有自己的一手体会。
-如果孩子在美术课上尝试和探索了某种新的材料,可以在家里也购置一些,让TA可以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继续深入探索。
-尝试着和孩子就一些TA感兴趣的话题做讨论,然后创作(随意什么材料)
真正的[儿童美术班]不仅在某一个课堂里,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你也可以和TA一起享受和成长。
其实你们很多的困惑我一再听到,虽然每个家庭情境不同,但答案都在这里。
2018家庭美育讲座时间表(持续更新中)
3月31日 安阳
4月13日 宁波
4月14日 温州
5月19日 潍坊
6月23日 枣庄
6月30日 盐城
7月1日 嘉兴
9月15日 嘉兴
9月 22日平湖
10月20日 福州
......
悠然过一生是戴亚楠的生活试验田
分享育儿、艺术、生活的真实体验
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出版之后
广受好评,连续加印6次
荣誉参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
全国巡回讲座进行中
life_partn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