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特眼中的毛泽东和习近平

2015-04-23 时代传奇人物


导读

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生日和中国国庆日是同一天

卡特说,他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智者改变了中国,

也改变了全世界”。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60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的是一位老人,这一天正好是他75岁的生日。这位老人,就是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他在信中对中国在过去60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

由于卡特的生日和中国国庆日是同一天,邓小平曾幽默地对他说:“你和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的。”也许真是如此。60年前的这一天,即1949年10月1日,作为一名年轻的美国军官,卡特正驻扎在中国的青岛海域;而在30年前,即1979年,卡特顶着美国国内的重重压力,绕开国会的阻挠,毅然决定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30年的隔离。

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的时候,吉米·卡特还只是民主党推出的美国总统候选人。

虽然从没见过毛泽东,但卡特对这位东方巨人给予了热情的评价:“美中关系的改善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希望今后美中关系将加强而不是削弱。”这个评价也被视为卡特的政见之一。

  晚年的毛泽东一直将实现中美国家关系正常化作为自己的最后心愿,并试图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引导两国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976年11月的美国大选,在职总统福特本以为可以胜选连任,可是,却败给了卡特。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毛泽东在当年2月邀请前总统尼克松访华,间接地批评了福特的对华政策。这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卸任的外国领导人。

  卡特就任美国第39任总统后,立即修正福特政府的对华政策,从1978年7月12日开始,与中国进行近半年的建交谈判。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通过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毛泽东的生前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虽然是从1972年2月共和党总统尼克松访华正式拉开帷幕的,但尼克松很快就因“水门事件”下台,福特继任总统的几年里,双边关系正常化议题陷入沉寂。最终克服台湾问题这一最大障碍,实现中美建交的,是卡特。

卡特后来回忆说,当时承认红色中国是非常困难也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决定,“我的竞选对手也不赞成我的政策”,但“我看到了中国未来一定会直接影响美国,在当选总统前,我就清楚地看到了这点。我出任总统后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与中国建交,为此我作了很多准备”。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实现关系正常化。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卡特始终没有忘记毛泽东为此作出的杰出贡献,并一再给予高度评价。

  1979年1月28日,农历大年正月初一,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卡特的邀请,前往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访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同美国接触以来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卡特对邓小平的来访十分重视,并作了精心的准备,他在邓小平来访的三个星期前便详细审阅了所有接待计划的细节,包括国宴的菜单在内。卡特破例以接待国家元首的礼仪规格接待了邓小平,并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毛泽东。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安排我同邓小平会晤的准备工作中,我发表了一篇向中国广播的电视讲话,向中国人民着重说明新关系对我们两国、对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意义。我告诉他们,美国人民对我们的决定是多么高兴,说邓小平副主席和夫人及其一行将受到的热烈欢迎可以证明美国人民的这种喜悦心情。我说,我的两位共和党的前任总统尼克松和福特,以及中国的前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我们达成的新协议作了奠基工作。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我们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广泛的。

这一电视节目在中国一再播放,因此我后来访华时,走在大街上的行人都马上能认出我来。

  2008年12月7日,中美建交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卡特在亚特兰大市接受了中国媒体的联合专访,回顾了中美建交的全过程。卡特在担任美国总统的4年里,因故始终未能到访中国,这也成为他任内的最大遗憾。在那次专访中,他还委婉地表示还有一个遗憾,就是无缘在毛泽东生前访问中国,拜访这位伟人。

  卡特说,他一生之中最佩服的人就是毛泽东。在2009年的一次中美关系座谈会上,他的开场白令人赞叹:“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34周年的日子,这位从湖南走出来的智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全世界。”

“我非常赞赏习近平对基本原则的坚持”

  自1981年卸任总统之后,卡特开始频繁地访问中国。据卡特中心资料介绍,1981年以来,卡特已访华多达20次,平均不到两年就会来中国一趟,而习近平已经四次会见卡特。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卡特也对媒体表示过,自己与习近平的见面“还挺频繁的,在不同的场合都交流过”,他们还讨论过一些互相关切的问题。

  2007年12月5日,卡特到访中国,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的接见。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当时,即将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陈水扁陷入贪腐风暴,为了自保,他大打“台独”牌,为两岸关系蒙上阴影。卡特向习近平表示,美中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他对自己为此作出的贡献感到自豪。美国当时就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多年来一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我要鼓励我所有的继任者坚持一个中国的承诺。”

  2009年1月12日,卡特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再次会见了他。

2011年12月8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和卡特共同出席并致词。

习近平说:“当年周恩来总理曾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古语对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员表示欢迎,今天我愿引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古诗来形容这些年中美人文交流取得的长足进展。”

卡特则回应说:“乒乓外交”这段历史值得也需要铭记,因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是永存的、重要的、也是必须得到维系的。“那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那批乒乓球运动员在民间交往层面上给中美关系带来的巨大突破,意义甚至比后来的决策更加重要。而这也将成为未来中美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石之一。”

  2012年12月13日下午,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中南海会见卡特。当天上午,卡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位新任中国领导人不吝溢美之词。他说:“中国新领导人让我印象深刻。我和习近平已经见过三次面,今天下午是我们第四次见面。我非常赞赏他对基本原则的坚持。我知道几天前习近平刚刚视察深圳,他的言谈里都透露出改革开放的决心。我们相信改革开放的政策会在中国延续。”

  通过这四次会见,年龄相差近30岁的习近平和卡特俨然成了忘年之交。

“中国崛起不是威胁”

  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即将满90岁的卡特9月初再次到访中国,先后访问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在上海,卡特接受了中国媒体的专访,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露出他对当下中国的了解和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问: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承诺要继续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你怎么看?

  卡特:中国已经实现了知识型驱动经济,但就业还是个大问题,很多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从乡下来到城市。与此同时,东西部发展还不平衡,东部有着创纪录的发展速度,但现在正尽最大可能将经济发展的目光投向西部。

  问:如果你现在仍然是美国总统,你会怎么做?

  卡特:我确信我会非常尊重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我确信我会经常到访中国,并且邀请中国领导人到华盛顿访问。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能理解那些问题和困难,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此前,2011年12月5日,卡特在另一次专访中,对中国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问:现在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已经上升到可以影响世界格局的地步,你是否认为这是对美国全球地位的严峻挑战呢?

  卡特:不,我从未这样想过。

  问:不是威胁,可能只是挑战?

  卡特: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挑战。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仍然远超中国。当然,中国在某些国家,在政治和外交上正变得更有影响力,也包括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为欧洲人及我们所承认。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巨额财政储备。中国能生产创新产品,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相较而言,美国却原地不动。但是,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在提高人均收入方面。

  问:有不少人已经在计算中国还需要多长时间就会赶上美国,对此你怎么看?

  卡特:现在你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要赶上美国还需要至少20年。这取决于美国如何应对经济挑战,及中国能否保持惊人的增长速度。从历史上看,保持每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这样的速度对美国来说几乎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的增长是停滞的,就经济而言,实质几乎是零增长。

  问:你是否接受全球治理意义上的G2(两国集团)说法?

  卡特:我不认为事实已然如此,因为欧洲还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毫不怀疑,但如果把欧洲视作一个国家的组合群体,那么中国不论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还没有超越欧洲。但我认为这一时刻就快到来了。

基于以上的这些论述,卡特的一段演讲正好可以概括他对中美关系的期待。2014年9月9日,他在上海以《美中关系正常化三十五年的思考》为题发表演讲时说:“习近平主席曾说太平洋足够大,能够包容中国和美国。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美国人也有美国梦。我从小到大就一直伴着这样的美国梦,我做总统的时候有美国梦,现在同样有美国梦。我们不断做梦,不断挖掘新的机遇。”★


责编/闻立

来源/《专访美国前总统卡特:分歧不可避免,关键在彼此倾听》,李鹏、刘苏阳/文,《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34期;《美国前总统卡特64年前的“中国历险”》,肖占中/文,《党史文汇》2009年第3期;人民网、新华网等

更多精彩,请关注《今古传奇·人物》2015年第4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