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毕业越来越艰难?

2016-09-03 忍无可忍的 大学声



陈大夫的办公室里有位女生小Q,今年开学上大三。 虽然小Q还没毕业,但参与我们的创业团队工作比陈大夫还要早,凭借着出众的美貌和泼辣爽朗的性格,她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都深受我们所有人的认可和好评。 而且她在学校里也是知名风云人物,学习成绩社团活动一样不落,还找了位高大威猛的帅哥男朋友,简直是人生赢家的典范。 然而最近小Q总是愁眉苦脸,口头禅也改成了“人生总是如此的艰难”。 我们开始以为是因为她男朋友去执行任务寂寞空虚的缘故,后来才知道,她竟然是在为了怎么能顺利毕业而烦恼。


大学生毕业一年比一年艰难

 

原来,从2015年3月教育部下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以来,全国不少高校都根据该办文件的精神制订了本校的实施办法。其中不少都包括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XX学分的社会志愿服务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授予学位”的条款。

 

而小Q所就读的帝都某211大学就规定,该校学生四年里必须做够72小时的社会志愿服务并提供学校认可的证明,拿到3个学分的“志愿服务学分”才能顺利毕业。

 

而从大一就开始兼顾学业,社团活动和参与创业的小Q,时间一直安排的很紧张,大一大二两个暑假里也一直在全职参与我们团队的工作,到现在还没攒够志愿服务工时的三分之一。

 

于是大三一开学,小Q就被她们的导员叫去谈话了。大体内容就是如果你继续这样不重视,两年后就可能毕不了业了。

 

而由于各大高校对于志愿服务学分的认定都相当严格,北京市内和近郊的志愿服务岗位早就被先下手的同学抢光了,现在想要在一年的时间内攒够这72小时的服务证明,就得去几十公里外的延庆平谷之类的支教点支教半个月,而且还不一定能申请到位置。

 

难怪她会产生“人生如此的艰难”的感叹了。



 

而从陈大夫从身边的大学生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小Q的烦恼并不是个例。

 

就在几年前陈大夫还上大学的年代,学分基本就是学分,靠辛苦学习挣来的分数。

 

只要努力学习不挂科,到四年结束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是肯定没问题的,很少有这些五花八门的限制。

 

近几年以来,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都开始把越来越多的因素“纳入高校学分体系管理”



 

陈大夫从身边的大学生里稍作调查,就发现了”社会实践学分”“志愿服务学分”“创新创业学分”“MOOC在线课程学分”“体质测试学分”等好几种学校规定的额外学分。

 

与时俱进,丰富综合测评的内容,让无偿献血,见义勇为,扶贫支教这样的行为,能以奖励一定量综合测评学分的形式得到认可,这本来应该是对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好事情。

 

但高校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出现两种被同学深恶痛绝的现象:

 

1 综合测评分大规模的弄虚作假,搞学习不如搞证书来分快,而不积极参与造假的同学则必须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一堆与学习基本无关的事情上。

 

2 部分高校管理者滥用手中的权力,把“不完成XX个XX学分就不准毕业”当成了控制学生的紧箍咒,动不动就拿到嘴边念一念就灵。



造就了一批“奇葩毕业规定”,不仅让同学们无所适从,还变成了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笑柄。



 

难怪近几年来,经常会看到大学生吐槽,即使是学习努力能力出众的好学生,想要毕业也是越来越艰难。

 

学分加分泛滥,对于认真学习的同学并不公平。

 

对于传统的学分制度进行改良,将和学生学业密切相关的生产实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内容纳入学分管理,这本来应该是一件对学校对学生双赢的好事。这也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开始推动学分制改革的初衷。

 

随着改革的深入,在高校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相当广泛的弄虚作假,荒腔走板的现象。

 

不少学校的加分项目五花八门,宣传学校形象的文章稿件被一定级别的媒体采用一篇加1.5学分;参加社区劳动加1学分;春运志愿者加0.5学分;参加无偿献血加2学分......



 

某些同学平时在学校里相当低调,并没看出他/她有什么突出的特长,但一到学委统计综合测评成绩时,就能拿出一堆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合格证书。

 

春运志愿者证书、专利证明、校园歌手大赛证书、党课合格证书、运动会名次证书……每一张都有组织单位的正规公章,至于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在微博,论坛上也经常看到大学生们吐槽:

 

每天都在宿舍宅着从没见过去锻炼的室友,到评优时却有马拉松比赛的加分;

 

某同学平时一向五音不全,却获得某地方主要媒体主办青年歌手大赛前三名的成绩,并且借此得到了相应的学分加分;

 

某同学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才大二大三就已经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有了数篇列名第二甚至第一作者的专业学术论文,而其论文合作者则全部是自己的父母;



 

某同学家里开电子工厂,其名下有一堆各种发明专利证书,而且都是相当专业的工业设计领域,和他本人的学习专业及兴趣爱好毫无关系;

 

由于综合测评的学分排名对于评奖学金,入党,推荐某些机会,保研等事都息息相关,虽然不少同学都表示对这种行为不齿,但从大一到大四,千方百计“搞证书”的人数却是越来越多,甚至几乎成了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一项全民运动。



 

而那些埋头苦学天天泡图书馆试验室,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却经常发现,自己身边一部分平时学习只能算是中游水平的同学,在评选奖学金等荣誉时统计的测评分数却遥遥领先。

 

这种现象的广泛出现,是对于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公平性的破坏,同时也对那些认真学习不造假的同学非常不公平。

 

各种“奇葩学分”在全国高校层出不穷

 

在这种“什么都能算学分”的潮流之下,“卖柠檬学分”“拔草学分”“端盘子扫地学分”等各种奇葩的学分规定,近年来也在各大高校里层出不穷。



 

今年一月份,四川传媒学院传播与经贸系发文称:与成都郫县团结镇宝华村联合为同学们提供营销策划的实践,学生售卖20箱柠檬即可获得创新学分2分。并且还出台了盖章的红头文件要求同学们参与。

 

毕业大事谁也不敢马虎,于是同学们开始纷纷在朋友圈里求买柠檬,挣学分求毕业。一时间里造成了刷屏之势,并引起了多家重量级媒体的关注。



 

学校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只是我们挣专业实践学分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并不是强制性的,不卖柠檬就毕不到业是学生的误 传。

 

但对于学生所收到的“没有两分的创新学分是没法毕业的,这是获得创新学分的有效途径”的微信消息是否是该校老师所发,校方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配图来自公众号 @四川高校新鲜事儿  特此致谢!

 

去年5月初,华中科技大学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同学提出了一项要求:回学校参加为期一周的公益劳动课,课程的内容是帮学校拔草和捡树叶,若不参加则无法毕业。

 

此举引起华科学子吐槽声一片。大部分大四的同学5月份正好是在公司实习,有些同学则正在国外学习交流,只因学校这项奇葩必修课,他们都得放弃实习交流的机会,千里迢迢赶回来拔草。



 

从2011年开始,安徽师范大学每批新生都必须参加一周的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在食堂帮厨,绿化保洁,除草捡垃圾等。这一周里正常的教学课程全部暂停,合格才能得到1学分的劳动学分,不合格或者不参加则必须重修否则不予毕业。



 

各种“奇葩学分”体现的,是对于高等教育规律的无知无畏


 

这些同学猛烈吐槽但校方坚决推行的“奇葩学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些大学管理者,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不少人一直抱有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大学生不知道应该怎么管理自己,学生的时间不值钱。

 

在他们眼里,上大学就都是一群小屁孩,每天除了上那几堂课之外就天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业余时间不是用来打游戏就是看韩剧了。

 

所以这些“热心肠”的人就得想些五花八门的方法,逼大学生们去按照这些人心目中的标准去做一堆和学业毫无关系的事情。

 

而这些人心目中“好大学生”的标准,多半还停留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讲四美““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水平上,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基本处于中小学班主任的水平。

 

他们中不少天天和大学生打交道,心中却充满偏见,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一无所知,对于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也并不了解。

 

正是因为这种明显的姿势水平问题,才会让他们做出像逼全校大四毕业生放弃宝贵的实习机会回学校拔草,停课一周让学生去刷盘子之类完全违背教育客观规律的事情,而且他们也并不在乎这些规定会给同学们的利益带来多大的损害。

 

在他们的眼里,不论是让我们拔草,刷盘子还是搞微商,都是为了我们大学生好,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话说这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用现在的大学管理者的话来说就是“接受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劳动意识的教育(安徽师范大学劳动课教研室负责人语)”。



 

反正只要“不让毕业”的紧箍咒一念,绝大部分学生害怕不能拿到学位证就会乖乖的听话。即使其中一两个勇敢者敢仗义执言,作为学校实际话事人,手里也有大把的维稳措施等着你,压根不怕你有意见。

 

至于这些学分和毕业的要求合不合理,就根本没人会关心了。

 

这些奇葩毕业规定的背后,体现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于教育客观规律的无知且无畏,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

 

大学生不需要这些人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因为工作的原因,陈大夫经常接触不少的95后大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合作完成项目。

 

他们中既有海归名校精英,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有二本普通高校的同学。但他们表现出的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和学业素质,都经常让我感到,实在是后生可畏。

 

他们身上最让我感到佩服的一点就是:普遍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清楚而实际的规划,并且为了实现目标愿意吃苦努力。

 

在学业和职业目标的明确性上,95后的大学生比他们的前辈要强很多。

 

毕竟我身边好几位85后里的人中龙凤,在大学毕业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也还是一知半解。他们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毕业以后不断实践摸索的结果。

 

如果让几年前刚迈出大学校门,还是一枚心灵纯洁没摸过方向盘青涩boy的陈大夫和这些年轻人进行同台竞争,那恐怕第一轮就会被被淘汰掉。



 

现在国内经济和就业形势并不好,不少大学生都很早就开始一边在学校里读书,另一边还在工作单位长期实习,就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

 

还有一批同学很早就开始参加科研项目,训练语言能力,加强自身资历,然后凭借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考试成绩申请出国,走上国际化的人生道路。

 

大学生的时间很宝贵,不是可以随便派任务还不用付工钱的廉价劳动力,也不需要去刷一星期盘子来提高劳动意识,更没义务去做那些走形式浪费时间的“社会实践”。

 

高校的管理者也应该明白,他们身上的使命应该是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让他们的人生进阶之路走得更顺畅轻捷。

 

而不是去巧立名目,以“实践”“公益””万众创业”的名义,给同学们人为制造无穷的麻烦。

                  

同学们身上的负担已经很沉重,不需要别人再给他们身上,添加更多对他们学业职业发展毫无意义的枷锁,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艰难。


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不合理的学分及毕业规定呢?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请点击


这可能是史上最全面最有用的上二垒教学指南


大学四年里,你有哪些“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全国最有特色的高校开学迎新方式,看了让人想再读一遍大学




大学学习生活遇到难题,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马上知道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