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为教育部规定限制“学院改大学”举双手叫好?

2017-02-23 亲身经历的 大学声



 

教育部:将严格审批
“学院”更名“大学”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

 

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时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

 

此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学院改大学,变了味的揠苗助长?


在陈大夫看来,教育部的这则“意见”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出台的太晚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国大范围的“学院”升级“大学”的热潮,已经完全脱离了高等教育正常的发展规律,很多时候变成了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揠苗助长。

 

由于“学院”改“大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往往能得到提升,学校的经费预算有时也能够得到可观的提升。

 

而且对于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自己所管辖的高校升级升格,对于当地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影响力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同时学院改大学时,通常要伴随兴建新教学楼,新图书馆,乃至新校区之类的大规模基建项目。这些基建项目同样能对当地GDP有一定的拉动。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也是高校改名,以及学院升级大学的重要支持者甚至推动者之一。

 

在高校领导的强烈利益驱动,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全国除了协和医学院,中央音乐/美术/戏剧学院这样既有家世传统又有崇高声誉的“贵族”级别名校之外,一般的地方学院接别高校,假如过去十几年一直没升级为大学,校领导就可能会被自己人指责“观念保守”“不思进取”,甚至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程度。

据凤凰网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全国一半的高校改过名,从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间,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

 

而这些校名之间的挪腾的思路也非常明确,校名里带“XX职业学校”的,千方百计改成“XX学院”;而“XX学院”则削尖脑袋要变成“XX大学”;

 

校名里带地名的,目标是要搞成全国级别(太原机械学院——中北大学),最次也一定要提升到省级别(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

 

而“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钢铁”“轻工业”改“科技”;“冶金”改“理工”等等已经为经常关注高等教育的人都心知肚明的套路,则造就了一堆毫无历史传承,有时甚至是故意拿校名“蹭热点”,千篇一律如韩国流水线批量生产美女的脸一样的“中国特色校名”。

 

当然,就好像整容有风险,不少爱美女士就把自己好端端的一张脸整成了毁容一样,也有不少大学靠改名强行拔高自己,却装逼失败,整了一个民办气息浓厚的四不像校名。

 

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西安公路学院改成的长安大学,传统工科强校硬把自己建设成综合性大学,既然学校想转型难度较大,就从改校名开始。

 

211工程工科强校,其桥梁,隧道,公路,车辆工程等专业的水平都是全国一流。结果搞了个听起来很像民办高校的名字,反而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除了前面说的那几个全国公认的,高校改名期间新校名取的不走寻常路,整容不成变毁容的典型例子之外,大部分高校学院改成大学之后的新校名还是比原来要高大上许多的。

 

更重要的是,在从学院改成大学的过程中,地方分管领导收获了结结实实的政绩,高校领导收获了更高的行政级别和更响亮的社会地位名誉,学校里的普通老师则收获了一个更加高大上的职业发展平台。

 

看起来,学院升级改名成大学,是一场大家都得利的花花轿子抬人工程,何乐而不为呢?

 

学院改大学,陈大夫
算是一个亲历者


陈大夫本人就曾经亲眼见证了自己大学母校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同时也亲身体会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遭遇。

 

我的大学母校山东建筑大学是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改名而来的,我大一刚入学时录取通知书上还写的是“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到了大二(2006年)就改成“山东建筑大学”了。

 

实际上这个校名改的并不算突兀,比起“东西南北中华大学”听起来像打麻将和牌的校名,或者“鲁东大学”“中北大学”这样毫无专业辨识力的四不像名头要强很多了。

 

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几十年历史里,在建筑,土木,工程管理,城市规划,乃至园林等和建房子倒腾地皮相关的专业水平在山东省内算是数一数二,甚至其中某些专业的声誉能压过山大。

 

在上周我们发布《反对山大筹建主校区,不是因为章丘,而是因为没诚意》一文时,有同学在文后留言:“或许是专业问题,在山东省内建筑相关专业不用拉大旗说是山大的。”对这句话我是深感同意。

 

但在优势明显的同时,其劣势也非常明显。

 

一所学院想要升格为大学,就必须展现自身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比如像近年来一所学院想要升格为大学,要满足的硬条件就至少包括下面的七条:

①100名以上正教授;  
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  
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  
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拥有硕士点五年以上;  
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  
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 42%以上;  
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虽然山建大改名时的2005-2006年,标准应该还没这么严格,但至少学科门类要全,专业要广,学生数量要够,这些肯定是在考虑是否通过你的改名申请时最优先考虑的指标。

 

而为了凑齐这些标准,山建大在那几年里疯狂开设新专业,扩招学生。三四年时间从每年不到三千人扩招到一万多人,到了宿舍楼都住不下的程度;而陈大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招进山建大的。

 

一进校我们就了解到,当时建大的学生虽然看起来待遇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是分成两个等级的。

 

一个等级是所有和建筑,房地产,工程相关的各专业,也就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多有一二十年的历史,省内一流的师资力量,以及遍布整个山东甚至北方各建筑企业甲方乙方的丰富校友资源。

 

山建大在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上的实力一直不弱,优势专业的就业也都非常紧俏。

 

再加上这些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建筑工程地产相关行业本来就容易赚钱,到现在毕业七八年,据我所知,我认识的山建大同学学上述几个专业的,已经有的靠自己的实力结婚生子买房买车,有的甚至开了自己的公司做起小老板基本财务自由了。

 

另一个等级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开设的专业,大都传统基础薄弱甚至根本没有基础,教师多是新招聘而来,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都堪忧。

 

到大一下学期开始有专业课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原来是一个能给我们上专业课的教授都没有的。

 

虽然我们属于管理工程学院,但学院里的骨干科研力量基本都是围绕着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几个传统优势专业。

 

我们信管在学院里属于最弱势的专业,爷爷不疼舅舅不爱,本来就只有两个副教授,我们上到大三时还有一个去美国做了访问学者再也没回来。

 

我的整个本科教育,就基本全是一帮比我们大没几岁的讲师给我们上课。虽然其中有的教的好,有的教的差;有的能和学生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有的则人品差到让我至今怀疑这样的人怎么能为人师表。

 

但整个大学四年,在本专业里就基本没见过一个真的有学术气质的学者教授,总归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我在建大四年期间,见到的唯一一名有学者气质的老师,就是一名本校退休返聘的老教授,他教的我们大一高数微积分。

 

这位老爷子江湖人称“王老头”,堪称我校传奇式人物。王老头除了高数之外还教授朗读与朗诵选修课,是济南朗读朗诵兴趣小圈子里的核心成员,和金山等山东播音主持界大咖有几十年的交情。

 

他教的两门选修课每年在选课时,都是一上线就秒满,公认的全校最火。说实话,我们能分到他老人家的高数,属于机缘巧合的福分。

 

他上课时,一个学期只点两次名,而且点名的时间学期开始就明白告诉你。

 

按他的说法,一个大学老师假如要靠点名才能让学生来上他的课,对他本人是一种侮辱。按他本人的意思是一次都不点的,但学校硬性规定,也就不得不走个过场。

 

老爷子因为是退休教师,和学校里的那些明暗的利益关系没啥纠葛,而且天生个性豪爽,经常上着课就开始跟我们聊天,像之前我跟大家讲过的山建大这块地皮的来历,我最早就是从他的嘴里听来的。

 

有一次我的一个同专业同学上课时问他,我们这些非优势专业的学生以后毕业了怎么办,我记得他当时就很直接地跟我们说,学校这么胡乱开新专业属于瞎胡闹。

 

最终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也非常惨淡,据我所知,能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十中无一,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更是凤毛麟角。几年之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和同一级同一个学院工程管理造价这些专业的同学基本没法比。

 

学院改大学,我上的是不是假的大学?


陈大夫在《反对山大筹建主校区,不是因为章丘,而是因为没诚意》一文中提到过,为了强行吃下这块本来给山大准备的3000亩校园地皮,山建大当年把自身的财务杠杆提高到了一个很危险的水平。每年为了还贷各种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还银行贷款,还有筹措继续基建的经费,我的母校真的是什么事都抠到了钱眼里。

 

像把食堂的每个窗口都出租给了个体户,克扣教授老师的课时费大半年,差点搞的老师去食堂门口的广场罢课游行,这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都说过了。

 

还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我们的图书馆大楼建得漂漂亮亮,但里面的一排排书架几乎是空的,到了申请升级为大学审批的最关键时刻,教育部要来我们学校检查,其中就包括去检查图书馆的情况。

 

这时校领导才急了眼,让我们每个在校学生必须捐两本书给图书馆应急。

 

结果因为大家都捐的不情不愿,收上来的书一大半是邓论毛概的课本,领导非常生气,全部发下来让我们重新捐,这次辅导员亲自把关,连书稍微有点旧都不行,就这样才在两周时间里凑出来图书馆里的两三万本书。

 

我们专业开设是不是胡闹我不知道,但学校刚升大学那几年里,从我们这些非核心专业的学生身上,可是实实在在地赚够了真金白银。

 

除了我们每年交的学费住宿费之外,每招一个学生,国家都要按人头给学校一笔不菲的培养费用的。

 

而这笔钱就成了像山建大这样,不少因升级大学而借了不少银行贷款的高校还债的不二法门。

 

会过头来看我们学校从学院升级为大学的历程,虽然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实际上是相当成功的,从学院到大学,从一本到二本,从地方院校到省部共建,学校的实力一步步加强。

 

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决策里,学生的声音是缺失的,他们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成了母校敛财还贷的提款机,以及开新专业做教育实验用的小白鼠。

 

或许学校的发展,就是需要有一批人来填这个坑,就是需要几代的学生来当试验品甚至牺牲品。

 

但了解了其他同学在大学四年里都有怎样的经历,收获了怎样的成长之后,我总是疑心,自己是不是上了一所假的大学?为什么我的大学体验和他们这样不同?

 

正是因此,我对于教育部从严把关,严格限制学院升级大学表示举双手支持。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请点击



你知道吗?原来七成大学生竟然还是处男/处女


你想过在大学里再学一门第二外语吗?


你在大学宿舍里见过的最让你难忘的宠物是什么?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大学学业生活秘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