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学生叫爸爸的导师王攀终于道歉了,但我们不接受!

我是陈大夫 大学声 2019-06-12


今天是2019年3月26日,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一年的忌日。


昨天晚上,陶崇园的姐姐发布微博称:“时隔一年,王攀终于认错道歉了。”



(来源:微博@陶崇园姐姐)


关于这件事的详细发生过程,大家可以看一下新京报的这则报道,写得非常翔实客观。

 

《武汉研究生坠亡事件始末| 即将毕业的他,这样一步步走向死亡》

 

该微博所附的调解书显示,陶崇园的研究生导师王攀除道歉外,还赔偿了陶崇园家属65万元。


(来源:微博@陶崇园姐姐)


我们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了一个道歉。


但这声道歉是打印在a4纸上,王攀读出来的,他也没有鞠躬。


王攀没有得到任何惩罚,没有被判刑,也没有被开除,他还可以继续在学校里教课,还可以静静地等待我们都将这件事遗忘的一天。


他从来没有惋惜,没有自责,甚至没有后悔。似乎觉得无所谓。


可能他更心疼的,是那笔65万元的赔偿金。


陶崇园和妈妈、姐姐在一起。

(来源:新京报)


多少人还记得,当时陶同学的姐姐在校方的压力下,还曾经被迫向王攀道歉!


后来我们知道,在这则黑白颠倒的致歉声明背后,是某些“不可抗拒力量”。





三天后,陶崇园的姐姐表示,几天前发的对学校和王攀致歉的微博是迫于极大压力不得已而为,并非家属的本意。


家属将付诸法律手段,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撤销王攀的教师资格,并对王攀教授提起诉讼。



(来源:豆瓣)



对于目前这个结果,可能不少关注了这件事一年的网友们,在情感上都无法接受。


但对于陶崇园同学的家人来说,这可能就是在现有司法环境下,能够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奇葩说》有一期,结辩的时候,马东和蔡康永谈到原谅的话题。


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将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回答:“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一年前写的,修改了一下在这个时候重新发出来。



陶崇园和妈妈、姐姐在一起。

(来源:新京报)

 

这几天,一直有读者给我们留言,问我们是否关注了陶同学的事,是否打算为此说些什么。

 

我也几次坐在电脑前,想把自己关于这件事的思想和情绪整理起来,但每次都被深深的徒劳感压倒。


陶崇园事件中我们看到的种种怪现象让我非常怀疑,社会各界的这些发声,同学们对此的群情激奋,包括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都只是绝望的徒劳。

 

事发到现在已经一周多了,陶崇园同学的手机和身份证依然没被找到,陶崇园姐姐认为:“(找到手机)估计没什么希望了”。

 

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些实锤材料,都是陶的电脑被其同学抢出保护并交给家属,才在电脑中一个文件夹中找到的。



“硬点”是武汉大学

学生主办的独立媒体

(来源:微博)

 

目前虽然学校相关领导已经和陶的家人再度见面,并有迹象表明学校开始重视此事,但陶的家人住的地方依然有人24小时盯梢监控。

 

陶同学死后的前几天,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内对此事解释的统一口径是:在天台晒被子不小心被风吹下去的,而当天的天气记录明明显示没有风。

 

陶崇园的亲属、同学去和校方进行交涉时,被多名不知来路有统一指挥的男子推搡、辱骂和殴打,一名陶的高中同学被打成了脑震荡送进医院;


 陶的家属同学被打现场

(来源:雷斯林)


武理工的一位思修老师转了陶崇园姐姐的一条微博,结果在课堂上被学生目睹学校连着打来几个电话要求删微博。


这位老师删博后连转几条意味深长的文章,并附上评论“易疏不易堵”。

 

知名媒体人王志安赴武理工实地采访空手而归,据他微博表示昨天(4月3日)上午王攀老师有课,整个上课过程一直有导员在门口把守查验学生证。



(来源:王志安微博)

 

武理工学生自发组织的纪念陶学长的活动,还没开办就被扑灭,组织活动的同学被导员约谈。

 

陶崇园同学的事件被新京报、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凤凰网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学校校方有没有进行反思呢?


大家可以听听下面这段参会学生干部偷录传出的,武理内部关于这件事召开的内部会议录音:



陶崇园同学生前为了摆脱王攀的控制和精神压迫,计划过出国,读过道德经,用过迂回战术,装病卖傻装抑郁症都试过了;


但最后,他仍然是用最决绝的方式,摆脱了王攀的“控制”。



陶崇园阅读过的书

(来源:澎湃新闻)


在这件事中真正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并非王攀的那些过分言行,而是事发之后某些方面不计成本不顾声誉,铁了心要将其保到底的态度。


如果你去相关的网络讨论中去看看,有多少同学的匿名回答,你可能也会明白了一些事情。


 




现在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已经不是怎样辨别和揪出禽兽导师,而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保护伞。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人家敢躺在那也自有人家的道理。



(来源:豆瓣鹅组)

 

按中国互联网舆论事件一般不超过一周就会被遗忘的规律,再过几天他们也快要熬出头了。


这两三年里,整个互联网的成千上万媒体新媒体从业者、成千万上亿网民骂百度从白骂到黑,从黑骂到白,可曾对其收入利益造成任何实质影响?


在知乎上,也曾有专门的一个问题“陶崇园事件,会对武汉理工大学的声誉和生源造成什么打击和怎样的损失?”下面有近800个答案,大家的共识是:基本没什么影响。


然后不知什么时候,这个问题连带着下面的所有答案、评论一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来源:知乎)


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已经异化为类似封建农奴人身依附制的古怪玩意。

 

旧社会和欧洲中世纪的学徒制套上了个科学情怀的壳子,就堂而皇之地在高校象牙塔里滋生蔓延甚至占据主流。

 

高校研究生给导师“打工”“做苦力“早就已经成为高校里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学生们称呼导师为“老板”。

 

而与一般意义上的老板不同的是,这些拥有“教授”“副教授“头衔的老板们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收入多少,还掌握着学生表现评价以及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


 

相声、曲艺这类行业里至今还有这样的师承规矩,你教的徒弟被逼得自杀了,丢的是整个曲艺行的脸;


除了要给父母赔一笔钱之外,师傅还要遭到同行的非议,而在国内大学里,学生连这层最基本的生命保护都没有。


在这种普遍缺乏底线的环境下,导师完全有恃无恐,学生则被吃得死死得无法翻身。


倪冰冰教授在微信群里的发言

(来源:微博)


然而比外部的压迫更可怕的,是我们这些学生已经逐渐对这样异化的环境,这样不公正的秩序习以为常了。


就在前几天还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广的事件:


上海交大教授倪冰冰,在微信群里公开辱骂学生是垃圾、白痴、文盲;


还声称他实验室的工作时间是每天,包括周六日,如果谁觉得需要休息日,“就给我滚!”


事发后学校的反应很迅速,对事件定性为师德师风问题,对倪冰冰教授通报批评并要求其向课题组学生当面道歉,停止其教学工作。


确实,从知情交大学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倪教授的事情和王攀的问题不是一个性质的,而且他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提及这件事并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那些为他洗地的人。


但在微博、知乎上却有一大批人,从事件刚被爆出就为倪教授喊屈叫冤,比如下面这位的论调就很典型:



(来源:知乎@陈酒弥香清澈如水)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迅先生如果知道他去世快一百年以后,中国的顶级高校里还遍布着这样的“聪明人”,恐怕棺材板要压不住了吧。

 

这一年里,我一直想当面问王攀教授一个问题:

 

五年或十年之后,假如有人不小心在您面前提到陶崇园的名字,您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是一脸麻木顾左右而言他装作没听见?或是尴尬地苦笑两声,还是神经过敏地勃然大怒?


陶崇园的导师王攀

 

您可以在某些力量的袒护下活得很滋润,可以变着法得用隐晦的语言恶心死者的家属,以及我们这些想帮陶崇园同学发声,为他求得一份公道的陌生人。

 

确实,我们在这里从早骂到黑,从2018骂到2019,也不见得会有任何效果。

 

在中国的大学里,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底线规则”,才会使得像王攀这样的人有恃无恐,让本来高尚的“教授”形象,成了学生和公众眼中的“叫兽”。



王攀教授和陶崇园的对话记录

(来源:澎湃新闻)


像西安交大的杨宝德,像武理工的陶崇园同学这样,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通过自己的学业努力,打破阶层壁垒的的农村寒门学子,全家的希望可能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真的硬气不起来,不敢去违逆自己导师的过分举动。


而他们的导师,王教授、周教授们最喜欢招的也就是这样的寒门学子,容易洗脑容易控制;


像陈大夫这样一看就奸滑懒馋的大刺头,他们是断不会招来给自己当麻烦的。

 

中国有全世界最顺从的大学生,也就有全世界最没底线的导师教授。



陶崇园和同学的聊天记录
(来源:界面)

 

这是同一社会现实的两面,今天的狼师,当年可能就是那个满脸堆笑鞍前马后的学生。


王攀当年自己也曾经因为和系主任有矛盾,发了十几篇论文仍不让毕业,最后是院长看不过去帮了他一把他才通过的答辩。


而当他自己成为教授时,却是这样对待学生的。


(来源:新京报)

 

我终于拿起键盘,敲下这段文字的原因,就是我想通了:


即使杨宝德、陶崇园都已经不在了,但我们今天的发声,或许有那么0.01%的几率能被下一个有相似经历的同学看到。

 

如果有一天,你跪着喊导师爸爸也迈不过这道坎时,我们想能让他了解,这个社会并非都像你所处的角落那样黑暗。

 

还有很多人就算需要在墙上凿出一个洞,也要让阳光重新照射到你身边。


希望陶崇园同学的家属能够节哀,从这件事里走出去,找回自己平静地生活,希望天堂中的陶崇园同学安息。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
请点击


在我们身边,还生活着多少新时代的”套中人"?


不只是中小学,大学也应该实施”校长陪餐制度”


一位前”长江学者“的奋斗发家史



大学声,是一个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我们愿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发声,帮大学生维权,伴大学生成长,与你一起不断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