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除夕夜考试,中山大学打了谁的脸?

DOPS小马基雅维利 大学声 2019-06-1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政治系小马基雅维利 ,经过原作者授权,内容有增补


     

 今天中午,来自中山大学教务部官网的一条通知,切实证明了流传了数天的学期延长并不是一个在愚人节被制造出的玩笑。


图1:教务部通知显示2019年第一学期为21周


      该通知声称,2019年秋季学期长度将加到21周,第20周、21周为期末考试周。而通知发布前坊间流传的各类消息则表明,20周将被设置成公共课考试周,专业课只能在21周考试。这意味着中大学子们本来就稀缺的假期因学校突然做出的决策,又将面临被继续剥夺两个周的窘态。一时间,朋友圈骂声四起。


图2、图3:校方突如其来的消息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不满


      更为戏剧性的是,在给了对在假期回乡抑或参与实习、社会实践与夏令营充满憧憬的同学们一个响亮的耳光后,一个被广大同学们发现的戏剧性事实却让校方“双一流”的吃相不那么好看。如果根据教务部之前发布的2019年校历,21周的学期时长将导致同学们在除夕夜仍然在校进行期末考试。诸多对建设双一流的美好构想被证实为赤裸裸的谎话,同学们发现这所985高校的决策竟未经过考察时间这一基本的论证过程,而纯粹是一场学校管理者做出的拍脑袋闹剧。


     校方依旧试图以简短的说明平息同学们的广泛不满。教务部的官网对这次舆情采取了“不准确信息”与“造谣”的定性,同时各个学院的通知群里开启了“不准信谣,不准传谣,不准接受采访”的紧急动员——这一三段论形式之表达明了朗朗上口完全可以与“禁止放外卖”“禁止妄议学校堵门”等双一流新政一起构成中山大学的“新十不准”条例。教务部重新声称,新学期的安排是“2019年8月26日至2020年1月15日”,而这实际又推翻了之前官方公布的校历安排。持续了一天的闹剧到此暂告一段落。


图4:教务部对事件采取了“不准确信息”的定性

图5:校方发布的辟谣与禁止接受采访的要求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雪光教授曾经提出过“大数现象”的概念,用以解释中国社会中的集体行为为何在人们缺乏联系、互不相识的条件下克服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集体行动难题。如果借来这个概念以审视今天的中大,我们会发现,校方的决策关系到数万同学的日常生活,而这个决策又不幸的以未经严格论证与意见征集的行政命令形式发布,朝令夕改、态度高傲的行为方式又严重损害了学校决策在广大同学心中的合法性。可以说,正是“大数效应”下校方的处世态度造就了中大学生们无组织利益的集体行为基础,同学们自发且普遍的道德谴责也正是发自内心的基本价值判断与真实情感表达校方“造谣”“传谣”的说辞,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人们基本的常识与良知。




      其实,不仅仅是这次普遍损害到同学们就读体验的决策遭致了同学们的口诛笔伐。平心而论,近一年中大确实在校园建设上做了不少改进,以东校为例,学校新开了美味的食堂,维修了一饭小广场,新建的围墙让之前摆满单车和垃圾的校园边缘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令校方疑惑的是,为何修围墙、修校门这样利于学校建设的事情也会遭到反对?身为管理者的专断逻辑必然会把学生们的反应归结为年少的无知与对学校顶层设计的认识不够,但问题的关键是,学校从来只是出于完成指标的工具理性考虑,并没有将决策执行过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对同学们感情上的伤害纳入制定决策的过程。


(来源:知乎)


      以今天的事件为例,学校的本来目的或许是规范本科教学,教务部的通知中除了修改学期,也有一些诸如“专业课要求考试”“2学分课程上下半学期均匀分布”的内容。但随意粗暴地减少同学们本就很少的假期,同学们获得基本假期保证的“安全感”都成为了奢侈品,更遑论行政的“一刀切”能否取得成效,为同学们提供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获得感”了。实际上,学校的规定也并没有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政策与同学们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往往距离甚远。如某学院的一位副教授连续被15、16、17级同学投诉讲课质量奇差,不尊重同学(尤其是对女生态度恶劣),却依然能够在本学期为18级的学生们开课。


      自己所处的社团被禁止招新时的窘境,办事需要无数次奔向南校区时的无奈,在教学楼下饥饿的漫长等待,在数月未修好的校门前排起的长队中面对的倾盆大雨......它们都在向每位同学,提示着校方的冷漠和无情。当这一届的管理者们被学生集体的成员们一致认定为中大百年校史中负面的一笔,由此“聚集起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把他们作为孤立个人来考虑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平淡无为”(斯科特)。如果校方依然拒绝反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即使是出于好意的决策也将陷入“塔西佗陷阱”——而这正是主席在兰考县的讲话中提醒党员干部同志们需要极力避免的困境。真到了那时,“总把校园当家园”的动人歌声,还会在我们的康乐园里响起吗?

 

图6:东校区上学必经之路修起了校门,

同学们因过道狭窄而排起了长队。

校门从寒假前开始修建,截至收笔时的4月3日依然没有竣工。


图7:因校门阻挡未能及时进入教学楼避雨的同学

遭到了财产损失


      赵鼎新教授早已提醒过我们:无组织的社会抗争往往是由于切身利益的受损与决策者道德表现上的不够坦诚。中大学子们的呼声,也往往更似对政策“忠诚的反对”而非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根本抛弃。在这时,校方需要的是一场平心静气的对话,而非高高在上的舆论管制;需要的是坦诚的承认失误,而不是打脸充胖子装作被害幻想症患者;需要的是人性化的学校发展规划,而不是一时意起便下达冰冷的行政命令。正如老校长黄达人先生所说,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中大的管理者们,该放下高贵的身段,让我们的中山大学更有温度和人情味了。毕竟,那个愿意为学生修改假期制度的充满温情的中大,她的暂时离去也仅不过三年的时间。



“自从我送你离开,便一直期待你的归来。”




参考文献: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赵鼎新,《国家·社会关系与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

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黄达人,《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理想岛》,2016


注明:收笔于4月3日深夜,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够使只讲求实证而缺乏行动力的社会科学在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出作用来。在这时突然想起大一上学期的另一个深夜,一位专业课老师在那个晚上熬夜批改了全班60人的作业,经过两年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对人的作用后,此时我格外感激老师们在科研压力下依然为本科教学付出了大量精力。 没有这些可敬的老师们对知识的传授,这篇文章将索然无味。在此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

update :


4月3日晚上,中山大学教务部发布“情况说明”,称外界热议的该校教务安排为不准确信息,2019学年第一学期(秋季学期)计划安排21周,起止时间为:2019年8月26日至2020年1月15日。




这不就是把一开始的计划往前平移了一周吗?有本质区别吗?


上面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位普通中大学生在和陈大夫交流时表示,今天他看到这则新的“情况说明”时,想起了那个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狙公:早晨三个栗子晚上四个你们不满意,那就早晨四个晚上三个;


中大:考试周影响过年你们不满意,那就把暑假占一星期吧。


没有什么好说的,只余一声叹息。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
请点击


被大学室友表白了,我该怎么办?


Sci-Hub和爱思唯尔达成和解了?假消息!


南昌大学“快递门”:神仙打架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





大学声,是申请方旗下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