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不可承受之重

我是陈大夫 大学声


自主招生的冬天


还有两三天的时间,绝大部分今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报名截止日期就要到了。


已经存在了十六年的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在2019年陷入了全面危机。

 

2018年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十个严格”,就已经给全行业敲响了警钟。


但当时还有不少人心存幻想,以为第二只靴子不会落下来。

 

等到2019年3月中下旬开始,参与自招的各大高校陆续公布招生简章,大家才真切地感受到:自招的冬天真的来了。


 (来源:教育部官网)



 

与去年相比,多数高校今年的自主招生参与门槛明显提高,招生规模明显下降:

 

部分高校取消了文史类学科的招生计划,文科生参与自招的机会大幅减少;

 

绝大多数高校直接堵死了考生靠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与自招的途径;


相当一部分高校将靠竞赛奖项参与自招的标准,收紧到仅承认五大学科竞赛及少数科技类国际比赛奖项;

 

“省级一等奖及以上”成为最基本的报名门槛,省二省三奖项基本已经毫无价值;

 

自招分数优惠有明显的缩水,省一等奖普遍只能优惠20分;


体质测试成为所有参加自主招生考生的“标配”,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体质测试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一票否决”。


 (来源:微言教育)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也是冷暖自知:

 

清北及top5高校站在金字塔尖,生源质量不会受太大影响;

 

就它们发布的招生简章来看,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参与自招还是可以降分至一本线,与往年基本相同。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部分文科优势高校:

 

由于国内大部分文科类竞赛奖项基本都不再被承认为参与自招的有效材料,报名参与初审就必须是五大竞赛省一等奖,而这些考生报考文科类专业的可能性非常小。

 

有消息显示:部分纯文科类院校虽然公布了招生简章,但并没按往年惯例建立报考意向学生的信息交流群;

 

某211文科高校负责的老师对考生表示,如果愿意还可以报,但他们对今年的自招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然而部分末流985、211理工科优势高校,却平添了“捡漏”部分文化课成绩一般的竞赛省一等奖考生的机会。

 

今年的自招政策,被公认为2014年自招改革以来最严的一年 。

 

(延伸阅读:《自主招生16年,未来的变革走向何处?》

 

(来源:搜狐教育)


这些措施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引起了热议。


比较有争议的一点是:这些密集的政策调整没有给2019年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留任何缓冲期。

 

武大、哈工大等部分公布比较早的高校简章一发出,很多本来要参与自主招生的文科生、学科竞赛省二省三奖项考生以及文化课成绩降20分也达不到目标高校分数线的省一等奖考生就哀鸿一片。

 

有些考生甚至感叹:“按这个情况,恐怕要直接复读了。”

 

坊间甚至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自主招生制度在今年缩减一半的基础上,可能会在一两年之内走向终结。

 

一场黑色幽默


自主招生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内涵几经变迁,我们近几年了解的所谓“自主招生”制度,是2012年-2014年逐渐成形的。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引发了公众对高校招生公平性的严重质疑。


(来源:百度百科)

 

不少媒体针对当时高考加分的繁杂和混乱开炮:


“奥赛、科技竞赛加分,音乐、美术特长加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以四川省为例,仅体育类特长就有27个高考加分项目。”

 

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都公开发声,希望有关部门清理和逐步取消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加分项目,限制某些人在其中的寻租空间。

 

这些杂七杂八的加分项目当年就取消,而都统一整合进一个篮子里派发加分,也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主招生制度。


(来源:半月谈)

 

当时新华网的评论指出:正是高考招生部门中的“蔡处长们”,犹如“害群之马”,使高考改革遭遇阻力。管住“蔡处长们”,才能化解信任危机,治好高考“综合病”。


这样的忠告却是一语成谶:2018年夏天的这场舆论大事件,堪称一场黑色幽默。

 

2018年8月初一篇题为《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自媒体文章,引爆了所谓的“河南高考掉包案”。

 

四名来自河南郑州、洛阳、周口等地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今年高考成绩和以往成绩及高考估分严重不符。

 

这些家长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来源:波动财经)


全国公众舆论大哗:如果他们所指控的答题卡被掉包问题真的属实,则可以说明整个河南的高考秩序已经全面崩坏,这个问题的性质就非常严重了。

 

纪检部门很快介入调查,调查结果却让全国人民大跌眼镜:

 

所谓“答题卡被掉包”纯属子虚乌有:几个熊孩子考砸了觉得没脸面对家长,撒了个弥天大谎却被当检察官的爹当真了 ……

 

但这起事件带来的网络热议却牵出了另一起大案:

 

四名考生中最受关注的一位:“苏小妹”参与北师大自招的论文被发现涉嫌抄袭,并通过了北师大的自招初试。


(来源:公众号:@任易)


一众知乎吃瓜网友继续深扒,发现苏小妹的高中母校郑州一中还有多位同学的自招材料也有问题;

 

该校还被发现在成绩排名证明材料上也有造假,人为抬高参加自招的学生成绩名次,这是郑州一中多年来的标准操作。


(来源:知乎)


而苏小妹的检察官父亲接受采访时竟然表示:“大家发表的论文都是抄的,天下论文一大抄。”

 

他的这种言论被网友称为“重新发明了‘抄袭’” ,这种奇葩言论更加引燃了正义网友的战斗热情。


 (来源:观察者网)


公众号“知识分子”发文:《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 或涉自主招生黑幕》;指出下面九所知名高中,都有多名考生在自招材料中明目张胆的造假。


 

比如下面这位天津耀华中学的王X泽同学,发表的论文话题竟然是涉军涉密内容。

 

你一个高中生是怎么接触到这些信息的?其余两位作者和你是什么关系?


(来源:知识分子)


 这九所高中在各自省市可以算本地基础教育最高水平的代表,文章中被举例的部分学生也已经借助自主招生拿到录取通知书走进了高校的大门。


虽然全国人民给予高度关注,国内多家知名媒体也都跟进了报道,但这起案件到此为止再无下文。

 

整条自招灰色产业链已经昭然若揭,但这个案子已经没法继续查下去了。


 


牵涉的人实在太多,真的顺藤摸瓜一查到底,恐怕不知会有多少高校领导、高中领导以及具体操作的中介机构会被牵连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保守估计也要有成百上千的考生因此被取消录取资格,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家庭不可能坐以待毙。

 

(延伸阅读:《河南高考大事件第三季:九省市高中名校自招丑闻集体沦陷》

 

这次最后压弯骆驼脊梁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棵沉重的原木,这次事件几乎摧毁了自主招生制度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屋漏偏遭连阴雨


自招过程中的论文、专利普遍造假已在全民众目睽睽下成实锤,自主招生政策仅剩的公信力基本只能来自有悠久传统的五大学科竞赛。

 

然而在此关键时刻,又爆出了一场严重的丑闻:

 

2018年物理竞赛复赛刚结束,就有多名考生在网上爆料:

 

辽宁赛区预赛、复赛考题考前都被泄露,甚至有人考前就在贴吧、微信上开价30-300块叫卖原题。

 

多名考生找到组委会实名举报,却被找各种理由搪塞。



在复赛中成绩非常突出,一下子进去六个省队的鞍山一中被揭出存在严重的py交易,带队老师给本校参加复赛的学生透题。

 

这六位复赛成绩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包括一名全国复赛第二名)的鞍山一中选手,在决赛中的成绩是五铜一银,银牌还基本吊车尾。


(来源:知乎)


这件事还被广大吃瓜网友和去年另一起广受社会关注,热度堪比翟天临抄袭案的事件联系了起来:


有知情人士揭出:那位“清华特奖造假案”“学霸情侣3P门”的女主角“现实版贝微微” M同学,就是三年前从鞍山一中靠物理竞赛省一等奖,走自招降分一本线进的清华,这次物竞复赛弊案的主要操作者,就是她当年的物理竞赛教练。


现实版的“肖奈和贝微微”


除了这次有实锤证据有问题的物理竞赛弊案之外,最近一年里关于竞赛黑幕的消息还有多起:

 

2018年暑期期末考试之后,北大化学学院17级至少八名学生被举报团伙作弊,其中有多位当年化学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

 

有知情同学表示:这些作弊者在学院开始调查此事之后,先是联合好了串供编故事,然后找来家长以“极其卑鄙恶劣”的手段威胁院方和校方。(其中一位学生的父亲据传是某省纪委高官)。


 

(延伸阅读:《裴坚老师就北大化院 17 级个别同学团伙作弊事件的讲话》

 

在关于这起情节恶劣的作弊案件的网络讨论中,多名知情人士揭出:

 

2016年化竞湖南赛区以及当年全国决赛的组织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在笔试和实验环节都有明显的作弊或疑似作弊行为:


(来源:知乎 @kmlover)

 

曾经历化竞进入北大化院的知乎答主“kmlover”表示:

 

“我在参加竞赛和后来就读化院期间,所目睹的作弊现象之盛,已经到了‘说所有人都作弊肯定是过了,但你跟我说作弊的只是少数人我也绝不会相信’的程度。”


然而上述这两起,以及更多没上热搜的竞赛弊案中,不仅没有人因此被惩罚,甚至连一场正式调查都没有。

 

涉事的中学、大学、竞赛组织方、教育主管机关都似乎都当这些已经具体到直指某些人的网络举报不存在。

 

爆炸余波


光明网评论员文章《自主招生收紧:做减法是为了做加法》中,对于自招政策变化的原因是这样解读的: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高校自主招生从多方面收紧,有其现实针对性:在自主招生“黑幕”“猫腻”频现的背景下,这些动作的“矫枉”意味不言自明。“

 

这样的表述,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既然要“矫枉”,就难免“过正”。


这让我联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则新闻:

 

在造成78人遇难,轰动全国的陈家港3.21特大爆炸事件之后,江苏盐城决定彻底关闭响水化工园区。


(来源:中新网)

 

江苏省政府发布了行业整治提升方案,计划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2000家,到2022年减少到1000家以内(目前估计有4000+家);

 

目前全省的50个化工园区,最终将根据评估结果裁减到20个左右,南、山东、江西等省份近日也出台方案,对本省的化工园区进行瘦身。

 

消息一公布,化工行业从业者哀鸿一片,但这同样是无奈的矫枉过正。

 

在连串恶性安全生产事故之后,各地民众已经对身边的化工产业园极其厌恶,地方发展化工行业已经变成了有明显风险的事情。

 

假如江苏再出一场类似陈家港大爆炸的事故,可以说谁都承担不了这种恶劣影响。



这种局面和目前的自主招生相关领域何其相似!

 

假如2019年高考时再出现一位“苏小妹”,恐怕谁也承担不了这种政治责任。

 

经常用科学的眼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自媒体大V,清华化学系毕导,曾经在文章里讲过这样一件陈年旧事:

 

2014年,网络上曾发生过一次被称为“PX词条保卫战”的舆论事件:

 

广东茂名石化要上一个PX项目,当地部分民众对此非常抵制。

 

有人把百度百科“PX”中的“低毒化合物”改成了“剧毒化合物”,用来误导群众上街游行。


毕导接受CCTV采访

(来源:央视网)


当时正在清华化工系读本科的几名热血少年站出来保卫了词条的“低毒”释义,并得到了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采访,毕导那时就是那群热血少年之一。

 

再后来呢?2015年的清明节,这个曾经被群众上街游行抵制过的福建漳州古雷PX项目爆炸了……炸了……了……

 

毕导也很无奈:“我们几个小毛孩站出来说你们很安全,然后你原地爆炸了???”

 

(延伸阅读:《北交实验室爆炸之后,一个化工老博士给科研人员的几句心里话》



(来源:中国网)


不少资深教育专家实际上目前也已经陷入了类似的窘境:

 

他们成年累月地跟公众做科普,积极地进行辟谣,好不容易让大家认同:自主招生制度虽然有漏洞,但并不向某些人说的那么严重,不会影响高考基本公平;

 

然后就发生了 “X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 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恶性事件,让这些当初支持自主招生的专家们的脸往哪搁?

 

社会舆论对于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的信任已然崩塌,在很多人眼里,自招成了有钱人暗箱操作的培养皿。


 某自招专业机构宣传材料

(来源:荔枝新闻)


像《寒门学子,自主招生与你无缘》《自主招生,穷人一开始就输了》这样的公众号爆款文比比皆是,往往能很快就阅读量十万加;

 

在各大网络平台的讨论中,多数网友对自主招生持一边倒的批评态度,其间不乏意见非常激烈的表达。

 

但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逻辑:

 

在毕导的这个故事里,真正危险的是PX工厂,还是那些惯于无视安全生产规则,无知无畏的工厂领导和工人?

 

在自招弊案当中,对社会公平有害的是自主招生制度本身,还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学生和家长,毫无底线的中介机构,明知自招有猫腻但谁都不讲的高中和高校,以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管者?

 

(来源:新华网)


抛开公平谈教育,就好像抛开安全谈生产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正如知名诗人张寒寺当年在谈论茂名PX事件时所说,“民众很多时候不是不相信PX,是不相信中国的PX。”

 

今天社会公众对自主招生制度的不信任,并不是由于它本身是个坏的制度,而是由于它被交给了错误的人去执行 。

 

我们上面列举的一系列事件统统不了了之,让大家感觉有关部门那些三令五申可能真的就是说说而已。

 

造假者、作弊者人多就可以法不责众,毫发无损地走进大学拿到文凭,这本身就是对教育公平的公然嘲讽。


(来源:新华社)


两周前我们曾经报道过美国的一起高校招生弊案:

 

自称人生导师的威廉·辛格从家长们手中收取近2500万美金,帮助他们的孩子采用非法手段进入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南加州大学等美国顶级名校,多名公众人物牵涉其中。

 

(延伸阅读:《美国大学史上最大招生舞弊案,是怎样炼成的?

 

不少国内网友幸灾乐祸地表示:看来美国名校也是可以买进去的啊!


威廉·辛格,

 

但如果你深究这起案件的细节,会了解到这样的事实:

 

负责这起案件调查的是FBI,他们在了解到相关线索后花了数月的时间,调动上百名探员对与此案相关的所有人员关系进行梳理;

 

其间这些嫌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行程被跟踪,通讯被监听、网上行为被监视;

 

FBI安排探员进行钓鱼执法,假扮成需要服务的家长去找辛格本人咨询;

 

后期还以减免部分罪责换来了几名污点证人的合作,保证与辛格集团相关的学生家长、高校录取人员、SAT/ACT管理者都被一网打尽;


 

在最后收网时动员了300名探员同时动手,东西两岸同时动手抓捕了近50名嫌犯(包括30多位学生家长),还专门找来了媒体记者跟踪报道,让这些娱乐明星,投资大亨、基金经理的照片当天就传遍全世界,确保这些权贵因此身败名裂。

 

这些办案手段一般是用来对付有组织犯罪(也就是黑帮)的,却在这起案件中被用了全套,可见FBI对这起案件的重视程度。


 

陈大夫有个不可能实现的好奇:如果去年中国的这场高考弊案交给FBI去进行调查,能挖出多少体制内的蛀虫,以及他们的多少权贵客户。

 

自主招生的寒冬究竟是短暂的波动还是永久的打入冷宫,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还未知。

 

但高校需要个性化选拔人才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已经不可能退回到所有人完全依靠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

 

高考公平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信仰问题。

 

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族群认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石。

 

在社会对于高考相关弊案民愤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司法机关为何不主动出击,以类似打黑除恶的力度抓出几个典型的涉考涉教违法犯罪集团,给其余宵小以震慑?


(来源:知乎)

 

监管危机,才是自主招生不可承受之重的真相。

 

无论实行了16年的自主招生如何变化,未来是取消、继续缩减规模、还是调整招生标准,个性化选拔还是高校必然的需求。对人才的综合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还是学校的最终任务。


随着招生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高考改革来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已经成为人才选拔的主流趋势。

 

但不论将来实行的制度是叫“自主招生”还是叫:“综合评价”,或者发明一个新词,都将遭遇同样的问题:

 

如果规则的监管者今后仍然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那设计再好的制度也会变味。

 

想了解更多有意思大学故事
请点击


南华大学的同学们,干得漂亮!


Sci-Hub和爱思唯尔达成和解了?假消息!


在除夕夜考试,中山大学打了谁的脸?




大学声,是申请方旗下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为了督促大家健康变瘦,大学声特举办“28天闪电瘦身计划”


4月15日起,成功坚持了28天的小伙伴将平分888元现金大礼包哦!~


想参与的同学,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