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崇德与长寿——道家“以德养生”思想探析|参赛作品

2017-01-15 朱亚楼 腾讯道学

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持续火热进行中,我们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很多参赛作品,犹豫的小伙伴赶快来投稿吧!切记要未经任何发表的原创稿件,而且我们会保留修改权哦!

详情点击道化天下,世界玄同 丨2017“玉蟾杯”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活动通启



作者简介

朱亚楼,江西省安福人,2008年西南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撰写的《<道德经>与和谐家庭建设》一文获国际道德经论坛清净奖,在多个道教类杂志发表文章多篇。2011年撰写的文章《道教家庭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入选国际道教论坛征文。现为江西省安福中学教师。


道教的德寿思想,虽然脱胎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它将伦理道德信仰华、宗教化,这样增强了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和威慑性,使得传统伦理道德更具实践性。


文/朱亚楼


摘    要


道家养生思想十分丰富,以德养生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道家以德养生强调内功外行,德性修养乃修道致仙、养生寿老的基石和要旨。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道家形成了善恶承负、孝敬父母、俭朴寡欲的长寿思想。这种思想对于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淡泊宁静(资料图)


道家认为,“德”是对“道”的信仰的衍化,是“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层次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道教认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所以道教中人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其信仰及行动的总准则,在修行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在道教看来,要想长生不老,人们就应该效法“天道”,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去除私欲、摒除杂念,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淡泊宁静,滋养生息,成就完整正直的人生。


道教养生要求人们重视自己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并且把这个看作是养生长寿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道教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曾这样教导养生者:“养性者,不但饵药、丹霞,其在兼于自行。自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流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这个说的就是不修德行,不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就算真有玉液金丹长生不死之药也不能使人长寿,不断修养道德,不作祈祷也有福,不求长生寿辰也会延长,所以,道行修养是养生的大旨与关键。


为了强化养生者的思想道德修养,道教的许多经典之中,及其道门中所制定的清规戒律,都强调必须做到与人为善,积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俭朴寡欲,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救人之急,悯人之孤等。通过这些具体的道教行为规范,净化人们的心灵,自觉遵守和践行道德的要求,最终就可达到不求寿而自延的目的。在长期的修行实践过程中,道门中人形成了以下几种“以德养生”的思想。


善恶承负与长寿的思想

承负说是道教立教的理论依据之一。承负说是《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何谓承负?“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即为善可遗福子孙,作恶将遗祸后人。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国家政治也相承负,前朝纲纪失堕,后朝遂被其灾。但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力行善,反常得恶;或力行恶,反常得善的现象。


《太平经》认为,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所致。道教把长寿看作是至善,所以承负灾责具体体现在人的寿命上。《太平经合校》指出:“凡人气,太阳太阴中和之命也。上寿一百二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胞胎及未成年人而死,谓之无过”。《太平经钞》记载:“天命:上寿百二十度,地寿百寿为度,人寿八十为度,霸寿以六十五岁为度。过此以下,死生无复数者,悉被承负之灾责也”。即是说年不满五十而死者,都是受承负之报应。至于胞胎及未成年而死者,谓之无过。


《太平经》谓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鉴人善恶,掌人命籍,“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


《太平经》卷四十有“努力为善法”专论,指出努力为善是延年益寿,避免冤死的重要法门


凡人行,皆以寿尽为期,顾有善恶尽耳。……而人不肯为善,乐其魂神,其过诚重。‘何谓也?’一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先人之身,常乐善无忧,反复传生。后世不肖久苦天地四时五行之身,令使更自冤死。……子既来学,不欲闻此,即且努力为善矣。努力为善,无入禁中,可得生活竟年之寿。不欲为善,自索不寿,自欲为鬼,不贪其生,无可奈何也。”


《太平经》书影(资料图)


《太平经》用道教的神鬼观对“努力为善,可得生活竟年之寿”作了宗教化的诠解。这对于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中国人来说,起到了威慑作用。内心中有了这种畏惧感,这自然会让人自觉地去恶从善。


关于积善与长生寿老的关系,东晋道教养生家葛洪也认为积善养德是长生久寿的前提,他说:“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妨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葛洪强调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葛洪还认为,如果一个人道德善行做得好,虽然并不通晓养生方术,依然可以受到荫庇福佑而寿老:“世有了无知道术方伎,而平安寿考者,何也?抱朴子曰:‘诸如此者,或有阴德善行,以致福佑’” 。由此可窥见葛洪的以德养生思想。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药方·养性》中说: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遏年,德行不克,纵然玉液金丹,不能延寿。故夫子日:‘善摄生者,陆行不遏兕虎’,此则道德之佑也,岂假服饵而祈退年哉?”


道德修养一方面是个人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实的。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也有好有坏,寿命有寿有短。道教告诉人们, 上天不仅在冥冥中注视人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它还有各种专门监视人善恶功过的下属,这些神祗窥伺着人的行为乃至思想, 有功, 则记上一笔, 将来给你延年益寿, 或是赐你大富大贵,,或是赏你子孙; 有过, 则也记上一笔, 将来损你的寿数, 或让你在人间受苦,,或让你在阴间下油锅上刀山,或让你来世做牛做马, 这就叫“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而且一丝不差, 无论你把罪过隐藏得多么巧妙, 总是要受惩罚。


孝敬父母与长寿的思想

古代中国人信奉“百善孝为先”,在传统伦理道德中,善恶之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孝、忠。古代行孝者可被荐举为官,不仅现世荣贵,而且还会受到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则罪不容诛,天地鬼神皆恶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道祖老子常常赞美人间慈母的无私的爱心, 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自谓生命中的三宝, 首先就在于其母德之慈。在老子看来,“慈”是母体天生的自然之爱,“孝”则是子女自觉的反哺之情, 这些都不是人为的, 唯其天生自然, 故最为可贵。


百善孝为先(资料图)


道教认为“父母者,生之根也;群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有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父母,乃传天地阴阳祖统也师者,乃观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君者,当承天地,顺阴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故此三者,性命之门户也。”(《太平经合校》)道德与性命相一致,忠君、敬师、孝父母是得寿成仙的前提。三者之中,尤以孝道为最。“寿者,乃与天地同侪也;孝者,与天地同力也。”所以,“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同上)“不孝而为道者,无一人得上天也,”(《太平经合校》)《太平经》中劝人们遵守忠君孝亲、认为最大的罪过是不孝,“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孝善之人,人亦不侵之也;侵孝善之人,天为治之。”对父母应尽孝,对君王则应尽忠。“为帝王生出慈孝之臣也。夫孝子之忧父母也,善臣之忧君也,乃当如此矣。”


葛洪在《抱朴子》卷三《对俗》中引《玉钤经》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在道教经典《文昌孝经》里也多次提到孝对养生的重要作用,“百先之行, 根从心起”,“始知百行, 惟孝为源”, (《文昌孝经·体亲章第二》,《辩孝章第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凡修道之人,“其能壮事守善,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


净明道认为孝能让天下人长寿。净明道从养生的角度出发,认为要向长寿,首先要修孝道。《净明忠孝全书序》说:“学者能出忠入孝,由存诚持敬为入道之门,服膺拳拳无斯须之不在焉,一旦功夫至到,人欲净尽,天理昭融,虚灵莹彻,自得资深之妙,于以合天地,于以通神明,莫知其然而然造夫大道之奥也,又何难矣。”(《净明忠孝全书序》)


以上这些都表明道教认为要想长寿,必须践行孝道,基于其宗教神学的目的道教以神佑鬼惩为孝道维持手段的神学论证,是孝寿思想的最大特色之一, 这也是道教孝道观制约民众心理与行为的有力手段, 是道教孝道观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创新的主要贡献。其一改传统孝道里重伦理教化,轻宗教信仰的做法,将人们的长生理想跟宗教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将“神”的威慑作用与人们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了传统孝道观的社会影响力和制约力,并促进了传统孝道的传播和发扬。


人们之间的亲情往往被金钱所蒙蔽(资料图)


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亲情往往被金钱所蒙蔽,家庭亲子关系被扭曲,子女不愿瞻养父母,甚至无情摧残、虐待,以致逼死、杀害父母等等。现实向人们提出了建立一种适应社会需要,反映现代家庭亲子关系的“新孝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道教的孝寿观念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新孝道”的形成和发展。


俭朴寡欲与长寿的思想

道教以老子的崇俭抑奢、少私寡欲思想作为教徒的生活准则。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贪念。被道教尊之为道祖的老子在《道德经》中结合养生学的原理,以个体的生命为价值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必要性,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这些道德要求与人们希图健康长寿这一生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将做人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起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的损害身体。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短命而终,也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纵嗜欲的结果。因此,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过分的贪求和过度的奢华。老子希望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减损欲望,过一种俭朴的生活。《内经》也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从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对人来说,如果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净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困扰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这自然会减损人的寿命。


寡欲才能长寿(资料图)


唐代道医学家孙思邈认为寡欲才能修得长寿,他说:“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缺摄养所致耳。”(《千金要方自序》)在孙思邈看来,由贪欲造成的疾病和短寿非医家可治。在宗教修炼过程中的作用上,他从医学的角度指出“无欲”或“少欲”的重要作用,并归纳出“多思”、“多念”、“多欲”、“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等十二种违背“少欲”思想的行为。认为其令人“神殆”、“志散”、“智损”、“形劳”、“气争”、“藏伤”、“心慑”、“意溢”,以致享受不到生的快乐,最后还会断送长寿的可能。因而,他郑重指出:“夫养生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正统道藏》)


净明道认为奢华纵欲的生活方式会严重损伤人体的脏器从而导致短命,净明忠孝全书》卷六云:“又有立心虽稍良善,却不肯讲究卫生之道,饮酒无算,广杀物命,滋味求奇,不知节约,遂致病生,这是获罪于脾藏。”(《净明忠孝全书》卷六)有些人虽然有心向善,但是不讲究卫生之道,饮酒没有限度;广杀生灵性命,以求滋味的鲜奇,追求感官的享受;不知道节制、约束自己,导致生病,这是伤害脾藏。 其又云:“又有色欲偏重,亡精灭神,至于陨躯,这是获罪于肾藏。”(净明忠孝全书》卷六)。有些人贪色纵欲,使自己的精气消散,精神不济,以至身躯灭亡,这是伤害肾脏。人体的内脏一旦受到伤害,人体的机能就会遭到损害,这样自然会危及到人的寿命。


酒色财气会伤身(资料图)


道教的德寿思想,虽然脱胎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但是,它将伦理道德信仰华、宗教化,这样增强了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和威慑性,尤其是它把人们的长寿追求和宗教信仰及其修行结合起来,使得传统伦理道德更具实践性。正如吕大吉先生在《中国传统宗教与传统道德的历史关联》一文中指出:绝大多数芸芸众生都是感于长生增寿、减算夭折之说,慑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教而行于忠孝节义,实践道德要求的。


在这方面,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故事,胜过十卷百卷“子日”、“诗云”的儒家经典。没有宗教化的道德,枯燥乏味,僵死无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缺乏实践它的驱动力。在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的今天,许多人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左右,因贪婪、自私、嫉妒而铤而走险,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内心无所畏惧所致。这种将伦理道德宗教化的德寿思想,对于重建社会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编辑:忆慈)


温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奖征文活动投票环节开始啦!欢迎投下您尊贵的一票。投票以后,移步评论区留言,就有机会在投票结束后获得精装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来吧!



往期参赛作品回顾:

1、一字足矣 打开老子思想智慧的金钥匙

2、细思恐极 我们竟与老子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

3、玉蟾祖师一篇美文 文辞不下《滕王阁序》风情不减《琵琶行》

4、用诗歌来吟咏“道” 你想象不到的意境美

5、一个被人忽视的《道德经》注本 读后让你醍醐灌顶

6、读懂这张图 你就能明白人类社会演进的秘密

7、曹雪芹家风仰道“梦红楼”:书中天机,遗下琅函第几签?

8、人性本善还是恶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给了令人称绝的答案

9、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

10、你一定想不到 这位老外竟然如此懂老庄

11、老子的完美哲学:通过心灵实践 探讨世界本质

12、一位玄门后裔关于“我道日兴隆”的肺腑之言

13、观想还是逻辑 哪个才是理解老子哲学的不二法门?

14、不辨不明:辨析《道德经》传抄中的一个错误

15、大爱莫如慈悲 你懂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吗?

16、历久弥新: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耀眼光芒

17、他是洞察天机的圣人 却也是逆反思维的缔造者

18、作为《逍遥游》的配角 它的存在难道真的别有深意吗?

19、如果跨越时空 他一定能够成为老子的至交好友

20、国家非遗 海南斋戏:位于海之南的独特地方道教形式

21、世界玄同藏天机:为什么说道教兴盛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慈悲的陪护

22、让爱因斯坦穷尽半生的物理难题 真的能被老子解开吗?

23、作为修行之人 你知道最应重视的真道场是哪里吗?

24、通过道教的深邃要义 你能否悟透人生?

25、听老庄讲道家最核心的智慧 让你真正游心于万物

26、这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却蕴含着道家的千年智慧

27、对《道德经》的理解能这么通达 我拜读了三遍!

28、论道教“玄同”理念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29、为何人生充满苦累 那是因为不懂得老子的绝弃之道

30、道家思想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能让我们痴迷两千年?

31、感觉全世界充满了恶意?看看老庄的超越之道吧!

32、关于道与逻各斯,我只想看这一篇文章

33、先懂道家的“承负”,再讲我们的“活法”

34、道生无极: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35、道化天下:谈“一带一路”视域下的道教文化传播

36、道教伦理思想怎样作用于建设和谐社会

37、厉害了 她将老子的“名”与“道”写成了小说

38、从中西比较看“道”对中国哲学本体的建构

39、阴阳平衡 才是健康——论当代信仰的公与私

40、庄子圣人观研究

41、“玄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42、自然无为 不争也是一种智慧 

43、玄同:相忘于江湖的道家社会理想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更多精彩道学参赛文章等你哦。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朱亚楼,文章原标题为《崇德与长寿——道家“以德养生”思想探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