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天地精灵与上古先民的渊源:玉器中的神灵

2017-05-08 李远国 腾讯道学


祭山的本质又是祭天、祭地、祭神灵、祭祖先。这些图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天神要赐福于下界。根据玉器形体巨大的现象,推测古蜀人的仪仗应该也是十分壮观的。


文/李远国


天地精灵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资料图)


玉器是一种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物。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化中,玉器起源于上古宗教礼仪的祭祀,礼器有玉,巫灵有玉,以玉通神,作为人王沟通天神的象征,玉——神——灵的一体构成了玉器的基本属性。


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便赋予玉器太多的精神意义。出于自然崇拜意识,古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灵”。


《山海经·西山经》曰:“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管子·侈靡》曰:“玉者, 阳之阴也,故胜水,化如神。”


《淮南子·俶真》曰:“譬如钟山之玉, 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 则至德得天地之精也。”这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玉器不仅作为神秘的通神物和法器,与巫术、祭祀、礼仪等史前文明相联系,而且还被先民认作一切灵魂的最理想寓体和神话境界,是最神圣的崇拜物。葛洪《抱朴子·对俗》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的说法,《周礼·天官·大宰》曰:“大丧,赞赠玉含玉。”赠玉即葬时穿土下棺,用玉加在丝帛上,用以殉葬。从今天所见的材料判断可上溯到距今18000年的山顶洞人,其尸主是一少女,头上的脉石英珠等都染为赭石色,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具有神灵内涵的佩用石珠。


1972年在陕西临潼姜寨的史前遗址一少女墓中,出土了一对玉耳坠,坠上的骨珠竟多达872颗,显然这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器物。另外也说明人们喜欢佩戴的项链、手珠等宗教信物,它们是出中国本土远古时代的习俗,而非来自印度佛教。


玉龙 红山文化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图源:李远国)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玉龙为岫岩软玉,呈墨绿色,高26.2厘米,宽29.3厘米,径2.5厘米,重1000克,通体琢磨,光洁圆润。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突出,双圆鼻孔,梭形目,长鬣扁薄,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两个并排的鼻孔,明显地具备有猪首的特征,身体卷曲呈“C”形,刚劲有力,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多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对于C形龙的形式和功能,学术界多有争论,有认为C形龙的形式起源于蛇身、马首,其功能是红山先民沟通天地用于祈雨的神器,也有学者认为C形龙是红山时期最大的部落图腾。


沟通天地:巫与玉

从以上分析来看,玉礼器的出现,的确与当时盛行的巫教密不可分。《汉书·郊祀志》说:“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师就是巫术的施行者,他具有沟通神灵的能力,是天地人神的中介。然而,巫师仅仅具备这种能力是不够的,他还要借助于手中的法器或礼器,才能达到与神的沟通。《楚辞·九歌》王逸注:“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说文》:“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段注:“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玉。”这说明了在古人的心目中玉和巫关系。


对神灵的崇拜是上古先民根深蒂固的情结,浸润弥漫在原始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并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极为鲜明、深刻地体现出来。良渚文化以出土大量的玉器而闻名遐迩。1986年在浙江余杭县反山遗址发现了11座良渚大墓,出土玉器以单件计算多达3200余件,占全部随葬品的90%以上,最多的一座墓出有170 件(组),共计511件玉器。


神灵 玉器 良渚文化类型 浙江余杭出土(图源:李远国)


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璧、钺,冠形器等,琮、璧为祭礼天地之器,钺是王权的象征,冠形器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时,戴在祭司头上的饰物。反山遗址出土玉器的数量占全部随葬品的90%以上。同样,玉器的放置位置为:头骨上方为冠状玉饰,胸腹部放置玉琮,一侧放玉钺,腿脚部多置玉璧和石钺,玉管珠类饰件分布于各个部位。在编号为M23的墓葬内,出土了54件玉璧。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礼器,祭坛上的巫师掌握着祭祀天地的权力。


神灵的崇拜

玉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图源:李远国)


在反山遗址编号为M12的墓葬内,出土的一件青玉钺,通长17.9厘米,上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该器物玉质浅青色,少量褐斑。器身呈风字形,两侧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弧刃,上端较粗糙,并有两道斜向的捆扎痕迹。上部小孔为双面钻成。钺的弧刃的上下两角处都雕有线刻图像,上角雕有“神徽”,刻的是一神人的形象,巨目阔嘴,头戴有羽毛的冠饰;与“神徽”相对应的下角处,雕有一只神鸟,显然这是一尊天神的图像。在瑶山出土的玉琮、玉钺等礼器,多处亦出现同类型的“神徽”。这说明神徽——天神是良渚先民共同崇拜的对象,也可以说是族徽。墓主人是具有威慑力的巫师,反映了死者生前是掌握礼器和法器、享有崇高地位的特殊阶层。


石家河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像已出土10多件。这些玉人头像分为獠牙和非獠牙两种,基本都头戴冠帽,形状特点为方脸,橄榄眼,鹰勾大鼻,耳有大耳环,阔嘴。当仔细辩认时,可以看出一类头像跟正常人一样,面目平和慈祥,没有獠牙,犹如后世神像中的“天人貌”,亦是神灵造型的平常态。另一类头像,面目狰狞,呈现人面、兽面、双兽角或双鹰的复合形态,一般还有獠牙,犹如恶鬼凶煞,这是后世神像中的“愤怒相”,神灵造型的非常态,道教中的诸多护法元帅多为此类。这类神灵头像糅合了神人与猛兽的双重特征,处处散发着威严与神秘。


祭祀巫师 玉璋 殷商晚期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图源:李远国)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坑祭祀坑出土,现藏四川省考古研究所。通长54.4厘米,宽8.8厘米。呈刀形,青黑色,上有灰色斑纹。器身近似平行四边形。遍体满饰图案,两面纹饰相同。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二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鞋,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在古人看来,高大的山峰直耸云天,离天最近,似与天界相通,不仅是神灵上天达地的必经之路,也是神灵经常住的地方,甚至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由大山返回天堂。祭山的本质又是祭天、祭地、祭神灵、祭祖先。这些图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天神要赐福于下界。根据玉器形体巨大的现象,推测古蜀人的仪仗应该也是十分壮观的。(编辑:若木)


声明

1.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3.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