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总理因何为延安老百姓流泪?

延安青年 2020-02-10

延安青年

ID:yanantsw

青春路上一起嗨


1973年6月9日,一架专机在延安飞机场降落。当飞机的舱门打开后,欢迎的人们惊喜地发现,陪同越南客人到延安参观的竟是深受老区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于是,周总理回到延安的消息便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在这座高原山城不胫而走。

从6月9日早晨10点,周总理走下专机踏上延安的那一刻算起到次日早晨8点乘专机离开,周总理在延安停留了短短的22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延安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周总理的到来又在延安老百姓中产生了怎样的轰动效应?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总理来延安之前,总理办公室的同志曾电话通知说,邓大姐讲,外宾住延安宾馆,总理可安排住南关招待所(原陕甘宁边区政府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交际处)。


对这样安排住宿,当时大家都很不理解,论公来讲,总理是政府最高领导人,理应得到高规格的接待。于私而言,总理这位老延安人离开延安26年了,头一次回家看看,怎么忍心让他老人家去睡木板床呢?


后来我们才明白总理的真正意思,他是想借陪外宾参访之际,帮一下延安,促一下我们的工作。住招待所便于他和省、地领导同志谈话,有利于接近群众,说明总理在这次回延安之前已作了周密思考,他要为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尽到自己的职责。




到了延安,周总理陪同外宾在宾馆短暂休息后,马上前往与宾馆一墙之隔的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参观。这时候,周总理回到延安的消息已经传开,延安的老百姓都想见他一面。


因此,从宾馆到凤凰山革命旧址不到千米的距离已经被延安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以致于在周总理一行参观结束返回宾馆的时候连汽车都无法通过,他们不得不走过由警卫战士保护的特别通道,周恩来总理和越南客人频频地向街道两旁的群众招手致意。此时,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陪同外宾参观的当天下午5时半后,总理与我们当地领导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谈话,这次谈话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总理对延安的焦虑之心和对百姓的关切之意总理的话语一直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总理一开始就发问一位当地领导:“你来延安快10年了,据你了解,延安人民生活到底怎么样?”该领导回答说:“延安地区14个县,130多万人口,南边7个县群众生活还可以,北边7个县群众生活很贫困。最近我到子长县李家岔村去看了一下,那里群众连苞谷面都吃不饱,其中有一家五口人合盖一床被子。


总理语气沉重地再次发问:战争年代都没这样苦!这是为什么?他说:“这可能和政策有关系。老百姓在院子里种几棵南瓜、苞谷也都被铲掉了。”总理再问:“你们为什么不阻止?”他说:“人们看法不一致,不好阻止。”


总理用坚定的口吻说:要阻止这种做法,铲掉是错误的,要让群众吃饱饭嘛!我们本来就反对那种做法,听到总理这样讲立刻大声地作了回答:“我们坚决照办!”

总理心里时刻装着延安人民,牵挂着延安人民的生活,对延安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一直忘不了那段饭桌边的谈话,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感到总理回一趟延安很不容易,所以就准备了好酒好菜,想以此表达延安人民的心意。可是当他得知延安人民生活还困难时,好酒也不喝,大米饭、白面馒头也不吃,只简单地吃了一小碗小米饭。


我们想劝他多吃一点,再尝几口备下的好菜,总理没有吃,对我们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还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此时我们发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这天中午安排了两桌饭,省委领导坐一桌,总理和延安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坐一桌。在吃饭中间,总理当着地委行署负责同志的面提出了“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问大家“行不行?”地委书记许效民同志和其他同志异口同声地说:“行!”总理说:“好!我就要你们这句话。”


这时宴会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热烈起来,我们感到总理的心和我们的心跳在了一起,大家心情都很激动,总理心情也很激动,让拿酒来。服务员给每人斟了一杯茅台酒,桌上的人含着热泪,怀着激动、沉重的心情碰了杯。

碰完杯,总理又和每个同志握了手,这时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有人过于激动,握手时用劲大了点,发出了响声,这响声被服务员听到,误以为是击掌。


事后在延安群众中广泛流传:为了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和总理“击了掌”(发誓的意思)。在延安百姓看来“击掌”就是发誓的意思:一诺千金,其意自明。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看望延安时期的劳模杨步浩。


午饭后,大家都休息了,周总理却没有睡意。他悄悄叫上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着一辆吉普车不声不响地向宝塔山驶去。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在延安住了10年,没有上过宝塔山,在这里可以看到延安全景。”在宝塔山上,周总理环视延安全城,若有所思,他细细看着宝塔山一个牌子上面写的《复电》的内容。

当看到“要保持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文字时颇有感触地说:战争的创伤恢复了,但是文化经济建设还有问题。农业落后,粮食没有过关,现在有不少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了,有的忘掉了。希望延安的同志加快步伐,把延安的建设迅速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


下山的时候,不巧的是他乘坐的汽车在宝塔山下的南小河里因为熄火而动弹不得,当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以至于连鞋都顾不了脱就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欢呼”“围路”“抬车”,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从下午3点开始,周总理陪外宾参观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革命旧址和新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直到下午6时返回住地,在此期间,他的车又多次被堵,在延安大桥,一堵就是20多分钟。


每到此时,周总理都要掀开窗帘向群众挥手致意。事后,周总理笑着说:延安人民有挡车的习惯。他所说的挡车习惯是指1945年10月毛泽东从重庆返回延安时,延安人民欢迎毛泽东归来的情形。而这个习惯恰恰是对周总理重回延安的欢迎情绪的表露。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在枣园,他来到当年的老朋友高同有家问长问短,还把高同有特意介绍给越南客人说:这是我的老同志,打过胡宗南。

在王家坪,他又见到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杨步浩,二人亲切地回忆起往事,他勉励延安人民: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搞好生产,不然还叫什么社会主义?


有数据表明,1973年延安有14个县,130万人口,当时农民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周总理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

晚上,在延安欢送外宾的晚宴上他借祝酒的机会讲:感谢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并就政府对延安和陕北支持力度不够而承担责任,他最后还鼓励陕北人民无论如何要在三五年内搞上去,不然等于空话。


他还对延安之外的榆林、绥德、米脂、吴堡、佳县、三边、横山等地的发展寄予厚望。


参与周总理此行出访的刘民立回忆:“就6月9日访问延安这天来说,总理早上7点多起床,9点多乘飞机从西安出发飞往延安,白天参观、座谈,晚上陪同外宾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又找省、地区负责同志谈话。谈话结束时,已经是6月10日凌晨1点多了,这一天整整工作了18个小时。


我清楚地记得那夜周总理谈话结束后和在场的同志一一握手告别。我看到周总理疲倦的身子,实在不忍心打扰总理,故意走在最后,但总理看到后仍然站在门口等我,当我抓着周总理亲切而软弱无力、热汗津津的双手时,我的心几乎碎了。”


这就是我们日理万机的周总理!

6月10日上午10时,周总理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临走时,他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


后来,人民才知道: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还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他为延安的领导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而干杯;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他和延安的同志亲切交谈亲如一家……这一切让人们一想起来就为之动容。

在三年后那个料峭的早春,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他在延安度过的紧张的22小时却永远清晰地留在延安人民的记忆中!!


献礼巨作《周恩来回延安》

为了缅怀1973年周总理重返延安的那难忘的22小时,由刘劲首执导筒并主演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2019年5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这也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改编自作家曹谷溪的同名报告文学。据了解,涉及周总理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此前未有,展现周总理晚年时期的作品也少之又少,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将填补这一空白。

正是这一题材的特殊性,让刘劲对这部电影的创作格外投入。他告诉记者:“各个时期的总理我都演过,但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讲的只是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虽然当下演员转型导演的风潮正盛,但刘劲说,自己当导演并非是想过把瘾,而是出于一种使命。


“几年前,原著作者找到我,说这部戏我来演他放心。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就把精力都放在了打磨剧本上。以前拍戏,我也会给导演提一些好的想法,那这一次,我就自己试一试。”


试了之后,刘劲才发现,当导演比当演员要难多了。“这部电影推进了三四年,各方面都遇到过困难,也正是因为这次转换身份,我才终于知道一部作品的诞生有多难。”


 同时,当导演也给刘劲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以前我演周恩来,就是单一研究角色,这一次是站在高处俯瞰,跳出人物本身,更理性也更宏观地来把握这个题材。”

为求创新,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用环形结构方式,以周恩来为核心,通过周恩来在延安不足一天的停留,回溯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年的峥嵘岁月,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


刘劲兴奋地说,影片中不时闪回、穿越时空的处理方式在以往的重大革命题材中还比较少见,他透露,自己还把当下的时空线也加入了电影之中,希望通过总理身边人的现代视角,去展现延安的新面貌。



1973年,周恩来已经被查出身患癌症。剧组找到了当时的历史照片,发现周总理在回延安时已经很消瘦了。


为求真实,刘劲必须减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不吃主食和荤腥,每天还早出晚归地工作,足足瘦了快30斤,有时候拍起戏来都会眼冒金星。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听说后很是感动:“我特别敬佩刘劲的精神,他为这部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我也要向全剧组表示感谢。”


- THE END -

近14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

“妈妈,请您当公主,我来当超人!”母亲节,让人泪目的5个幸福瞬间

【延安好青年  五四风采榜】“延安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赵晶


来源:华山穹剑

编辑 | 王晓红     审稿 |杨萌

向周总理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