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彩色胶片凶宅史(中)

2015-06-17 黄二刀 利维坦

利维坦按:来来来,我就不废话了,我们的黄老师血磕键盘敲出了诸位期待的《凶宅》(中),还热乎,各位慢慢品鉴吧。


文/黄二刀


几天前,看到《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上)》在利维坦的反响还不错,点赞的人超多,我也就有了继续往下写的动力(感觉我这是要红的节奏啊!心里不免有些小激动)。一般来讲,系列电影中的第二部都是最成功的,比如《教父续集》、《回到未来2》和《异形2》等等,因此,希望今天推送的“凶宅史(中)”也能让大家看到些“新意思”。


在接下来的这篇推送里,我会将70年代的“凶宅史”收尾,并给80年代开个头儿,达里奥·阿基多的凶宅片将会在下文中隆重登场。希望今天这些不同风格的彩色凶宅片都是你们的菜。稿子是昨夜刚刚完成的,感谢淼哥的支持,列位趁热吃。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圣经·旧约·诗篇》22章2节 &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7章46节


继续·70年代


《怪房客》,1976


在经历了好莱坞的成功(执导《罗斯玛丽的婴儿》)和人生低谷(妻儿在家被邪教成员残忍杀害)之后,罗曼·波兰斯基本人的心理似乎出了问题,对邪恶,他似乎产生了既极度恐惧又非常向往的矛盾感情,这从他调整复出后的第一部电影中得到了体现。家庭悲剧后,波兰斯基休息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都投入到了《麦克白》的拍摄之中。从最后的成片来看,他导演的《麦克白》应该是无数版本中最恐怖的一版了,竟是些血浆、残酷、野蛮的画面。有剧组人员质疑这么拍是否合适,罗曼斯基直接回答说:“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暴力。要是你们去年夏天来我家看看,你们就明白了。”


《麦克白》中的血腥费力不讨好。


最终《麦克白》票房惨淡,电影公司赔钱,波兰斯基跑回欧洲。后来,在好友制片人罗伯特·埃文斯(上篇中提过的好莱坞幕后传奇)的鼓励和劝说下,波兰斯基重回好莱坞,拍摄了当时自己最成功的电影《唐人街》。同样是暴力,这一次波兰斯基不再用血浆表现暴力和恐惧,而是用“突出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自然表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唐人街》拍摄现场。罗曼·波兰斯基在给杰克·尼克尔森说戏。


这种“平凡人在特殊环境下的逐渐变态”成为了他下一部影片探讨的主题。1976年,他为法国片商自导自演的电影《怪房客》上映。影片改编自法国怪才罗兰·托普的插画小说《房客》,又讲述了主人公入住凶宅的故事。这一次的剧情超级复杂,并且隐喻很多,但绝不是那种法国装逼电影,也不能用悬疑、惊悚、心理这些简单的词语概括。在所有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中,我本人最钟爱的就是这部了。


用比《罗斯玛丽的婴儿》还要缓慢的节奏,波兰斯基花了120分钟讲述一个老实人在凶宅中变态的故事。


波兰斯基扮演的男主人公的身份设定很值得琢磨:①移民后代(波兰裔犹太人身份);②外来户(外地来巴黎务工人员,幸运的是有“暂住证”);③小矮子(身高也是我永远的痛!);④彬彬有礼(也可以说唯唯诺诺);⑤孤独(在这个城市中哪怕一个朋友也没有,与外界的正常社交只有同事);⑥生活所迫住凶宅。


在影片出现超自然情节之前,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中看到一种现象:“有修养但是没地位的人,会受到各种没有修养的人的羞辱”。而悲观的波兰斯基将这一现象在自己扮演的男主角身上无限放大了。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包括公寓看门人、房东、邻居、店铺老板、伙计、同事、护士,都没有和他平等、友好地交谈过。这不单是一种压抑,也是一种尴尬,就像一个女人和一群陌生男人共处一室;一个下属和一群开怀大笑的领导同在一辆车里;一个外地人与一帮本地人在餐桌上吃饭。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虽然会觉得压抑、尴尬,但依旧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知道一切都是暂时的。不过,在《怪房客》中这一切都是永恒的。


同事来他新居做客,因为没有独立卫生间,未经他同意,就在洗手池里尿了。他忍了……


当精神可以承受的阈值达到极限,人就崩溃了。这时电影里出现了超现实的情节,是真是幻难以辨别,比如他偷窥到其他住户在公寓楼的公共卫生间里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眼睛一直盯着他窗口的方向。比如自己房间的墙上有一个洞,洞里有一颗牙齿……


邻居在公共厕所一动不动地盯着你的方向看,面无表情,挺瘆得慌。


大衣柜后面的墙上有一个洞,洞里有一颗牙……


简单的特效往往最让人恐惧。片中波兰斯基产生幻觉时的眩晕效果被1989年匈牙利出品的迷幻电视剧《辛巴达第八次历险记》发扬光大。这部电视剧1993年至1996年期间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台播过,而且是童自荣的配音版。估计是因为太过迷幻,此后再无重播记录,网上也没有任何资源可寻,连剧照也只能找到几张黑白的。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还记得这部电视剧呢?


最后波兰斯基出现了真正的幻觉,并导致了精神变态,将自己幻想成原先在房子里跳楼身亡的女租户,走上了悲剧的不归路。


波兰斯基的女装扮相真有些二战时期德国老鸨的韵味。


“邪恶之母三部曲”的首部曲:

《阴风阵阵》,1977


这是一部名气冲天,在媒体无休止地推出各种恐怖Top10时,总出来凑热闹的片子。但在中国数量难以估计的庞大盗版盘影迷中,这部电影的位置就有些尴尬了。小众影迷觉得这片子太艳、太俗、太大众,不屑于看;大众影迷一看是意大利片子,觉得肯定是文艺装逼范儿,不如去看侏罗纪来得实在。今天趁着聊“凶宅”,就一定要把这部色彩斑斓的电影拎出来晒晒。


上篇提到过,随着《驱魔人》在美国取得的爆炸性成功,欧洲人也开始照葫芦画瓢,大规模拍摄起了恐怖片。欧洲电影人的性格咱是了解的,一个字儿,骚。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总是愿意在任何类型的电影中都吹出一丝淡淡的文艺风,以起到了香水的作用,掩饰自身的骚气。而这种混合了骚气和香气的电影,就散发出一种贱贱的味道。具体到恐怖电影上,就导致了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两国)恐怖和情色不分家的局面。在意大利,业内人士对这种贱贱的电影专门有一种称呼,名叫Giallo。《蜜月屠刀》(1970)、《披着娘皮的蜥蜴》(1971)、《黑衣女人的香水》(1974)、《着魔的丽莎》(1974),这些不是代表作,只是随手写上的一些Giallo电影的片名,给大家感受一下这种贱气。


典型的劣质Giallo电影海报,别告诉我你们更喜欢这一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意大利导演达里奥·阿基多脱颖而出。他并非出淤泥而不染,而是在拍摄Giallo影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1975年上映的《夜深血红》,是他第一次去除了Giallo影片风格后导演的片子,纯惊悚,意大利味儿很浓,上映后反响热烈,也给了他继续钻研技艺的信心。1977年,他再接再厉,推出了《阴风阵阵》。这部以鲜艳色彩著称的电影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任何重量级大奖的肯定,但却在意大利本土收获了10多亿里拉的票房。


《阴风阵阵》包括了红、黄、蓝三色的经典海报。


美国小女孩沙拉到德国的弗赖堡学习芭蕾舞,寄宿在芭蕾学校。这栋校楼里多有怪事发生,完全就是一个超自然场所,神秘莫测的校长、肉蛆泛滥的顶楼、挂满剃刀的房间、学生被杀的悬案、动画片一样的布景、传说中凶恶的女巫……一切都被导演用明亮的红、黄、蓝三种背景色表现了出来,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很大,仿佛看到了梦中的场景一般。《阴》中的这座学校,可以说是“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中最绚丽夺目的凶宅,用它作为我们70年代凶宅巡礼的最后一站再好不过了。


亮眼的红黄蓝刺激视觉神经,仿佛如同一场梦。


80年代


“邪恶之母三部曲”之二:

《地狱》,1980


达里奥·阿基多的《地狱》,继续主打红黄蓝三色,开启了咱们80年代的彩色胶片凶宅之旅。


随着《阴风阵阵》的成功,1980年,达里奥·阿基多导演的《地狱》上映。这一次,他依旧使用在《阴》中呼风唤雨的红、黄、蓝三色,不过却调整了胶片的色调,将过去明亮的颜色调暗,营造出了和《阴》相似,却更加恐怖的气氛。


如图,《地狱》中的胶片色彩明显比《阴风阵阵》阴暗了不少。


故事,当然还是以凶宅为主题。意大利女诗人伊利亚特住在纽约的一栋老楼里,一次,她在旧书店里买到了一本用拉丁语写成的精装毛边书《三个母亲》。书中写到:过去,有三位邪恶的女巫在人间作乱,散布恐惧和瘟疫,并且让一位建筑师(似乎就是《三个母亲》一书的作者)在世界上三个不同的地方分别建造了一栋楼,让她们居住。法力最高的“叹息之母”住在德国的弗赖堡(由此可见,《阴风阵阵》中的芭蕾学校就是这三座建筑之一);最年轻的“黑暗之母”住在美国的纽约;最美丽的“眼泪之母”则住在意大利的罗马。


伊利亚特越读越觉得自己所租住的大楼就是“黑暗之母”的所在之地。在给身在意大利的弟弟写信告知此事后,她走入了这栋楼的地下室一探究竟,然后就失踪了。弟弟赶到纽约,进入大楼,试着解开这本怪书与这栋鬼楼的秘密……


如果你对《阴风阵阵》和《地狱》感兴趣的话,一定会好奇“邪恶之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怎么样。答案很残酷:最后一部是大烂片,片名就叫《眼泪之母》或《第三个妈妈》,是达里奥·阿基多在2007年才拍摄完成的作品。这时阿基多已经年近七十,才华都已用尽,除了片头做得挺漂亮外,无论在故事还是色彩运用上都毫无亮点,甚至连槽点都没有。


从平庸的剧照就能看出,这片子还不如二流美剧呢。


唔知点解,台湾地区的翻译人才竟然将这部片子的片名译成了和电影无关的《木乃伊博物馆》,可转念一想,过去他们连《肖申克的救赎》都能译成《刺激1995》……咱也就一笑而过吧。


《夺魄冤魂》,1980


说回咱们的“凶宅史”。同样在1980年,北美上映了一部名为《夺魄冤魂》的电影。作为同一时期的凶宅题材作品,加拿大和美国的这部合拍片没有玩儿骚,也没有玩儿色彩,玩儿的是演技。男主角是巴顿将军的扮演者乔治·C·斯科特,女主角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妻子翠施·范·德沃尔,凭借着共同生活的默契和挑不出毛病的表演,二人获得了“加拿大电影与电视学院奖”(就是加拿大自己的奥斯卡)的最佳外国男演员和最佳外国女演员(因为他们都是美国人),同时《夺魄冤魂》更是获得了最佳影片奖。马丁·斯科塞斯也称这部片子实在把他吓着了。


已经在好莱坞过气的乔治·C·斯科特,却在加拿大影片中重新找回了感觉。


斯科特扮演的作曲家罗素经历了妻儿双亡的惨剧,带着悲痛离开纽约,去到西雅图开始孤独的新人生。任职的大学为他找了一栋已经12年没有人住过的别墅当宿舍。幽静、古典、庄严,这栋别墅简直就是进行音乐创作和闹鬼的最佳场所。很快地,音乐还没来得及创作,别墅就开始闹鬼了。接下来的剧情被后来的日本影片《午夜凶铃》借鉴过,小鬼生前被自己的父亲所害,尸体就被藏在……收声,不能再剧透了。


废弃的别墅从外面看显得有几分可怖。


别墅内部透着低调朴素的美感。真想在北京二环内有这么一栋别墅,等我有了钱,就把朝内81号买下来重新装修装修,改成家庭教会,让凶宅也能变成神的殿。


这年头儿人心不古,神鬼无忌。早前人人远而避之的朝内81号,如今院儿内已经成为了市民免费停车场。车位要人命啊!


跑题了,跑题了,接着说回来。《夺魄冤魂》除了凶宅的元素和演员精湛的演技外,最大的优点就是原声音乐,创作者是加拿大当代音乐家中的杰出人物里克·威尔金斯,所有曲目都是在他创作巅峰期时完成的阴暗之作,在炎热的夏天里,聆听这张原声音乐的效果与吹空调无异。不过想买也不容易,《夺魄冤魂》的原声唱片仅在2001年和2007年时分别限量发售过1000张,听说两次都是当天就看卖光了。多亏了万能的互联网,在网上搜索关键字“The Changeling”+“Rick Wilkins”就能找到这张OST的试听了(可惜音质不太好)。


看了一眼字数统计,已经快5000字了。感谢读到这里了的朋友们,《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中)》就告一段落了,希望你们觉得挺好,更希望等到最后一篇“下”推送时你们也能爱看。另,针对上篇推送时有朋友要求提供下载资源的留言,我做个大致的回复,如下:


求云盘链接的朋友,您要知道,侵权的事儿我万万不能干啊。不过,难道您不知道B站吗?“凶宅史”中提到的大部分片子您都可以在B站在线观看,画质清晰,有字幕,网速要求也不高。如果您是看片必看1080P高清版本的高端人士,试试panc.cc吧。


再次感谢各位!过几天,我们《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下)》大结局见。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吴淼(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