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结局:彩色胶片凶宅史(下)

2015-06-26 黄二刀 利维坦

利维坦按:本来想公示一下黄老师的个人微信号,但黄二刀为人极其低调,婉拒了我的要求。也好……钱钟书说过,“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鸡蛋好吃就行了。


文/黄二刀


傍晚,北京市南三环刘家窑桥,桥下的中老年人舞会又开始了。从我的窗外传来了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们热闹的声音。同样的少数民族歌曲,同样的歌曲排序,周而复始,无畏寒暑,全年无休。那些过去从未听过的歌,如今我都会唱了。尊重广大首都下岗职工们为丰富个人精神生活而做出的努力,祝他们在露天舞池中玩儿的愉快。因此,除了为你们而写,也特将这篇《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下)·大结局》送给他们。


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圣经·新约·罗马书》11:3


继续·80年代


《凶榜》,198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受政治因素过多干预的香港电影迎来了它的新浪潮时期。一批在国外学成返港的年轻电影人,开始在香港的电影行业中施展他们学到的外国电影拍摄技术,表现不同的个人领悟。这一时期的很多香港电影与我们主观印象中的商业港片完全不同,不仅在风格上受到美国新好莱坞、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影响,而且在取材和叙事上也非常大胆,自由得多。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实在太多,其水准都在如今的华语电影之上。比如许鞍华的《疯劫》、《投奔怒海》,徐克的《蝶变》、《地狱无门》,方育平的《父子情》、《半边人》,严浩的《夜车》、《似水流年》,章国明的《点指兵兵》、《边缘人》,余允抗的《山狗》、《凶榜》等,无论是剧情片、武侠片、犯罪片、情色片抑或恐怖片,除了与过去的同类型电影划清界限,与新浪潮之后的香港商业片也大不相同,每一部都值得单拎出来细聊。要是你过去看过这些老片的话,若现在有人说华语电影真是越拍越低级、越拍越无聊,你一定不会反驳。


自由氛围下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佳片不断。


当然,与其他香港影片一样,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也都是小成本拍摄而成,粗糙低劣的地方不少;因为资金有限,有些布景也只能凑合了,但话说回来,“凑合”不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贯特色么?现实生活里,中国人用雀巢咖啡伴侣的玻璃罐儿沏茶,和外国人拿着精致的小杯子喝咖啡,性质是一样的。所以,相比电影里外国凶宅的富丽堂皇,咱们中国凶宅的寒酸破败便绝不是low,而是真实了。


《凶榜》,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神鬼片,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票房不俗。在先后三篇“凶宅史”所介绍的影片中,惊悚指数最高的就是这一部。连我这种把猛片当文艺片看的少数派,当年在观影时也是一副抱枕掩面,不时闭眼的姿态。因此,为了照顾“利维坦的客户”中胆儿不大的朋友们,在此我将重点放在讨论上,尽量不贴过于恐怖的剧照。胆儿大的、好奇心重的朋友,读完文章后请直接前往B站不送。


电影《凶榜》的多个重要环节都由专业电影人士把控,这是《凶榜》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剧本将中国道教的神鬼风水世界观与当代大都市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借用凶楼中的鬼怪作恶,来影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矛盾,摒弃了中国鬼片“到头来不过是劝人向善”的属性,转而用十分野蛮恐怖的方式喊叫出了“正义就是斗不过邪恶、穷人就是活该受苦,好人就是没好报、人善就是被鬼欺”的社会现实,并隐晦地提出“为什么社会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一问题。


将这种神鬼暴力与人文关怀拼到一起的人是本片导演,新浪潮代表人物余允抗。他1950年出生于香港,大学时到洛杉矶学习电影专业,1975年返港担任名导胡金铨的助手,1980年开始正式做电影导演,在拍摄《凶榜》前已因执导宣扬“以恶制恶”的影片《山狗》而成名,这部直接暴露人性丑恶的电影如今已和反社会、反人类题材的《打蛇》一起成为了香港新浪潮电影中的邪恶暴力代表作。《凶榜》则是他执导的第三部影片。


《凶榜》的监制,是同样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刘镇伟,他后来做了导演,是90年代和周星驰一起呼风唤雨的菩提老祖,如今早已天赋用尽,但在当时正处在厚积薄发的厚积阶段。(左2为刘镇伟,右1是张国荣,右2是导演余允抗。)


对一部恐怖片而言,《凶榜》的演员阵容出奇强大。男主角是七八十年代红透台湾、香港、东南亚多地,在封闭的大陆也有不少影迷的金马影帝秦祥林。他人帅、戏好,在华人世界的地位就相当于美国的阿尔·帕西诺,再加上他与萧芳芳、邓丽君和林青霞剪不断理还乱的私生活不断见报,使他总成为话题人物,老百姓都愿意去戏院看他的戏。这种等级的大咖在《凶榜》中放下身段儿的表演还真是对得起“演员”这两个字,过去潇洒健康、风流倜傥的形象不再,一变成了《凶榜》中虽有点儿傲骨,却一事无成、文文弱弱的废物点心。


虽然岳父是胸围厂老板,但“秦祥林”不想一世靠别人,要自己劳动致富。哪料到世道炎凉,只得沦落到做凶宅保安,险些丧命。失业率高一直是香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影片中的多数人物,也都是下层的市井小民。白天要在喘不过气的压力下扮演着弱者的角色不受尊重,晚上还要被鬼欺负,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人吃人的社会啊。


《凶榜》在台湾上映时的名字叫《魔界转世》,海报上的文案道出了男主角做人到底有多衰:“他的房子,变凶宅;他的太太,变鬼妻;他的儿子,鬼附身;他的同事,逐个死……”


女主角余绮霞是1977年港姐季军,从影后多担任配角,从未走红。好在她演技不俗,属于喜欢当演员多于当明星的那一类人,当时正是事业的上升期,表演技巧也逐步成熟。在《凶榜》中,她将起初温柔、后来中邪的妻子这一角色演得恰到好处,庄重不浮夸,给之后香港恐怖片女演员留下了教科书一般的表演范本。


生活中的余绮霞与剧中角色一样,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从1988年开始,车祸、感情问题和癌症这三座大山猛然压下,最后将她折磨得不成人样,于1993年去世,年仅36岁。


演出阵容中还有这些绿叶:


60年代名震一时的邵氏小生岳华,在片中为艺术自毁形象,秃顶上阵,扮演捉鬼大师,最后惨死。


这是谁就不用说了吧,当年肥猫可演了不少新浪潮电影呢,戏里亦是惨死。


“大口清”王青,香港鬼片大佬,执导、出演过的恐怖片难以计数,在《凶榜》的表演相当出彩。


影片中,秦祥林在凶宅大厦的地下世界里见到一红衣女鬼,是小女孩儿的形象,想必这里影射的应该是“打生桩”这一封建迷信行为。过去,工人在破土动工建造房屋或桥梁时都会用活人献祭,一般都选小孩儿。据传说,最先提出这一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竟是鲁班……前段时间,我在公众号“X博士”上看到香港2006年居然还有类似事件发生,不由得心里一惊,看来物质文明的发达只能在表面上掩盖这个世界上人类的残酷和愚昧。


孔飞力的著作《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就与“打生桩”有关。


多年后,《凶榜》的监制刘镇伟和周星驰一起拍摄了名为《回魂夜》(1995)的凶宅片,可以看作是喜剧版的《凶榜》,上映时遭遇了票房滑铁卢,成为周星驰商业上最失败的作品。不过在发行录像带和VCD之后,《回魂夜》逐渐被观众接受,还成为了很多影迷心中周星驰最被低估的电影。影片中有很多桥段都是对《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中介绍过的影片的模仿和戏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B站去看,笑点颇多。


“如花”在《回魂夜》中模仿《洛基恐怖秀》。


《黑楼孤魂》,1989


国家都疯了,何况人呢?

——片中男主角雷峰


下面,请跟随“凶宅史”的脚步继续往前走,时间来到1988年的某一天,地点是北京小西天附近。一个名叫穆德远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年轻教师走进商场,买了一堆面包、一袋奶粉和两瓶果酱,然后回到宿舍,在房门的留言布袋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本人不在,有事请留言”。他进了屋,锁好了门。再开门出来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儿了,这段时间里,他写完了一部恐怖片的剧本。第二年,穆德远根据这个剧本与好友梁明导演完成的商业恐怖片《黑楼孤魂》上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恐怖片,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官方提出在片头打出“儿童不宜”字样的电影。确实,很多当年看过本片的孩子至今还在网上诉说着这部片子给自己童年蒙上的阴影。


《黑楼孤魂》,共和国首部立体声恐怖片当年的电影海报,上面的那栋黑楼并不是影片中出现的那一栋。


电影讲述在文革时期,一个老干部受迫害致死,临死前把自己年幼的女儿交付给了好友郑磊照顾,并留下了一大笔赡养费。郑磊独吞钱财,在一栋老楼的地下室内杀害了小女孩儿,做出了小女孩儿上吊自杀的假象,逍遥法外。多年后改革开放,郑磊摇身一变成了国内著名电影导演,正在拍摄一部讲述养父与养女之间感人至深的影片。担任女主角的演员于红有特异功能,可以看到过去发生过的事。在和录音室雷峰到他所住的老楼补录电影声效时,于红看到了老楼地下室里死去的小女孩,而同时雷峰的录音设备也录到了非人类的声音。随着剧情的推进,于红在注视楼内一位善良大老爷的时候,看到过去他曾强暴小女孩儿的妈妈。不久后,老大爷死于非命,是小女孩儿的冤魂出来报仇了,在一系列惊悚的桥段后,终于除掉了导演郑磊,为家人和自己讨回了公道。


恐怖元素加上文革历史,使剧本本身成为了伤痕文学的异种,为了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影片的最后半分钟刻意描述了所有人都是精神病院的病人,影片的故事都是疯言疯语,这群体精神病所指代的是什么不言而喻。此种手段现在已经被压根儿没有鬼出现的“中国式恐怖片”用烂了,但在当时却是由导演穆德远首先想了出来。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栋老楼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建筑,为民国时外国人所建,欧式风格,就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北京医院附近,过去是个杂楼,住着普通市民,后被市政部门拆除。影片拍摄时,楼内的居民已经迁走,拍摄完成后,楼也就拆了。值得多说一句的是东交民巷,从19世纪中叶一直上世纪50年代末,这里都是使馆区,周围也多是旧时外国人用砖石所建的洋楼,虽然现在已经拆得差不多了,但巷内依旧留有过去几个欧洲国家的大使馆原址、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等,冬天的傍晚或是雨天到那里去,倒还真会时不时起鸡皮疙瘩。


北京城白日里的西式洋楼在夜晚变得寒气逼人。


导演穆德远起初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后来又留校成为老师,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可以有机会以学习为目的观看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类型的影片。他一定是相当崇拜我们之前提过的美国影片《驱魔人》,在《黑楼孤魂》中,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学习、模仿《驱魔人》的痕迹。比如:


《驱魔人》人中卡拉斯神父用磁带记录下了魔鬼说话的声音;《黑楼孤魂》中,录音师雷峰则录到了未来的声音。


《驱魔人》中的著名场景,老神父默林驾到;《黑楼孤魂》中反一号来到凶宅(清晰度太差,尽力了,抱歉)。同样都是夜晚、迷雾中的宅邸、出租车这三大元素。


《驱魔人》中的卡拉斯神父是滚下户外的长梯摔死;《黑楼孤魂》中是老大爷是摔死在室内的楼梯下。


这部电影的投资为70万元人民币,几乎都是本片后来另一位导演梁明拉来的赞助。穆德远、梁明和张艺谋三人都是北影78级摄影系的学生,当时张艺谋凭着《红高粱》在国际上红了一把,梁明便带着张艺谋去云南拉赞助。靠着张艺谋的面子把钱要着了,梁明便要求和穆德远合导这部影片。穆德远不愿意,按他后来的话说,“人都有私心,我当然觉得电影是我个人的,你来插一脚我肯定不愿意。”但后来,当梁明提出将支付给穆德远5万元人民币作为报酬时,穆德远大叫:“5万?!我灵魂都卖给你!”在1988年,男主角的片酬是4千元,女主角只有3千元,而北京市国营企业员工的平均月工资是180元。等到影片上映时,当时还从没看过恐怖片的广大人民群众速速坐满了剧院。据称《黑楼孤魂》在全国卖掉了将近400个拷贝,每个拷贝1万元,赚了一大笔钱,名利双收的典范。


《黑楼孤魂》反一号的扮演者韩小磊在片中塑造的阴坏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实他并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北影导演系的教师,是个活泼、好动、热心肠儿的人,在学院里人缘特好,专业知识相当广泛扎实。2003年,他因突发疾病去世,遗作《电影导演艺术教程》此后便一直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多个专业院系的教材。


90年代


《银色猎物》,1993


《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是以美国作家艾拉·莱文的第二部小说《罗斯玛丽的婴儿》作为开端,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捋到了80年代末。写到这里,文章即将告一段落,大家已经累计读过了一万多字,看过了将近60幅照片。现在,就让我用另一部由艾拉·莱文小说改编的电影结束“凶宅史”吧。


时间来到1991年,艾拉·莱文已经从当年那个青年作家成为了年过花甲的白发老人。自1976年出版小说《巴西来的男孩》后,艾拉·莱文又是十多年没再动笔写小说。和当年《罗斯玛丽的婴儿》出版时的情况相同,他的新作《银色猎物》也是在人们快要忘记他的时候推出的。


小说《银色猎物》首版精装本封面


《银色猎物》是一部混合了推理、悬疑、惊悚、情色、变态等多种元素的犯罪小说,和艾拉·莱文过去的作品大不相同,一改其过去内敛、沉重与深厚的文风,在遣词作句上故意用一种简单粗暴的口吻将一个刺激的犯罪故事娓娓道来。


艾拉·莱文此前创作的5部小说全部被拍成了电影,这一部《银色猎物》也同样在出版后马上被排进了拍摄日程。当时,刚刚因出演了《本能》而成为全球银幕情人的女演员莎朗·斯通接下了《银色猎物》中熟女编辑诺丽丝的角色。《本能》的成功使莎朗·斯通成为了当时的票房保障,而身体处在最美状态下的她也用这部片子给我们的“凶宅史”留下了美丽性感的一笔。


与《本能》中扮演的那个美丽妖艳的浪女不同,莎朗·斯通在《银色猎物》中演的是一个感情受到伤害,急需另一段爱情填补内心空白的知识女性。而不变的,是她迷人的身体和处在最美年龄时的脸庞。


故事讲述了皇冠出版社熟女编辑诺丽丝的一场遭遇:结束了一段感情生活的她独自搬进了曼哈顿的一栋高档公寓楼里。不到两年时间里,在这栋用户体验超好又租金便宜的大楼里,已经先后有5个人死于非命,但警察却一直没有破案线索。美丽的诺丽丝马上就有机会成为第6个人了,因为她已被凶手盯上。凶手就是这栋公寓楼的主人,他隐藏自己的身份和租户们一起住在这栋楼里。每家每户每时每刻发生了什么事他都知道,因为他在大楼的每一个房间里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利用自己的“优势”,凶手很快就将女主角成功扑倒。诺丽丝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冲昏了头脑,等她发现不对劲儿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她不得不与变态的凶手在这栋布满了“眼睛”的凶楼里斗一场了……


凶手所住的套房里有一面屏幕墙,楼里每一个住户的所作所为都能尽收眼底,而拥有这种可以窥探邻居隐私的“上帝视角”是非常危险的。


《银色猎物》的英文片名是Sliver,指的是长条状的高层楼房,也是小说和电影中凶宅的样式;并不是Silver(银色),而想知道中译名为什么叫做“银色猎物”,就要在读完小说、看过电影后才能知晓。


虽然《银色猎物》因为裸露的戏份在上映前被定级为NC-17(17岁以下人士不得观看),但并未太多影响到它的票房,不仅在1993年就获得了过亿美元的票房,还重新拉动了小说的销量,一时间艾拉·莱文又一次成为了美国风云作家、剧作人。


这个月,《银色猎物》的原版小说在出版20余年后第一次被译介到了中国,刚刚出版。至此,艾拉·莱文一生创作的7部小说已经有6部被引进到了中国大陆,就差《罗斯玛丽的婴儿》的续集作品《罗斯玛丽的儿子》了。


我们的“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以莱文的《罗斯玛丽的婴儿》为开始,以莱文的《银色猎物》为结束,中间跨越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介绍了历史上不少质量优异的彩色凶宅片。凶宅文化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个文化亚种,它承载的除了人类对自己所造之物的恐惧,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我们每个人都对恐怖有不一样的认识,每一种感受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这里我不再多做无意义的总结。


以上就是《20世纪彩色胶片凶宅史(下)·大结局》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在利维坦上写原创的稿子给大家看着玩儿。回见!


这是广告——艾拉·莱文的《银色猎物》已经出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吴淼(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