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死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七十年代的死亡插画书

2015-07-08 Popova 利维坦

利维坦按:教育孩子从小认识死亡我觉得不是个坏事儿,正如文中所提及的,死亡的价值观,在生命的经验上,理应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教育,而非其反面。这里面我联想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成年人在对待子女教化上往往倾向于“美化”一个世界,或是“虚构”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成年人的教化体系内,很少有关于丑陋、恐惧的真实宣讲,即便有,也完全是出于一个不足为道的细节(孩子哭闹等等)而临时编造的恐怖桥段,其目的显然和教育孩子认知死亡是两码事。


只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书籍……不知道孩子看到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已成年,再看到这样绘本时的内心感受显然已经不能替代童年经验,但话说回来,我们童年有关死亡的感受又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文/Maria Popova

译/Edelirium

原文/www.brainpickings.org/2015/07/02/the-magic-box-pintauro-laliberte/


“死亡是我们的朋友。”里尔克在1923年一封优美的信里这样说,“因为它将我们代入绝对而激情横溢的存在之中,带着这里的一切,自然的一切,以及爱的一切。生命同时说’是’和’否’。”与里尔克这类文化精英不同(文化精英有文化精英的死法,里尔克白血病手创玫瑰感染而死的死法与他的诗放在一起并无任何不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用大半辈子恐惧死亡,剩下小半辈子面对死亡。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恐惧死亡的方式。一般来讲,儿童的恐惧最非理性,也最好引导。小孩都是视觉动物,容易被图像恐吓,也容易被图像麻痹。死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为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核心死亡价值观,在1970年,一位叫约瑟夫·品塔罗的作家老哥和一位叫诺尔曼·拉利伯蒂的艺术家合作创作了一部图文并茂的书籍《魔术盒子》——一本旨在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生死观,甚至建立独特死亡美学体系的插画书籍。


《魔术盒子》只是这二位合作的一系列磕了药似的儿童丛书《彩虹盒子》中的一部。剩下三部非别是《和平盒子》,《兔子盒子》和《太阳盒子》。

《魔术盒子》里面看起来是这样的:



原版封面一:假肢爱好者注意




这本书在是墓园墙外写成的。


“如果你聪明,这本书对你而言是娱乐;如果你笨,它会吓到你”


“生活是魔术,死亡也是魔术。”


“只有什么都没有才不是魔术。”


太不愿意去死跟太不乐意活着是一回事儿。


如果爱是为了生活跟某人耗在一起,那么没有死亡也就不会有爱了


这个,大意是花从死者的嘴里长出来了


蒲公英变身成狮子


这个没懂,哪位高人解释一下


插进字母“O”里的发条:如果松开,“你”(YOU) 就不在了


这个也没有懂其深意,求高人指点


给你一罐死亡心灵鸡汤,浓缩的



死不是任何事情的对立面






“生活是你干的活计,死亡是你不干的活计“


这两年出版社发现商机,给这四本书再版配了个漂亮盒子。再版看起来是这样的:


想买这本书,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吴淼(写诗的时候叫“二十月”)的订阅号,纯粹个人兴趣——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