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龙虾简史(把口水先咽咽)

2016-06-28 利维坦


如果说火锅是冬日里祛散寒意的不二法门,那么小龙虾则是夏夜里令人魂牵梦绕的大众情人。


但是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这种看上去似乎不太正经的虾,究竟是个什么玩意?是大龙虾的幼体?亦或是像传闻一般,是一种虫子?


本文是一篇关于小龙虾的简易历史。如果你对此并没有强烈的研究狂热,却又心怀一丝好奇(毕竟是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


我们吃的小龙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中文语境中,“龙虾“一词泛指海洋中体型偏大(相比于小龙虾而言),价格偏高的十多种海水龙虾,而“小龙虾”一词,则特指生活在淡水中,活跃于餐桌上,与红红火火的辣椒相得益彰的几种虾类,而近几年市面上常见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学名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虾类,所以下文中的所有小龙虾,都特指该类虾。



海水龙虾通常没有巨大的螯爪


乍一看,除体型之外,两者长得的确很相似。但是稍微仔细一些就能发现:两者除体型之外最大的差别在于,小龙虾比龙虾多了两只硕大的钳子。实际上这是辨别两者最直观的方式,龙虾属于无螯下目,而小龙虾属于螯虾下目,其中的“螯”,指的便是那对唬人的大钳子。



美洲海螯虾最经典的烹饪方法,便是对半切开后上锅蒸,然后浇以热油


但是光从螯的有无来辨认小龙虾是不够准确的,有一种生活在海水里,名为“海螯虾”的虾类,同样有着一对嚣张的巨钳,却有着龙虾的体型,但它既不是小龙虾,也不是龙虾。而实际上,许多海螯虾却被冠以龙虾的名义出售,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打上“波士顿龙虾”标签的美洲海螯虾。所以说,不考虑栖息地,只凭螯的有无判断虾的种类其实是在耍流氓。


另外,体型大小只可作为参考条件,反正我是不信渔民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龙虾里,就没有未成年的个体。


蝲姑的黑灰色外壳是它的典型标志


还有一种容易和小龙虾混淆的淡水虾类,名为蝲蛄。蝲姑和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可以算是近亲,是土生土长的“中华小龙虾”,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但毕竟外来和尚好念经,远道而来的克氏原螯虾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本土“小龙虾”蝲姑的生存空间,后者现已极为少见。而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外壳颜色:与克氏原螯虾的铁锈红色不同,蝲姑的外壳是黑灰色的。


最后总结一下:


龙虾:生活在海水中,没有螯。

海螯虾:生活在海水中,有螯。

蝲姑:生活在淡水中,黑灰色。

小龙虾:生活在淡水中,红色。


而类如“小龙虾是一种虫子”的论调,至此也彻底瓦解了。人家通过数亿年的修炼,终于长出了两只唬人的螯爪,在淡水里呼吸的腮,以及尾肢和其他一些昆虫所不具备的特性,还费劲心思伪装成海洋生物,你把它当虫子?你考虑过小龙虾的感受吗?


在生物进化学中,小龙虾的研究意义极为重大



古生物学家Anthony Martin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小龙虾化石,距今1.05-1.15亿年


2008年2月2日,埃默里大学古生物学家Anthony Martin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关于小龙虾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他们在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的维多利亚州所发现的小龙虾化石,与现在的小龙虾体态几乎完全一致:无论是体型大小还是螯爪的形态。不仅如此,通过对周边地质的勘察他们还发现,史前小龙虾所挖掘的洞穴跟现代小龙虾所挖掘的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极有可能是小龙虾的祖先,而根据化石所在的地质层年代分析,这些化石距今长达1.05-1.15亿年,当时的澳大利亚还紧紧挨着南极洲板块。



地质学家John Isbell在南极发现的动物残肢化石,生物进化学家Loren Babcock认为,这来自一只史前小龙虾的螯爪,距今约2.85亿年。


无独有偶,同年8月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地质学家John Isbell在南极研究冰川地貌时,在距今约2.85亿年(当时的澳大利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为一个整体,称为冈瓦达古大陆)的冰川岩层中发现了一个约4厘米长的动物组织化石,同行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进化学家Loren Babcock认为,这是一个史前小龙虾螯爪的部分残肢化石,并根据化石的尺寸推断出这只龙虾长达30.5厘米。而这一发现使人们对于当时南极气候的认知(极度寒冷)产生了怀疑。



研究人员根据在摩洛哥发现的生物化石所蕴含的信息,用3D技术再现了这个远古巨兽



在摩洛哥所发现的远古龙虾化石,纹路清晰可见


这还没完,牛津大学的Allison Daley等人于2015年6月4日共同发文表示:他们在摩洛哥所找到的距今有4.8亿年历史的古生物化石,生物特征与龙虾高度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龙虾等节肢动物的祖先。根据推算可得出,该生物个体竟然长达2米。



《小龙虾:动物学研究入门(The Crayfis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Zoology)》扉页


为什么无论是古生物学家,还是地质学家,都很重视对小龙虾的进化历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件事情:小龙虾是极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且在全世界大部分淡水域中都有广泛分布的节肢动物。不仅如此,小龙虾的形态特征跟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很清晰地体现在小龙虾的生理形态变化中。这赋予了小龙虾极高的生物研究价值。英国博物学家,同时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杰出发言人赫胥黎也曾著书《小龙虾:动物学研究入门(The Crayfis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Zoology)》,以此来肯定小龙虾对于进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密西西比河的尽头到北京簋街的餐馆


上文我已经提到,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并非我国的“地方特色”,那么这些可口的小龙虾究竟源于何处?又是怎样一步步来到中国的?这要从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帝国说起。


新奥尔良其实是由密西西比河冲刷出来的一个平原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古老的密西西比河流经沿海城市新奥尔良,泥沙淤积给那片土地带来极佳的生长条件。早在野蛮的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前,这里的原住民就有食用小龙虾的传统了。法国殖民者在此定居之后,通过与当地其他人种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交配行为,他们逐渐混成了一种名为“Cajun”的人群,而他们的特色菜系——Cajun food,也曾被大龄校园歌手高晓松老师视为“美国本土菜系中,唯一能拿出手跟全世界菜系比的菜系”。而Cajun food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小龙虾。



新奥尔良的居民正在制作小龙虾大餐


当地最常规的小龙虾做法,是将小龙虾、土豆、玉米、洋葱等一起煮熟之后,沥干水分,然后直接倒在大桌子上,一帮人围着桌子用手抓着吃,可谓简单粗暴。而另一种经典做法,则是剥出小龙虾肉做成龙虾派(crawfish pie),有一首歌曲中也曾提到这种龙虾派,而且你很有可能早就听过这首歌——卡朋特的《Jambalaya》。副歌部分中的一句歌词便是:Jambalaya and a crawfish pie and fillet gumbo……其中Jambalaya是一种海鲜炒饭,而crawfish pie便是当地特色食物龙虾派。



而日本则是小龙虾从美国到中国的中转站。1920年,日本人在神奈川县镰仓市兴办起牛蛙养殖基地。1927年,为了给牛蛙提供饵料,有人从夏威夷带了20只小龙虾回到日本。然而没想到的是,由于缺少天敌且生长条件极佳,小龙虾在上世纪60年代就爬满了日本除了一些岛屿之外的所有地区。而日本人竟然没有丝毫将其做成美食的打算,不知道这跟他们吃惯了鲜味十足的海产是否有所关系。也有可能是“饵料”的印象先入为主了。




在2015年的TBS建台60周年台庆剧《天皇的御厨》第九集中,日本演员佐藤健所饰演的主角秋山笃藏刚刚从法国学成归来,荣登厨师长之位。为了准备两千人分量的国宴,他所拟定的菜单中就要用到日本当时随处可见的小龙虾,引起了官员的强烈反对。


根据2009年万方浩与郭建英共同撰写的《中国生物入侵研究》所记载,大约在1929年,日本人将小龙虾带到了南京附近,当时很可能是将其作为宠物或者饲料引入的。至于前一段时间疯传于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震惊!不要再吃了!小龙虾是日本当年侵华时基因改造用来处理尸体的!》……


诸位朋友圈斗士还请动动脑字,再不济你好歹拿手机查一下……人类在1946年才发现DNA可以在生物间转运,基因改造更是后来的事情,而日本1945年就已经投降了。小龙虾再一次躺枪。


但是在60年代之前,国人并没有尝试去食用这种一动不动就张牙舞爪的动物。恰恰相反,我们知道小龙虾有掘穴的习性,在中国繁衍开之后,小龙虾来到了田野之间,并在田埂上挖洞,使得田地中无法有效蓄水,影响庄稼生长。又因为成天在田地里搅泥巴,小龙虾的形象便被贴上了不洁的标签,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等到80年代,小龙虾便在祖国大陆上遍地开花。直到90年代初,受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国人的胆子也更大了,嘴巴也更挑了,小龙虾才被搬上餐桌。



与当年不同,现在的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可以完美地从源头解决小龙虾的卫生问题


湖北潜江是我国最大的龙虾养殖地之一,根据潜江当地人描述,改革开放初期,慢慢会有拉板车的农民在潜江五七农场路边自发捕捞田里的小龙虾,路边架起锅灶油焖着吃,万里飘香,尔后小龙虾便从潜江传到了武汉。由于当时的小龙虾完全来自野外,几乎没什么养殖成本,供应充足,全民吃小龙虾的序幕就此拉开。


不过这事还没完,后来我们湖北的同胞们发现这种水产养殖成本也很低。而作为生活在一个农林牧副渔大国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一旦发现一种东西不仅能吃,还能养殖,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也不消说了……


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不到美国的1/5,但全国5万吨的小龙虾产量排名世界第二(当年的第一产量国无疑是美国)。


2006年,我国小龙虾产量扩大到10万吨。


2008年,30万吨。


……


2015年,我国小龙虾产量已经达到了60万吨。而这种看上去不太好惹的密西西比河原住民,也由此而翻洋过海被呈上了北京簋街各家餐馆的餐桌上,形成了“麻小”文化。


从美国到中国,小龙虾的普及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味道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


而从臭水沟里到大餐桌上,也印证了另一个道理:世间万物,唯美食不可辜负。


在满足口舌之余,它还被赋予了精神消费品属性


除了食用,人类还有另一种更有意思的消费小龙虾的方式——艺术。




早在1772年,英国画家Arthur Devis就曾创作了一副油画——《Common Carp, Freshwater Crayfish and Eel, in an Imaginary French Setting》,被解读为是在暗讽处于启蒙运动中的法国可笑的社会等级制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高级教士、贵族、其余社会阶层)。




而日本特摄剧《奥特曼》系列中的第一个宇宙人,便是《初代奥特曼》中以小龙虾为原型的反派——宇宙忍者巴尔坦星人。




还有达利于1938年所设计的产品——龙虾电话。




既然提到了达利,不妨也看下他与好友——时装设计师艾尔萨·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共同创作的龙虾晚装和鞋型头饰,而此人就是那个可可·香奈尔的终身死对头。




此外,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则更为大胆地将龙虾与性相结合。他曾经在采访中坦言道:“我很喜欢龙虾,它极富象征意味,既有男性的阳刚,又不乏女性的阴柔。你看它的尾巴就像脱衣女郎在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羽毛,而那两只大钳子又是多么的威武。”


流言蜚语


尽管现在我们在餐馆所食用的龙虾几乎全部都来自养殖户,但大多数国人对小龙虾仍充满戒备,因此也引发了很多的谣言、甚至假新闻。用“爱恨交加”一词来概括国人对小龙虾的态度丝毫不为过。


谣言1:小龙虾喜欢吃垃圾?


诚然,小龙虾的确是杂食动物,几乎是吃的它都往嘴里塞,饿疯了还会吃掉同类……但是咱不能把人家的无奈当成它的喜爱,你饿疯了照样也不会挑。


谣言2: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几百倍?


大家都应该都学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即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则体内积累的重金属就会越多。但是龙虾所摄入的重金属大多通过循环系统转移到了外壳上,而且龙虾是会脱壳的,等于备了好几件防护服,足够用到它们被吃掉的那一天。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除了外壳,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还会富集于头部(参见1995年上海地区部分小龙虾重金属含量调查),所以以后还是别嘬虾头了……


谣言3:我们吃的小龙虾都是从臭水沟里捞上来的?


现在市面上的小龙虾几乎全是养殖的,跟你吃的猪肉鸡肉牛肉没啥差别。要真说差别的话,小龙虾天天泡在水里,家禽天天待在充斥着屎尿味的圈子里,你说哪个脏?诚然,在小龙虾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因为疏于管理,往往会被扣上“脏”的刻板印象。但是现在你所能在餐厅吃到的小龙虾,都已经是成熟化标准化的水产品了,所以尽管撒开了吃吧。


除了下馆子之外,更方便的是在网上订购,比如——京东生鲜现在也有小龙虾卖了!京东自营有品质保证,价格也便宜,低到40块一斤。看了这么多小龙虾的历史和故事,不如买来尝尝,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参考资料来源:


[1].  Atlanta GA. Emory Researcher Finds Crayfish Fossils Provide Missing Evolutionary Link. Terradaily.com. 2008.

[2].  TMartin. How Did Freshwater Crayfish Get on a Barrier Island. Georgialifetraces.com. 2012.

[3]. Earle Holland. Fossil Crayfish Shows Polar Regions Were Once Warmer.  Georgialifetraces.com. 2008.

[4].  'Giant lobster' ate like a whale. BBC News. 2015.

[5].  T.H.Huxley. The Crayfis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Zoology. 1879.

[6]. 万方浩,郭健英.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