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见识下深海之下的奇诡生物

2016-11-24 Zankl 利维坦

利维坦按:很遗憾,这位摄影师还是没有拍下巨型深海大虱(Bathynomus Giganteus,又名大王具足虫)的优美身姿……




还记得饲养于日本三重县鸟羽水族馆的那只大王具足虫吗?对,这家伙在绝食5年43天后才挂掉……



文/Solvin Zankl

译/眠眠

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see-the-weird-and-fascinating-deepsea-creatures-that-live-in-constant-darkness


一对正在直立游泳的幼体形态的鲆科鲽鱼,又或称左眼比目鱼,正处于短暂的身体对称阶段。过不了多久,这些幼体将经历惊人的变化,其中一只鱼眼将移动到头部的另一侧。


虽然蓝色是最容易与海洋相关联的颜色,然而对我们这颗星球上近90%的水域来说,黑色却是一个更加适合的描述。它们从大洋表面向下蔓延,看起来无边无际,光线充足的蓝色迅速褪去,留下深达200米(650英尺)的完全黑暗。在这里,大片未开发的,保持永恒黑暗的深海出现了——这个隐藏的,梦幻般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幻怪异的生物:滑行前进的玻璃鱿鱼(glass squid),闪烁着的海蝴蝶(sea butterflies)和潜伏海底的蝰鱼(viperfish)。


去年冬天,摄影师和海洋生物学家索尔温·赞柯尔(Solvin Zankl),加入了由德国GEOMAR研究中心领导的科学考察队,围绕佛得角群岛(the islands of Cape Verde)进行深海生物多样性评估。该团队使用相机和探照灯探索深海,并利用渔网将一堆奇诡的深海生物捞出了水面。在船上一个配备了特殊水族箱,以及一台功能强大的显微镜的摄影工作室中,赞柯尔开始捣鼓这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研究它们独特的功能和行为。这一系列照片,提供了一些关于这些生物的罕见视角,并展示了它们能够生存于这个星球上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所必需的强大适应性。



像许多其他深海鱼一样,斯隆氏蝰蛇鱼(学名Chauliodus sloani)使用能产生光电子的细胞,来引诱无知的猎物靠近它的大嘴。 一旦咬住受害者,蝰鱼那独特的,相互铰接着的利齿会向内旋转,让猎物无法逃脱,只能无可奈何地滚进捕食者的食道中。


弯吻线鳗(the boxer snipe eel ,学名Nemichthys curvirostris),是鳗鱼家族的一员。它们长达近5英尺(1.52米)的细长身体逐渐变细,并在尾巴末端变成了细线状。独特的身体形状,令该物种获得了专属学名Nemichthys,也就是“线鳗”(filament fish)。它们巨大的眼睛,能够感知深海中任何一缕可能存在的光线。因此它们总是带着那如同钩子一般弯曲的下颚,垂直下潜到海面以下极深的地方。弯吻线鳗拥有一种极其罕见的进化策略:它们的肛门位于一个诡异的地方——脑袋后面。


拥有着食尸鬼一般外表的介形虫(ostracod,又名种虾),几千年来几乎一直以“一颗漂浮着的头颅”的面目示人。它们的身体几乎密不可分,头部和身体紧密地相连,和附肢一起,被一颗球状的外壳包裹着。这种相貌古怪的介虫类物种(Gigantocypris muelleri),拥有着如同反射镜一般的双眼,可以用来定位极其微小的浮游生物。


深海鮟鱇(学名Cryptopsaras couesi),是琵琶鱼的一种。它们会利用进化出来的形状如同钓鱼竿一样的背鳍,诱惑着猎物游动到它的嘴边。只有雌鱼进化出了这种能发出生物光诱饵的特征。 相形之下,体型小得多的雄鱼只是寄生的伴侣,它们靠着一口细密的牙齿吸附在雌鱼身上。两条鱼的身体组织和循环系统会最终相互融合,直至雄性丧失除了制造精子之外的所有内脏器官功能。


突巧戎(属于Phronima类)在一个偷来的、半透明的移动房子里漂洋过海。雌虫会吃掉一种有着水母外表的海洋生物(或被称为海鞘)的内脏,并在它们的外骨骼里产卵。雌虫还会用它们的爪子勾住空腔,并推动着它们在水中游动,来给幼虫提供持续的水和食物。


荧光菌位于琵琶鱼(学名Cryptopsaras couesi)头部的生物发光诱饵末端,像灯塔一般发着辉光。它们展示了一种优美的共生关系。不明所以的鱼类会被这种发光的诱饵所吸引,并葬身于琵琶鱼超大尺寸的嘴和充满弹性的胃里。


这绝非是一种友好的拥抱:元帅手乌贼(学名Chiroteuthis mega)会用它的触手缠住猎物。它们也拥有着能够产生光子的细胞,并引诱倒霉的鱼类接近,并最终被这些软体乌贼吞噬。


撞上一只狼牙鲷(学名fangtooth),可能会成为乌贼和小鱼们的致命失误。因为这种捕食者的视力很差,只能依赖于一种位于体侧的运动感知细胞来侦测猎物的存在。这也是一种扩大化的感官带,几乎和鱼身一样长。当幼体成熟后,它们那些发光的,用于过滤浮游生物的鱼鳃会消失,这时它们会下潜到海洋表面以下超过5000米(16,000英尺)的深海中,这也是已知鱼类的最深下潜深度。


长臂章鱼(学名Macrotritopus defilippi)的幼体,最终会长出如同名字一样,长而纤细甚至可达身体七倍长度的手臂。科学家们发现,该物种会通过模仿比目鱼在海底移动时的形状、颜色和行为,来避免被捕食。


鉴于其透明的身体,玻璃章鱼(学名Vitreledonella richardi)仍然是深海中最难以捉摸的生物之一。这张罕见的照片揭示了它们那些不透明的器官,以及形状诡异的眼睛。科学家认为,它们那向上倾斜和伸长的矩形瞳孔,可以帮助玻璃章鱼避免遭到捕食。


丝须深巨口龙鱼(学名Bathophilus nigerrimus)的下颌悬挂着一枚倒钩,可以配合尖牙捕捉包括甲壳类动物和小鱼之类的猎物。 尽管它们有着威胁的外表,但实际上这种龙鱼的下颚非常脆弱。确保猎物被尖牙成功穿刺,是它们能够成功吃上一顿大餐的关键。


歪轴明螺(学名Atlanta inclinata)长着波纹状的,可以推进自己向前并持续潜入黑暗深处的鳍状脚。在夜晚时,歪轴明螺会分泌一长串漂浮着的粘液,以帮助它们保持浮力。当这种软体动物受到捕食者的威胁时,它们那半透明的螺旋状背壳可以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正如名字所显示的一般,海蝴蝶(学名Clio chaptali)——海蜗牛家族一员——似乎能在水中飞行。 它们两扇肉质的“翅膀”,实际是由蜗牛的足演化而来。通过“翅膀”引起的震颤,海蝴蝶躲在半透明的壳内,就可以捕食被吸引而来的浮游生物。


尽管体型很小,这种眼睛会发光的乌贼——魏氏钩腕乌贼(学名Abralia veranyi)可以通过水流垂直移动很大一段距离。 白天,它们保持在黑暗中的深海以避免捕食。到了晚上,小乌贼们会浮上浅海,并捕食一些无脊椎动物。 科学家们认为,魏氏钩腕乌贼身体下部有可以发出光亮的光细胞,会让它们发光的身形和水面上的光相互混合,令它们独特的外形变得难以辨别。


深海鳗鱼在其生命周期之中各个时期存在形态上的巨大变化,令早期一些科学家们误以为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在它们的幼年时期(译者注:幼体时期的深海鳗鱼,又被统称为柳叶鳗),深海鳗鱼长时间地漂浮在开放的海洋中,只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生,并依靠其半透明的伪装来躲避捕食者。


雄性桡足虫——一种微小的,像五颜六色的珠宝一样闪烁着光芒的水生甲壳类动物,在某个时期几乎绝迹了。科学家们上次观察到这种海中蓝宝石一样的生物,还是在一年之前。体内仅有纳米级别的蜂窝状材料,将桡足虫外骨骼的晶体板分隔开来。这种材料的不同厚度,决定了哪些波长的光波会被反射回来。因此形成我们可以看见的不同颜色——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话。



除了在其他生物的消化道中能够发现之外,这种虾的幼体(学名Plesiopenaeus armatus)很少在野外被发现。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没有发现它们的幼体与成体之间的过渡。直到后来遗传学分析解决了这个谜,证明了一种此前被称为“怪物幼虫”,披着盔甲、长着恶魔般的角的物种,在成年后会变成一只拥有红宝石般颜色,虾一样外形的生物。



幼体时的深奇鱿(学名Bathothauma lyromma)用长杆和球茎一样的眼睛和两条短肢来搅浑水。和许多玻璃鱿鱼一样,该物种在身体的下表面长有可以发光的器官,用于欺骗捕食者,并掩藏它们那有着独特外形轮廓的眼睛。



提到鞭尾鱼(学名Stylephorus chordatus)最令人惊讶的特征,毫无疑问是它们那对绿色的、能够伸缩变形以捕捉任何一丝光线的眼睛。鞭尾鱼通过膨胀它们的口腔以产生负压,像吸气一样吸入毫无防备的猎物。尽管有着吸尘器一样的捕食习惯,这位Steylphorus属的唯一成员依然因为其鞭子一般延伸的尾部形状,而被命名为鞭尾鱼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