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指甲划过黑板,为何浑身难受?

2016-12-14 Thorpe 利维坦


利维坦按:作者身为一位西方人,对黏糊糊的东西反感倒是有情可原,不过豆腐、海带、蘑菇基本不属于黏糊糊的食物啊,非但不会让人反胃,反而是营养美味呢。但实话实说,对于指甲划黑板,我不用听到声音,单纯看到这几个字就已经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了……



文/JR Thorpe

译/宋玮婕

校对/石炜

原文/www.bustle.com/articles/102489-why-do-we-have-pet-peeves-the-real-reason-why-nails-on-a-chalkboard-and-other

 


人类常常烦火,很多事都会让我们发怒。我们却很热衷讨论这些事;大家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聊到这些恼人之事,培养“同仇敌忾”的气氛,有时甚至因此交到了朋友。不过,某种憎恶却十分普遍,也让人费解——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番科学探讨。


人们之所以对有些事无法忍受,大多出于两种情绪:愤怒和恶心。引起愤怒的行为,如违章停车,服务粗鲁,语法错误,或在公共场所大声通话。同时,引起厌恶的事情,有大声嚼口香糖,在公共场合排泄,或看到恶心或"不洁"的东西(比如没清理的狗粪)。


我们反感那些妨碍或破坏内心感受的事物,还有威胁健康的也不例外(包括在文化习俗上不祥的做法)。至此我们还能理解。但当进一步涉及到某些难以忍受的事——并不直接威胁健康,也没明显让人恶心——这套解释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我们完全受不了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为什么很多人讨厌“潮湿”这个字或牛肚的纹路?我们反感的这些东西,究竟对人类总体的生存起到何种效用(除了只能终结话题外)?


指甲划黑板的声音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心病之一。已经有大量论证在探讨为何这种声音让人如此不悦,反应如此强烈;这些声音的某种特质会让我们浑身战栗——但究竟是什么?


有人推测,我们对这类噪音的反应,与听到猿猴发出警告声类似,是一种进化上的返祖现象。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的一份研究表明,我们最讨厌的声音要么频率非常高(划黑板并非如此),要么非常“刺耳”①。理论是这样阐述的——粉笔划过黑板发出的噪声,与猿猴发出的警告声相似,我们不自觉地想要逃离危险。


2012年,惠康研究所(Wellcome Institute)和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发现②,人脑最厌恶的声音实则是叉子划过玻璃发出的噪音,其次才是指甲划黑板声。研究人员播放上述两种和另外8种难听的声音,扫描受试者大脑,发现杏仁体活动明显。杏仁体在传导刺激和管控情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脑反应越明显,受试者越焦躁难受。


科学家们认为,这10种介于2000赫兹到5000赫兹的声音,人耳对其最为敏感。听到这些声音,我们会感到难受,或许是因为它们与远古时期的求救声类似。毕竟,女人的尖叫声和婴儿的哭声被评为十大最令人抓狂的声音。


猕猴厌倦白噪音,我们却似乎已经适应了


根据最新的研究,指甲划黑板声之所以让我们抓狂,是因为我们耳道的形状


然而,我们一路进化,似乎不再发出原始的求救声:198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③,猕猴厌恶指甲划黑板声;但它们也讨厌白噪声和其他高频噪音,我们却不是如此。根据最新的研究④,指甲划黑板声之所以让我们抓狂,是因为我们耳道的形状;耳道似乎放大了这一频率范围内的声音,即这些声音会回响,好像在“弄疼”我们的耳朵。也许,只有我们现代人的耳朵对此感到不适,过去的灵长类祖先可不是这样。


“潮湿”(moist)这个词



 


人类对嫌恶的东西,甚是敏感。这样的进化机制很好——对于健康不利的东西我们通常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射使我们远离疾病和危险的行为。但被一个绝对不会伤害我们的词语感到厌恶,似乎根本没带有任何进化的目的。“潮湿”这个词却注定不受欢迎,还有其他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单词也是如此。


我们对这些词莫名的仇恨,正是有些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所称的“词语厌恶”。此方面研究并不多,但专家认为词语厌恶源自几个不同的地区。词汇厌恶分为两种,一类是单词本身发音令人感到厌恶,另一类是单词含义引人不适(通常单词意思粗野,肮脏,或指其他禁忌行为和感受)。单词的发音就让人感到厌恶,可能得追究到我们说出这个单词的感觉。如果说这个单词,唾液分泌,舌头运动或嘴唇缩拢,我们也许能意识到这种身体上的不适;而且还为意识到这种不适本身有些厌恶。


然而,大卫·里戈尔(David Riggle)教授说我们对特定单词的反感情绪,差不多都会在社会上互相传染。如果有人说他们发现某个单词的发音或者含义令人反感,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也觉得反感——“潮湿”这个词不受欢迎,就是这样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词语厌恶传遍整个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的词语厌恶也不尽相同。所以,想想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居然什么都能聊,真是不可思议。


黏糊糊的食物

 


大家普遍不喜欢黏糊糊的食物——这就是为什么食品的质地,即常说的“口感”,在饭店研制新菜时,与味道同样重要。许多人对食物黏糊糊,没有质地的感觉本能地怀疑,甚至极度讨厌。常见的这种质地的食物包括牡蛎、牛肚、蜗牛、寿司、海带、豆腐、木薯和蘑菇。这类食物都是看起来滑滑的,吃起来吱吱作响,最后让人感觉无法下咽。


不喜欢这类食物,部分是文化上的原因,还有部分则在进化过程中根植于大脑,即大脑会发出究竟可否食用的信号。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⑤,不考虑包装、来源,也不考虑来自植物还是动物,盲检受试者都觉得胶冻状或“黏糊糊”的食物最为恶心。但至关重要的是,人们对于“黏糊糊”的感觉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认知,以及之前对这类食物的接触。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寿司,那么对“黏滑”的口感并无异样;而你若是常吃炸鸡这类“嚼劲”十足的食物,你的嘴巴自然而然会对这种食物感到怀疑。我们所有人都会对食物的这类口感进行评测,不过这也有着充分的原因:对某类食品感到不适,进而会使我们远离有毒或者准备不当的食物。逻辑上来讲,看起来生的或者表面黏糊糊的东西被视为有害身体,除非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这些解释能让你清楚为何会对这类事物有这样的反应么?也许吧。那这样,下次给你块“湿乎乎”的蛋糕,你不会躲了吧?根本不可能。


注释:


①http://www.popsci.com/science/article/2013-05/fyi-why-do-we-hate-sound-nails-chalkboard


②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51489.php


③https://www.wired.com/2011/11/chalk-board-fingernail-sound/


④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11/02/nails-on-a-chalkboard-study_n_1072390.html


⑤http://www.abc.net.au/science/articles/2005/11/29/1518228.htm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thegoatjo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