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属咆哮》:颠覆世界的法国漫画杂志

Tom Lennon 利维坦 2022-09-01

利维坦按:据我所知,国内目前已经出版的莫比乌斯的漫画作品有《阿扎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伊甸园世界01:星之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和《封闭式车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台版的《伊甸納: 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積木文化,2017)较之国内的《伊甸园世界》算为全本,品相也不差,建议可以买来一读。



(文末有福利)



文/Tom Lennon

译/乔琦

校对/斩光

原文/tomlennon.com/metal-hurlant-the-french-comic-that-changed-the-world/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乔琦在利维坦发布



有些漫画被定义为“经典”,另有一些漫画则被冠以影响甚巨、设计理念超前于世的头衔。《金属咆哮》就是后者之一。



一位饱经沧桑、长相凶悍的战士慵懒地骑坐在灰色类翼龙生物的背上,在一片奇异大陆上空飞掠而过……一名星际非正统派主角与洛夫克拉夫特式恐怖恶魔展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战斗……一位头戴遮阳帽、身穿卡其裤的古怪冒险家竭力拯救自己创造的三级世界……欢迎来到《金属咆哮》的世界。


莫比乌斯的作品《阿扎克》


1975至1987年间,法国科幻漫画杂志《金属咆哮》(法语名Métal Hurlant)上刊登了一系列世所未见的最疯狂、最奇绝、最惊艳的漫画。念着这些漫画的作者名单,就像是在对这个行业内最为出众的天才逐一点名:尚·吉罗(Jean Giraud,笔名Moebius,译为莫比乌斯或墨比斯)、菲利普·德吕耶(Philippe Druillet)、雅克·塔尔迪(Jacques Tardi)、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恩奇·比拉(Enki Bilal)、雨果·普拉特(Hugo Pratt)、让-克劳德·加尔(Jean-Claude Gal)、理查德·科贝(Richard Corben)以及米罗·马那哈(Milo Manara)。凭借着这样一本杂志,他们有的就此扬名立万,有的再创漫画生涯新高,有的则完成了彻底转型。与其他任何出版物都不同的是,《金属咆哮》将漫画这种原来针对青少年群体的默默无闻的艺术形式成功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第九艺术”,并且直到今天,它仍旧对漫画世界及漫画之外的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1975年,该杂志作为人形联盟(法语名Les Humanoïdes Associés)公司的旗舰产品首发。人形联盟是一家法国出版公司,由欧洲漫画大师莫比乌斯、德吕耶、让-皮埃尔·迪奥奈(Jean-Pierre Dionnet)以及他们的财务总监伯纳德·法卡斯(Bernard Farkas)共同创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下漫画风格(译者注:一种非主流且反主流的另类漫画)及法国政治剧变、文化剧变的背景影响下,他们四人制定了大胆而宏伟的目标:打倒一切、扬名立万并且让人们不再轻视漫画。


莫比乌斯设计的人形联盟公司原始商标;人形联盟之父(从左至右):法卡斯、迪奥奈、德吕耶、莫比乌斯。


《金属咆哮》强调前卫的叙事风格与高卢人特有的讽刺幽默,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说,这份杂志在艺术革新方面都颇具特色。20世纪70年代是漫画世界的灰暗时代——当时的出版业工业标准用纸仍旧是价格低廉的报业用纸浆纸——而《金属咆哮》则印刷在“床单”大小的高品质原质纸上。这让漫画师们不用再顾忌原来那些纸张有限的空间,从而可以自由发挥,创作夺人眼球的绚烂作品。因此,他们的作品几乎每页都像是要炸出来一样。《金属咆哮》的创作风格也许受到了罗伯特·克朗布(Robert Crumb,美国著名漫画家)及其地下军团的影响,但这些人形联盟的漫画师们显然不满足于地下军团的产品质量与价值。


与众不同的还不只是这份杂志的装帧设计。这群漫画家摆脱了传统漫画出版商对内容的限制。编辑迪奥奈更是鼓励他们要有冒险精神,将漫画作品推向不同寻常的全新领域。就和此前的地下风格漫画一样,他们丝毫不羞于表现成人题材,但——通常来说——这群漫画家会以极幽默的方式表达这一主题,同时还会采用前所未有的叙事方式。


著名漫画家尚·吉罗(1938—2012)


对这一漫画风格、创作手法贡献最多的艺术家,现在已经成为《金属咆哮》的同义词。尚·吉罗(1938—2012)在创作《金属咆哮》之前就是一位成功漫画家,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风靡一时的流行漫画、西部系列作品《蓝莓中尉》(Blueberry)的作者之一,笔名“吉尔”(Gir)。20世纪70年代中叶,尚·吉罗感到西部漫画风格对他的创作制约越来越大,于是便决定重新启用一个久未使用的笔名(“莫比乌斯”),以此来尝试创作一些风格迥然不同的实验作品。“莫比乌斯”的作品不仅题材与“吉尔”大相径庭——前者是一种深度个人化、高度特殊化的科幻、奇幻作品——这两者似乎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画的。“吉尔”系列的涂刷作品激发了约翰·福特(John Ford,美国著名导演,早年曾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演出。1928年首次拍片《铁骑》,至1966年共拍摄140多部影片)的灵感,促使后者拍摄了旧式西部系列电影,而“莫比乌斯”更钟爱的创作工具则是钢笔。他用钢笔描绘的整个“金属咆哮宇宙”在漫画世界、甚至是整个传媒世界中都前所未见,具有划时代意义。


莫比乌斯笔下两位最出名也是戏份最多的主人公,在《金属咆哮》的前边几期便已粉墨登场。在“沉默的插曲”系列中,长着一张臭脸的战士阿扎克(Arzach)骑坐在一头类似翼龙的生物的背上,探索一片奇异而荒凉的大陆。相比之下,格鲁伯特少校(Major Grubert)则性格迥异。他是一名头戴遮阳帽的宇宙冒险家——有点像是星际冒险版艾伦·夸特梅因(译者注,Allan Quatermain,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中的主人公)漫画中,格鲁伯特少校守护着为小行星所包裹的口袋宇宙,性格搞怪,经常冷不丁地恶作剧一番。以他为主题的作品后来结集成《封闭式车库》(The Airtight Garage)。



《金属咆哮》名人堂:莫比乌斯


▼《阿扎克》▼



▼《飞向半人马》▼



▼《封闭式车库》▼

 


▼《在法拉古内沙着陆》(Shore Leave on Pharagonesia)▼



▼《印加石》▼



▼《封闭式车库》▼





除上述两大主角系列作品之外,莫比乌斯还为《金属咆哮》杂志创作了大量经典短篇故事与长篇作品的漫画。短篇如与著名编剧丹·奥班农(Dan O’Bannon)合作的未来黑色作品《漫长的明天》(The Long Tomorrow),长篇如影响力极高的《印加石》(Incal)系列,由著名邪典电影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撰写剧本。《金属咆哮》上刊登的第一个故事——只有6页的科幻小故事《飞向半人马》(Approaching Centauri),由莫比乌斯和菲利普·德吕耶共同创作——就是他们勇于尝试的冒险精神的绝好体现,而这种精神后来就成了这群艺术家以及这份杂志独树一帜的风格。正如莫比乌斯后来回忆的那样:


我的目的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把那种可怕的幻想表现得像菲利普那样好,这对他来说,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为此,我甚至连绘画用纸都用了他创作时惯用的超大型纸张。同时,我还想体现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实际上,当我开始为这些故事画漫画时,脑海里想着的其实是法国插画师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的作品。


在《金属咆哮》的创作团队中,莫比乌斯不是唯一一个为自己开辟新天地的漫画师。他的同行、人形联盟的联合创始人迪奥奈和德吕耶都在为这本杂志工作期间,创作出了人生中最好的一些作品。迪奥奈写下了《终结者17号》Exterminator 17,一部优秀的赛博朋克未来战争系列作品,恩奇·比拉为其绘制了精美的漫画),并且与让-克劳德·加尔合作创作了英雄幻想史诗《征服者大军》(Conquering Armies)。与此同时,德吕耶将他那画风虽古怪却引人瞩目的线描作品,提升到了一种诡谲的新境界,并在其中糅合了一些巴洛克风格,比如其作品《夜》(法语名La Nuit,1976)。德吕耶还在系列作品《盖尔》(Gail,1975-1976)中重拾了之前创作的经典的、跳跃时空的非正统派主角角色洛内·斯隆(Lone Sloane)。他还改编了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Salammbô)。这件改编作品有些放荡不羁、甚至堪称彻头彻尾地疯狂,却又非常吸引人。


当时,《金属咆哮》已然成了艺术创新的大熔炉。在颇具影响力的复古式现代主义原子画风漫画的发展过程中,这份杂志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刊登了许多这一绘画风格先驱的早期作品,比如伊夫斯·查兰(Yves Chaland)、优斯特·斯瓦特(Joost Swarte)、塞奇·克拉克(Serge Clerc)以及泰德·班诺特(Ted Boinet)。它连载了许多外国经典作品的法译版,包括比利时后启示录史诗《耶利米》(Jeremiah)以及英国作品《超时空战警》Judge Dredd,又译《特警判官》)还刊登了许多长篇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一些非漫画界的奇幻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汉斯·鲁道夫·吉格尔(H.R. Giger)和克里斯·福斯(Chris Foss)。



《金属咆哮》名人堂:德吕耶、比拉及其他

 

▼《萨朗波》▼


 

▼《盖尔》▼



▼塞奇·克拉克的《金发女郎》(Blondie),原子漫画风格先驱克拉克为《金属咆哮》带来了许多颇为必要的摇滚风▼



▼《终结者17号》▼


 

▼《终结者17号》▼



《德恩》


 

▼《征服者大军》▼



和所有先驱者一样,《金属咆哮》的创作者们也犯了一些错误。部分漫画的风格太过放纵,同时,还有一部分漫画则不是特别成熟。例如,理查德·科贝(Richard Corben)创作的奇幻英雄德恩(Den)有点儿像是冒险英雄约翰·卡特(John Carter)和色情电影明星约翰·霍尔姆斯(John Holmes)的混合体,身上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有点像是极度厌恶女性的书呆子的狂热幻想。


饶是如此,这份杂志的整体艺术性以及敢于冒险、打破常规的大胆勇气刺激了其他漫画出版商,迫使他们做出革新,以求跟上《金属咆哮》的脚步。不久之后,一些法国-比利时漫画杂志上就出现了“成人漫画”的标题,其中包括《冰川流体》(法语名Fluide Glacial)和《未完待续》(法语名À Suivre)。1977年,人形联盟出版公司自己就出版了《金属咆哮》的姐妹杂志,名为《啊!娜娜》(Ah! Nana)。这份杂志邀请的漫画家几乎都是女性,比如尚塔尔·蒙特利尔(Chantal Montellier)。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漫画系列——比如西班牙的《大都会》(Metropol)和意大利的《冰箱》(Frigidaire)——其特色通常是翻译的《金属咆哮》漫画。而在英国,这份杂志则成了仅次于漫画集《公元2000年》(2000ad)和《战士》(Warrior)的畅销漫画出版物。


在《守望者》(Watchmen)系列和《暗夜骑士归来》(The Dark Knight Returns)系列漫画大受好评并在英语出版社中掀起一股“漫画不只是给孩子看”的浪潮之前10多年,《金属咆哮》就已大胆断言,漫画的受众应该走向成年人。在法国,一个“作者导演”的体系迅速发展起来,而漫画家则在文化界赢得了同小说家和电影导演一样的崇高地位。在传奇高端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法语名Cahiers du Cinéma)的影响下,一种“漫画手册”作品开始兴起,旨在像电影评级一样给漫画来个智力审查(也有人认为,这是漫画界自卖自夸的表现)


不久后,相关的大学漫画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课堂里,甚至连法国政府都出资在小镇昂古莱姆建立了宏大的法国国家漫画博物馆,正式承认了新型漫画在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到了1985年,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and )坦承自己是个狂热的漫画迷之时,法国上下都已觉得喜爱漫画就像喜爱歌剧、爵士乐或者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的电影一样稀松平常,没有任何古怪,也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主角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肌肉发达的巨人,所处的世界很是古怪并且尚未开化,到处都是恐龙、人形野兽以及身材丰满的女人。


《德恩-1》


英语国度的漫画粉丝们也愈发喜爱《金属咆哮》了。哪怕他们不怎么懂法语,也对这些夺人眼球的艺术作品津津乐道,尽管这里面很可能有《金属咆哮》中裸体漫画的功劳。美国讽刺文学杂志《国家讽刺》(National Lampoon)的出版商看到了这种全新成人漫画的广阔市场前景,便从1977年起出版发行了《重金属》(Heavy Metal)杂志。这份杂志的几乎全部工作就是翻译、重印《金属咆哮》里的漫画作品——至少在其创办之初确实如此。直到今天,《重金属》杂志都仍在发行,并且刚任命格拉斯哥最好的漫画作家格兰特·莫里森(Grant Morrison)为新任总编,也仍是久负盛名且最好的欧洲漫画入门杂志。


1981年电影《重金属》(Heavy Metal,国内又译作《宇宙奇趣录》)海报


《重金属》杂志后来风靡全美,甚至还在1981年孵化了一部动画电影。不久之后,其他美国漫画出版商也开始蠢蠢欲动,想分一杯这新型成人漫画的羹。在一场对网站“漫画书资源”(Comic Book Resources)的采访活动中,前漫威漫画主编吉姆·舒特尔(Jim Shooter )回忆起了一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小故事 :


“在《重金属》杂志出版发行之前,人形联盟曾为了寻求美国的合作出版商来到漫威。他们作了宣讲之后,我们开了一个小会。会上,斯坦·李(Stan Lee)觉得这本杂志的内容太暴力、太色情。因此,我们洁身自好的漫威不能引进。”


然而,《重金属》杂志实在是太成功了,成功到足以令漫威为其改变战略方针。1980年,漫威开启了《插图史诗》(Epic Illustrated)系列作品。这个系列虽然为了扩大受众,主动削减了与性和讽刺相关的内容,但从形式上仍旧和它的法国鼻祖颇为相似。虽然漫威有些后知后觉,但偶尔还是会聪明那么一下,比如,它当时刊登了弗兰克·弗雷泽塔(Frank Frazetta)以及经常为《金属咆哮》供稿的理查德·科本的许多杰出流行作品。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斯坦·李还和莫比乌斯合作完成了某部《银影侠》(Silver Surfer)作品,而漫威的《插图史诗》系列则刊登了一系列莫比乌斯的漫画小说。这些漫画的特色就是《金属咆哮》原先的那些素材,也就是那些斯坦·李当初觉得口味太重,其“忠实粉丝”会有些接受不了的内容。



《金属咆哮》对整个漫画领域的影响:

 

美国《重金属》杂志1977年4月刊封面


 《领航员》(Pilote)杂志(1959年-1989年),法国漫画周刊

 

《未完待续》(A Suivre)成人漫画杂志(1978-1997)


 《插图史诗》


遗憾的是,讽刺的事儿还没完。回到法国国内,《金属咆哮》也遭遇了危机。这份杂志频繁受到财政问题的困扰(考虑到创始人是三位天马行空的偶像级革新者,以及一位仅具象征意义的商人,这事儿也没啥稀奇的)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出版商同行们一味迎合大众,在模仿《金属咆哮》艺术实验风格的作品里大肆添加刀剑与色情,拉低了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连带着《金属咆哮》杂志的销量也一起锐减。1985年,阿谢特出版公司接手了这份杂志,并且迅速免去了迪奥奈的编辑职位。一年后,《金属咆哮》再度易手,此时,这份杂志已失去了创作活力,沦为了对自己以前作品的“东施效颦”之作。1987年8月,正当《金属咆哮》掀起的漫画热潮开始波及英国和美国出版界时,这份杂志自己却停刊了。


2002年,在法美两国生产商的共同努力下,《金属咆哮》曾短暂地复刊过一段时日。到了最近几年,部分作品甚至被改编成了名为《金属咆哮编年史》(Métal HurlantChronicles)的电视剧。在《金属咆哮》创刊最初的那12个年头里,这份杂志为漫画最终取得正统艺术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贡献之高远超其他任何一种出版物。《金属咆哮》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数量可观且题材永不过时的漫画素材库,它还成了想要尝试“严肃”漫画的后来者学习的模板,激励着作家和艺术家心存高远、为了艺术原创性而不断奋斗。它甚至还开风气之先,第一个将小篇幅漫画结集成册、统一出版——而今天,我们早已对此习以为常。


光是这些就足够算得上影响甚巨、名传万世了,但是,《金属咆哮》的影响力还不止于此。



 一名私家侦探正和他美丽的女客户做爱。这时,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一个机械战警,他告诉私家侦探,知道大角星派来的间谍是谁了,就是正和你欢好的女孩。突然间,美丽女客户的样子开始变化……


《漫长的明天》


1975年,当《金属咆哮》刚刚问世时,大家一定觉得这份杂志太过疯狂了。这是一本高成本的科幻小说杂志,可在当时,科幻小说完全谈不上流行。电影院科幻电影惨淡的票房、稀疏的排片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初,偶尔出现了像《宇宙静悄悄》(Silent Running,又译沉默奔跑)这样的经典科幻电影,但在那个时期,大部分科幻电影都阴沉、反乌托邦、不讨人喜欢,并且制作预算和实际投入也相当有限。那是属于像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这样的新派好莱坞导演的时代。相比起宇宙飞船和眼睛大得吓人的怪物,电影制作人更青睐深度现实主义作品。《金属咆哮》诞生的那个年代,主流电影院对贫民窟题材电影的喜爱也胜过星际题材。


然而,1977年,天翻地覆。《星球大战》(Star Wars)席卷全球,并就此为科幻电影在票房中谋得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稳固席位。对那个时代的观众来说,这部视觉效果炉火纯青的宇宙奇幻史诗与他们此前观赏过的所有影片都大相径庭,简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不过,对于《金属咆哮》的读者来说,这电影却有点儿似曾相识。


《星球大战》里的故事发生地,这些杂乱、破败的遥远星系,看上去和此前那些科幻电影中干净、洁白的塑料板式走廊格格不入,但在《金属咆哮》的作品中,这种粗犷的质感美早已司空见惯。《星球大战》中的达斯·维德和帝国,以及电影对视觉冲击效果出色但有点不切实际的大型武器的偏爱,也让人们想起了菲利普·德吕耶为《金属咆哮》所作的作品。而平民英雄天行者卢克那荒凉、毫不宜居的家乡,塔图因星球——还有这个星球上的废旧机械商店,半个身体埋在沙子里、瘦骨如柴的奇怪生物——都让我们想起了莫比乌斯那栩栩如生的《封闭式车库》系列漫画。



《金属咆哮》与《星球大战》


恩奇·比拉为《星球大战》设计的作品


菲利普·德吕耶受乔治·卢卡斯之托为《星球大战》所作的海报


菲利普·德吕耶创作的《洛内·斯隆》(1972),像不像汉·索罗的私人采购员?


莫比乌斯为《星球大战》设计的作品


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毫不掩饰《星球大战》与《金属咆哮》之间的联系。他在1979年的一场采访中公开提及了莫比乌斯和德吕耶的名字,还为他俩的漫画作品集撰写导言,甚至还在80年代后期的奇幻电影《风云际会》(Willow)的制作过程中特聘莫比乌斯为概念设计师。实际上,莫比乌斯作品《漫长的明天》中的一处背景细节后来出现在了《星球大战V:帝国反击战》中的帝国侦查机器人上。


公平地说,《金属咆哮》只是无数影响乔治·卢卡斯的事物之一,它甚至不是唯一影响《星球大战》系列的法国-比利时漫画:皮耶尔·克里斯汀(Pierre Christin)和尚-克劳德·马兹尔斯(Jean-Claude Mézières)创作的冒险漫画《星际特工》(Valérian)中的许多桥段就和日后《星球大战》电影里的许多经典场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星球大战》系列在为高投入科幻大片叩开影院大门的同时,也为其他电影人借鉴《金属咆哮》中的元素、理念铺平了道路——而且后者的借鉴方式甚至更为直接。澳大利亚导演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拍摄的作品《疯狂的麦克斯》(Mad Max)——包括2015年上映的第四部《狂暴之路》(Fury Road)——真的“亏欠”《金属咆哮》系列漫画良多,比如德吕耶的《萨朗波》以及赫尔曼·胡本(Hermann Huppen)的《耶利米》。就连《疯狂的麦克斯》最初的那个商标也是在向这本杂志致敬,最明显的就是背景上那两道明亮闪电。



《疯狂的麦克斯2:公路勇士》(上)和莫比乌斯的《阿扎克》:注意这两个极为相似的带着双翅的头骨标志。


科幻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异形》(Alien)和《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非常坦诚地公开表示,自己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金属咆哮》杂志。在纪念《异形》20周年活动的一次采访中,斯科特说:


1977年,我偶然间看到了《金属咆哮》的漫画和相关出版物。就在那一年,我成了《异形》的导演。当时,我意识到……完全可以把这份杂志中的元素应用到这部电影中来。”


斯科特聘请莫比乌斯以及他的同行吉格尔和克里斯·福斯(在介绍《金属咆哮》杂志时,我们提到过这两个人)担任影片的概念设计师。最终,吉格尔设计的异形形象成了电影史上最骇人的生物之一。而在电影《银翼杀手》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创造性地塑造未来洛杉矶城的景象,斯科特参考了莫比乌斯《漫长的明天》中的故事,以及长期为《金属咆哮》供稿的漫画家恩奇·比拉的部分作品,从中获取了灵感。就在最近,斯科特还在设计《异形前传: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视觉效果时,重温了《漫长的明天》及其他一些莫比乌斯的漫画故事,以期获得灵感。


《金属咆哮》对电影界的影响:

 

上:《风之谷》,1984;下:《阿扎克》,1976


上:《疯狂的麦克斯》;下:《金属咆哮》。这两个商标大概是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兄弟。

 

上:《漫长的明天》,1976;下:《帝国反击战》,1980

 

上:《漫长的明天》,1976;下:《银翼杀手》,1982


上:《漫长的明天》,1976;下:《银翼杀手》,1982


《金属咆哮》对电影界的影响还不止于好莱坞。在日本,艺术家兼导演大友克洋也称,自己的经典动画电影《阿基拉》就受到了《金属咆哮》系列漫画的影响。而吉卜力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宫崎骏则在创作其经典电影《风之谷》时,从莫比乌斯的《阿扎克》系列中获取了灵感。莫比乌斯和宫崎骏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互相学习。莫比乌斯甚至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娜乌西卡(Nausicaä,《风之谷》主角的名字)。2005年,这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还在巴黎作了联合展出。


莫比乌斯与宫崎骏。


在《金属咆哮》第一次停刊10年后,它的遗产之一——对电影界的影响——终于回到了法国。1997年,吕克·贝松(Luc Besson)导演的法国科幻电影《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也许遭遇了部分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确实是大胆创新之作,视觉效果独一无二,并且也是炙手可热的院线大片之一。这部电影其实也是吕克·贝松对“金属咆哮”派漫画的情书。《第五元素》的剧本原型是一个贝松从16岁起就开始写的故事,电影一大特点便是请了《金属咆哮》的漫画师莫比乌斯和尚·克劳德·马兹尔斯作艺术指导。所以说,《第五元素》其实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粉丝小说之一。


《第五元素》剧照


2017年年末,吕克·贝松又再一次回到了法国科幻漫画的世界,将马兹尔斯和皮耶尔·克里斯汀的那部影响了《星球大战》的经典漫画,改编成了投入甚巨的科幻大片《星际特工:千星之城》(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


从《金属咆哮》中获益匪浅的还不止是电影制作人。在1992年的一场采访中,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赛博朋克之父”——回忆起某次和雷德利·斯科特共进晚餐时,两人讨论起自己都受过哪些作品的影响。结果是,吉布森和斯科特都确定无疑地表示,自己从20世纪70年代的《金属咆哮》派漫画中获益颇丰。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发行于1984年,由威廉·吉布森所著,乃早期赛博朋克小说中最有名的一本。



在给自己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的改编漫画写导言时,吉布森特意作了如下描述:


所以,毫无偏颇地说,小说《神经漫游者》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小说的世界观,的确受到了一些我在《重金属》杂志上看到的作品的影响。我觉得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纽约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以及其他所有风格有时被归结为赛博朋克的人类艺术作品都受到了这一系列漫画的影响。这群法国兄弟,这么早就把《金属咆哮》停刊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些电影和小说都为全球观众打开了一扇欣赏《金属咆哮》的大门,而这群观众中的许多人,很可能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去看科幻漫画,更不要说细细品味来自20世纪70年代的不正经法国漫画了。《星球大战》、《疯狂的麦克斯》、《异形》、《银翼杀手》——还有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史诗以及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小说——这些作品自身都引来了众艺术家竞相模仿。这些虚构的经典场景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人类的集体想象力之中,在看似最不可能的地方开花结果——从音乐到电子游戏,从将建筑结构暴露在外的高科技“钢铁怪兽”伦敦劳埃德大厦到时装秀上无处不在的常备“未来式”服装——如此种种,最终都可溯源到那份杂志,《金属咆哮》。


无论你是否喜欢,如今,我们都是人形联盟中的一员。



▼《金属咆哮》封面赏▼


第一期,1975.1;设计者:莫比乌斯


第四期,1975.10;设计者:莫比乌斯


第十一期,1976.11;设计者:克里斯·福斯


第十三期,1977.1;设计者:恩奇·比拉


第二十一期,1977.9;设计者:H.G.吉格尔


第二十四期,1977.12;设计者:莫比乌斯


第三十二期,1978.8;设计者:菲利普·德吕耶


第四十期,1979.6;设计者:尚-克劳德·马兹尔斯


第四十四期,1979.9;设计者:莫比乌斯


第四十六期,1979.10;设计者:约斯特·斯瓦特


第五十六期,1980.10;设计者:让·克劳德·盖尔


第八十一期,1982.11;设计者:布里安·博兰


1987年8月;设计者:奥斯卡·契柯尼(Oscar Chichoni)






最后,本文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5名读者(截至明天上午9点前)

请后台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用户名+地址+手机号)

我们将送出中文版《封闭式车库》给到5位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