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令人吃惊的一面
利维坦按:如果按照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宇宙就如同“假如一棵树在无人的森林里倒下”这个谜团所带出的哲学议题,是关于那棵树(以及它产生的声音)在人类感官以外的存在。如果一棵树没有被人看见,听见,触碰到或嗅到,凭什么说它是存在呢?当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去说它“存在”是什么一回事?
有多少种想法,就会有多少种理论。当然,科学哲学家罗伊·巴斯卡说:“假设人类不再存在,声音还会继续传播,重的物件仍然会以同一方式往地面掉下,只是按照假设,没有人会知道。”也许,在对宇宙认知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在于,我们不再期望找到一个单独的万有理论吧。
文/Robert Lanza、Bob Berman
译/图灵4.0
校对/singer
原文/www.psychologytoday.com
观察者创造现实这一惊人的发现,挑战了所有关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已有知识。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量子物理学首次被发现时,其“意义”问题就备受争议,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仍然原地打转。“万有理论”数十年来一直被应许即将到来,但却一直纠缠于弦论的抽象数学问题,其中包含着未证明以及不能证明的一些论断。
由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的紧凑μ子线圈得到的希格斯玻色子产生时的景象。它是通过衰变为强子喷流的质子与电子的碰撞形成的。
但是,还有更糟糕的事情。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宇宙的构成,但是现在却发现宇宙的96%都是由暗物质与暗能量组成,它们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点都不清楚。我们接受了大爆炸理论,尽管它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宇宙会有这么精致入微的调整以支持生命。
宇宙成分的推估中,有证据显示一种暗物质占极大部分,但是至今依然是理论和谜团。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对宇宙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实际上在慢慢退步。我们收集的数据越多,我们就越需要修正理论或者排除一些发现,它们变得毫无道理。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现有理论已经失效,而且,只要它们不能解释生命和意识现象,它们永远都不会有效。生物中心论解释说,我们不是经过亿万年无生命的物理过程姗姗来迟的微不足道之结果,我们对于理解宇宙具有绝对根本的重要性。
西方科学在关于宇宙的物理理论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作茧自缚,封闭了自己。21世纪被预言为“生物学世纪”,一个从之前被物理学主导的世界转变而来的世纪。那么,这个世纪要寄希望于从生命现象上寻求解答似乎就非常适宜,而不是指望虚构出来的弦,它们占据着同样虚幻的看不见的维度。
“假如一棵树在无人的森林里倒下”原问题不清楚是否出自哲学家贝克莱。1883年6月的《The Chautauquan》杂志这样问:“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他们接着回答说:“不会。声音是一种当空气或其他物件移动导致耳朵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应。”
例如,让我们来考虑一个老问题,“假设无人在场的森林中有一棵树倒下,它会发出声音吗?”绝大多数人都会果断地作出肯定回答。“当然会发出声音,”你可能会答道,好像如果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很愚蠢似的。选择这样的立场,你实际上是在断言你相信客观、中立的现实。流行的观念认为,有没有我们的存在,宇宙都是一个样子。这与至少自圣经时代起的西方观点十分吻合,这种观点认为“渺小自我”在茫茫宇宙中起重要性或者产生的结果微乎其微。
但是,一棵树倒下,都发生了什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声音是由某种媒介的扰动,通常是空气媒介而产生的。枝条与树干击打地面,产生快速的空气脉冲。所以,目前我们知道的是,声音实际上是快速的气压变化,传播速度约为750英里每小时。根据简单的科学知识,这些就是所发生的事件,即使在脑-耳机制不在场时亦然——一阵微小、快速的风。在此之上并无声音相随。
当一个人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没人在附近,树木当然也会发出声音”时,他们只不过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于思考无人参与的事件的无能。
现在,假设附近有个人,空气脉冲引起耳鼓振动,然后只要空气振动频率在20至20000赫兹之间(青年时期沉迷摇滚音乐的人范围要更窄些),就会进一步刺激神经。空气振动频率是15赫兹,还是30赫兹,并无本质不同,但是前者却不可能带来人类知觉得到的声音。无论如何,受到耳鼓运动刺激的神经向大脑传递造成声音认知的信号。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类的意识才会出现声音的经验。总之,观察者,耳朵和大脑对于声音经验具有同空气振动完全一样的必要性。外部世界与内在意识是相互关联的。
当一个人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没人在附近,树木当然也会发出声音”时,他们只不过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于思考无人参与的事件的无能。他们发觉把自己从等式一端拿掉太困难了。当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他们还是固执地继续想像自己仍然在场。
现在设想一根点燃的蜡烛被放置在相同的无人森林中。虽然这样的场景并不可取,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观察者,蜡烛的火焰有没有内在的光亮与黄色。即便我们否定量子实验,在缺乏观察者的条件下,允许粒子具有我们所设想的实际位置,火焰仍然只不过是热的气体而已。像任何光源一样,它只不过是向外发射一份份的电磁能量。这一电力和磁力的瞬间展示就是全部的东西,就是光本身的本质所在。
就其本身来说,蜡烛火焰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可视之物,也没有什么明亮或颜色之类的东西。现在假如电磁波遇到人类的眼睛,当且(仅当)波长均在400至700纳米之间,那么,其能量刚好可以刺激视网膜的视锥细胞,然后它们又传递电脉冲给神经元,直到上达大脑后方。就是在那里,我们在主观上经验到一种黄色的明亮发生在我们习惯于称为“外部世界”的地方。其他生物接受到完全相同的刺激,却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经验,比如灰色知觉,甚或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重点在于,完全不存在“明亮的黄色”亮光“在那里”。我们对于被称为黄色火焰的经验完全是不可或缺的。这再次说明,意识与世界关联在一起。
假设你触摸倒下的树木,情况又如何呢?它不是很坚硬吗?这同样是严格内在于你的大脑的感觉,只是“投射”到你的手指而已,这种感觉的存在同样局限于我们的心灵。而且,压力感觉并不是由于接触固体而产生,而是因为每个原子的外层电子带有负电荷而互相排斥。所以,树皮的电子排斥你手指的电子,于是,你感觉到阻止你的手指的一股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固体曾接触到任何其他固体。你手指上的每个原子都像一个空空如也的足球场,在50码线的位置有一只苍蝇待在那儿。
考虑一下彩虹——我们对于其存在同样必要。当无人在场时,就完全没有彩虹。你可能会想,与之前不同,这一次更加显而易见。如果你背对太阳直接看过去,在与你成42度夹角的位置,你就将看到附近的水滴在其周围形成的彩虹。你的眼睛必须定位在从阳光照射的水滴折射出来的光线的覆盖范围内,以便完成其在几何上的要求。你旁边的人会看到一个不同的彩虹。假如阳光照射的水滴太近,这个人可能会完全看不到彩虹。你的彩虹完全属于你一个人所有。眼-脑系统(或其代理,照相机,其结果也只能被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在之后看到)必须在场,才能完成其中的几何关系。对于你的在场这个条件,就像彩虹看起来那样真实。
很少有人会对彩虹的这种主观的本性持有异议,其在童话故事中占据如此显著的地位,以致于在一开始,它们似乎只在一种很微弱的意义上属于我们的世界。只有在我们完全领会到摩天大楼的视像(或任何其他物体)也同样依赖于观察者的时候,我们才完成了那必要的一跃,从而达到事物的真相。
关于宇宙最惊人的一个事实,就是知道了我们知觉到的所有事物——颜色、声音以及能量本身——都是与我们的意识息息相关的进程。
***
最后,可以顺着“假设无人在场的森林中有一棵树倒下,它会发出声音吗?”这个问题,测试一下你自己的听力是属于哪个年龄段的(建议周围保持安静,把耳屎掏干净……最好带耳机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60p8wxk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听完后,思考一下,对于有些可能没有听到的声音,它们是否存在?它们对于你还存在吗?)
这是广告:利维坦卫衣/开衫已经开售。
购买方式:1、长按上图二维码,点“识别图中二维码”;2、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淘宝专区也已开设: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诗歌、小说、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QQ1575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