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援藏干部吴春耕: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2016-11-18 杜爱萍 中国交通报




挂职简历

   

    吴春耕,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副司长。1995年8月至1997年12月,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选派的百名大学毕业生之一赴藏锻炼。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作为中组部第七批中央机关援藏干部,任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分管政策法规、综合规划、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及交通援藏等工作,协助分管公路养护和财务工作,曾负责那曲、阿里片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对不少人而言,西藏有美丽的景色,也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生命禁区。对交通运输部援藏干部吴春耕而言,西藏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他对这里始终怀有一种情结、一份责任。



 打破西藏交通建设的“天花板”


 

    西藏是吴春耕走进社会的第一步。1995年夏天,他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选派的百名大学毕业生之一赴藏锻炼,一干就是两年多。2013年7月,他作为中组部第七批中央机关援藏干部再度进藏,这一次是三年。

    重返西藏,看到交通发展“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变,他由衷高兴,但西藏交通仍是全国交通网络“短板”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现状,令他格外挂心。为了胸中那份责任,他下定决心:这三年,要为西藏交通实实在在做些事,尽可能缩小西藏与内地的差距,加快实现“同步小康、如期脱贫”的目标!

    援藏第一年,吴春耕和同事们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到国家对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的立项批复,开创了西藏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局面。在进藏的两年半时间里,吴春耕和同事们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内43个项目的立项审批,落实中央投资322亿元,均占“十二五”规划总量的70%以上。

    还有一项工作令吴春耕特别自豪,就是委托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开展了16项专题研究,涵盖西藏“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交通投融资、养护科学决策等16个方面,为西藏交通运输今后的改革发展提供政策储备,留下宝贵财富。

    西藏海拔高、坡度大、山体破碎,车流量少,西藏的高速公路怎么修?吴春耕按照交通运输部领导的要求,组织相关技术支撑单位,研究制定了符合西藏地区特点的高原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提出了因地制宜、分路段灵活选择建设指标的思路,并以此为依据加快建设西藏特色的高速公路。

    “在设计时,个别技术指标根据地形灵活选择,并根据西藏交通出行特点,适当升级安防措施、增设限速标志和封闭设施等,公路按照一级标准立项,建成后视同高速公路进行运营和管理。拉林高等级公路就采取了这种模式,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吴春耕说。

    一直以来,西藏当地的公路建设队伍水平不高、建设能力有限,以致于有人担心西藏“有钱花不完”。如何打破西藏公路建设能力的“天花板”?吴春耕提出,出台优惠政策,全面引进央企和大型国企进藏设计、施工,全面参与西藏高等级公路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方案。如今,中交、中铁、中水、中建等的47家大型施工企业已在西藏落地,西藏的公路设计和管理水平及建设能力大大提升,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80亿元。

    进藏三年,吴春耕从未间断学习调研。他几乎走遍了西藏,多次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形成了“强联动、建机制,抓项目、出成效,兴技术、育人才”的援藏工作理念和思路;筹备召开交通援藏工作会议和纪念川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座谈会,起草并推动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若干意见》;组织开展科技支撑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专项行动,争取国家系列重大课题,支持西藏开展高原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关键技术等研究,为西藏交通科技创新开创了新局面……

    在西藏的每一天,他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用头疼部位判断海拔高度



    有人说,援藏干部能够长期驻扎生活在西藏,就已经是一种奉献。

    说起高原反应,吴春耕记忆犹新:“上班忙忙碌碌,白天很快就过去了;难受的是晚上躺在床上,习惯性偏头疼,有时像针扎一样,睡不着觉,三年基本都是这样。”2014年9月,吴春耕出现严重的牙痛症状,牙龈开始萎缩,吃饭喝水都成问题。那是免疫力下降的症状,根源是高原反应,不只牙齿,还会反应在心脏、眼睛、血压等方面。

    “我和同事们都能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来判断海拔高度了,像试纸一样灵。”他笑着说,太阳穴疼,海拔在3500米到4000米,耳朵后面疼,就到了4000米以上,后脑勺疼,海拔超过5000米了。

    今年7月底即将告别西藏的时候,吴春耕的身体再次亮起红灯。因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身体免疫系统突然快速下滑,淋巴体出现结节,甲状腺时常发炎,长时间处于低烧状态甚至突然昏迷……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春耕始终秉持“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工作理念,殚精竭虑,全力投入工作,坚持到在西藏的最后一天,保持了较高的在藏在岗率。

    20年两度援藏,吴春耕目睹了西藏经济社会特别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西藏公路建设年度投资连续4年突破百亿元,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西藏公路里程达到7.8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1070公里,农村公路6.6万公里,74个县中68个通了水泥(沥青)路,692个乡镇中500个通了水泥(沥青)路,极大改善了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近几年,建成拉萨至贡嘎机场高等级公路,实现了西藏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新藏公路219国道全线黑色化贯通,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不通水泥(沥青)路的历史;318国道“两隧五桥”的建成,全面结束川藏公路“卡脖子”的历史。

    这些辉煌成就中,闪现着像吴春耕这样的200多位交通援藏干部的辛劳身影。“作为交通运输部的援派干部,之所以能做一些工作,关键是有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鼎力支持!”吴春耕始终感谢部党组和全国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对西藏交通的帮助和支持。在援藏的最后一年,他牵头组织完成了“十三五”西藏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和省道网规划编制工作,为西藏今后五年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画好了蓝图。


把“两路”精神融入血脉


    

    今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有一种家国情怀叫援藏》的文章,吴春耕读后非常感慨:“我们交通援藏干部,就是肩负着部党组的重托、怀着这样一种家国情怀来到西藏的。”

    三年间,在吴春耕无数次调研的途中,都能看到交通系统的职工们奋战在一线。2014年5月,他到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阿里地区调研219国道养护工作,当看到一位20岁出头的武警战士的手、脸、嘴都是深紫色时,他特别心疼。“一年前他刚到阿里时还是一位白胖的小伙子。在生命禁区坚守养护、保通一线,身体变化非常大,非常不易,特别令人敬佩。”他说,西藏交通是一个有文化、有精神的行业,西藏交通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一代代秉承“老西藏精神”,也是“两路”精神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作为西藏交通人,大家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4年冬天,到藏南边境地区的一次出差经历,令吴春耕刻骨铭心。一个星期的时间,乘坐的车基本是在原始的土路上颠簸,很多时候走路比坐车还要快和安全,很多边境地区甚至没有路。这样的交通状况怎能适应治藏稳边的需要?吴春耕切身体会到当地军民对修路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在边境附近修一条现代公路是多么重要。

    “来到西藏,就是眼睛上天堂、身体受考验、灵魂得净化,这片土地让你一下子觉得要跟这里的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他说,援藏干部都铆足了劲儿,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做到“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不折不扣地完成援派工作任务。

    西藏的组织部门很关心援藏干部,与西藏大学联合举办周末进修班,吴春耕每个周末都要学藏文、学藏族的文化历史。平日里,他常与其他援藏干部自发组织到福利院看望慰问孤儿,多次参与组织捐赠图书和衣服等活动。在墨脱县背崩乡,他结识了两家困难农户,三年累计向他们捐赠6000元。“与孤儿和养路工人在高原过春节,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情!”在西藏生活的许多细节他都记忆犹新……

    1000多个日日夜夜漫长又短暂。今年7月底,吴春耕圆满完成第二次援藏任务,暂别西藏。他动情地说:“三年高原生活,我变沧桑了,皮肤更黑、头发更白、身上的酥油味也更重了,但我很欣慰,短短几年能够为西藏交通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将始终践行‘两路’精神,在新的岗位继续关注西藏,为交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深深祝愿西藏交通的明天更美好!”

大家都在看


杨传堂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出行”论坛上发出5点倡议!


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这件事要做到3个决不能高估,4个不放过!


交通部:治超,下一步要做好这7方面!


注意,不是科幻片!互联网“黑科技”正在改变交通行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