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以车为题,专家学生媒体人PK高考作文!

2017-06-15 中国交通报 中国交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高考作文题再次引发关注。去年高考后,本报组织的“从高速路上停车做饭说起——专家级基本无限制时评PK”受到广泛关注,深受好评。今年,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报继续推出第二季。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交通再次成为热点,不仅融入了“共享单车”“高铁”等关键词,江苏卷的语文作文题更是直接与“车”相关——车有各种类型,车来车往,车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人世的变化,道出人生的哲理……

高考关注交通,从一个侧面看出,交通领域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车中有情,车中有理;车的背后有观念,有哲理。生活中,可以以车代步,追求速度效率,也可以安步当车,诗意生活;豪车代表财富和进取,自行车象征绿色和健康……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交通工具,必然承载着人情、世情,深藏着故事和回忆。本报特别组织交通专家、交通院校学生、媒体从业者,以“车”为题,展开PK。且看这些今天或明天的交通从业者会如何审视交通、思考交通。



欢迎投票、点评☟☟☟


1

摇摆于城乡之间


丰家卫

车之于我,是记忆的参考系。小时候对车的记忆,至今依然清晰的只有一件——七岁那年生病住院,看着有小汽车从镇上经过,我不知道如何称呼它,爷爷告诉我那叫“王八盖”。

那时候家里连自行车都没有。出院那天,我骑在爷爷脖子上,他要走十几里地才能把我扛回家。半路上,我一时兴起要看“王八盖”,爷爷只好又扛着我回镇上。至今我时常想起当年的情景,爷爷要有多大的力气和耐心才能满足我的要求。

那时候,距离是用脚步丈量。短距离如到镇上去大约五六公里,长距离如去县城大约30公里,爷爷那辈人都是用脚程来估算时间。小病去镇上,大病就要去县城,每有家人生大病,拉上架子车,天不亮出发,正午才能到医院。

爷爷把这些过往讲给我们听的时候,我总是惊讶于老辈人的毅力。动辄几十公里,肩挑背扛,哪能不累?等到出门有公共汽车的时候,爷爷估计也不理解吧。因为坐上班车,他总是感叹:“那时候人有多苦……”

公共汽车起初是每天一班,早上走,下午回,坐车进城要四五点钟起床,去几里地外候车。看着车灯穿透夜幕,人们总免不了一阵欢悦。进城一天大约只能干一件事,完了赶紧到候车点等,错过了就要在旅店过夜。村里老话管进城叫“赶城”,那时候不知道它的含义,现在总算是理解了。

脚程丈量的远距离和一天一趟的班车让城市和乡村隔绝。对于村里大多数父辈而言,虽然相距只有几十公里,但城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他们不了解城里人、城里人也不了解他们的世界。他们很羡慕城市生活,因为那里交通方便。不过随着车来车往,“城”和“城里人”在父辈们眼中不断变化,相比那些他们到过的大城市,小城市的生活跟乡村差别甚小,他们会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生活环境,总能找到乡村好过城市之处。

毕业后留京,父母来京的机会多了起来。尽管有高铁、飞机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但他们偏爱的出行方式还是坐长途大巴。客运公司也很贴心,如今的京牌大巴已在离家不远的集市上设点,他们进京可以体验“门到门”的服务。

父母喜欢坐大巴来京的另一个理由是“好带东西”。他们带来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从冷冻的鸡鸭鱼肉到新鲜的菜园果蔬,甚至有一次我妈还带来一把菜刀,说是比城里那种水果刀好使,当然是放在客车行李舱的。

我也逐渐习惯了他们的方式,一切都如带来的果蔬那样保鲜:家禽头天宰杀,放入冰箱冷冻,下车还不会化冻;蔬菜上车前喷淋上水……母亲对这些保鲜方法已经很有经验。下车后一捆一包搬进屋,再拆开放入冰箱。我发现,就连那种打包和拆包的方式都很“保鲜”,还是童年时看到的样子。只是,他们的两鬓已经斑白。

父亲面临的问题却是现实棘手的。他越走得远,出行越方便,就越觉得家里好。爷爷辈用脚步丈量的几十公里,现在人们踩下油门,半小时就能抵达。村里人对城市生活不如当初那么向往,拥挤的交通、灰蒙蒙的天、食之无味的大棚蔬菜、不知如何相处的陌生邻里关系……但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城里买房定居,因为城里的教育好,他们儿子、孙子要在城里上学。

村子很快就空掉了,父母们“被迫”搬进了城。每逢年节,他们总会借机回老家。然而,偌大的村庄,落黑之后,一片寂静,他们待不了几天就要让儿子、女婿开车接回城里。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摇摆的生活,那些困扰他们的问题一直都在。他们并不十分清楚,给他造成困扰的是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他们一直都期待那些曾经被迫离开的人能够重新回到乡村。不知道将来能否如他们所愿,但愿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能够提供可能。




2

时代的活力,文明的信使


王俊伟

从步行到畜力车到人力车,再到工业革命后繁荣兴起的现代车辆,作为交通工具,车见证并承载了世界工业史、交通运输发展史。它在便利出行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着世界文明史,联络了情感,交融了文化,与其他科技文明一道推动着时代变迁。

记忆深处与车相关的画面,是求学时代骑着自行车上下学的场景。也许,从那时开始,与车与交通就开始结下了不解之缘。高考后,我选择了与交通相关的工科专业,自然和车辆密不可分。

广义交通概念当中,车辆作为载运工具,承担着交通运输的重大责任。从古代笨拙的畜力车到现代方便快捷的汽车,从一日千里的普通火车再到“遥望千里半日还”的高速列车,车辆,见证的不只是人类的进步,更体现出了大国的文明和责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欧班列、航海巨轮在互通有无的同时,也将大国责任、华夏文明传播四方。“地球村”正在从理想走向现实。

载运工具及运输组织方式的创新变革,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的单一组织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货物的流通需要和人们的出行需求。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多样化载运工具的运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离不开运输组织模式的创新。“互联网+”正在全面渗透到交通运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等,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正在打破传统交通运输组织形式、重构新型交通运输服务模式。这些为运营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增加了“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实现的路径选择。

交通人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过去几十年,交通人砥砺奋进、薪火相传,共同谱写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宏伟篇章。风起云涌的科技变革时代,颠覆重构、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车辆承载的不再仅仅是速度,更被赋予了绿色环保、开放包容、文明共享等更多内涵。车辆,是时代的活力、文明的信使。在这个最有可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理应勇挑重任、果敢前行。




3

遥想“二八”悠悠岁月


于淼

“豆腐,豆腐地卖……”每当太阳爬到半山腰,家家户户的灶台风生火起时,卖豆腐的大叔便会蹬着一辆改装过的“二八”自行车,后座上满载着两大盒豆腐,晃晃悠悠地在歪歪斜斜的胡同里穿梭,我们这些娃娃便应和着叫卖声,追逐嬉戏。那无忧无虑的童年伴随着清脆的叫卖声消失在街巷。

还记得老房胡同屋檐下靠着的永久牌自行车,那可是爷爷的宝贝。每当爷爷擦拭那斑驳的车杠,拨弄嘶哑了的车铃,还有工具箱里摞满补丁的车胎,我就会凑上前去,坐在小板凳上听爷爷一脸自豪地讲述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对他来说,这可不单单是交通工具,他总说这辆永久牌“二八”是他与奶奶的证婚者。其实他忘了,这辆“二八”也是我快乐时光的载体,当父母去稍远的地方工作,爷爷总是用它将我带回,风雨无阻。

时光像爷爷的白发,不经意间就在眼前变化。中学时,自己开始与同龄人骑着灵便的折叠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穿梭。爷爷开玩笑说要将他的“二八”传给我,我对此很不屑:“那么破旧,也就只有您还把它当块宝!”那时起,我发现街口的“叮铃铃”渐渐变成了“滴滴滴”。从前支在各家门口的自行车也一水儿换成了各式电动车、摩托车还有小汽车。我们曾经追逐奔跑的胡同,突然之间被塞得满满当当,只留下过人的空隙。爷爷奶奶想出门的时候,爸爸会及时开车接送他们。那辆“二八”被冷落一边,蒙了尘。

不经意间,车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再局限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呼啸往来的高铁、动车,让曾经感觉那么遥远的距离仿佛近在咫尺。

繁华的城市里,喧闹声和机械轰鸣声日复一日。在红绿灯路口,走走停停的私家车主们总是显得急不可耐;地铁、公交车上的人们在拥挤的车厢中端着手机消磨耐心。人们开始发现不仅道路呈规律性的堵塞,就连同一片天空也好似向拥挤的街道和急于发展的城市发起抗议,曾经的湛蓝经常变得混沌不堪。车轮转动之间,是飞速的发展,留下的是需要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限制私家车通行也只是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支持公交出行的重要性,为了出行顺畅,为了蓝天永驻,也为了城市的命运转折,更多的人主动加入到公交出行的行列中,欣然接受并享受着五彩斑斓的共享单车。下班后,我也喜欢骑上一辆“小黄车”,在车流与人海中,晃晃悠悠,不自觉地就想到了那段“二八”的悠悠岁月。微风拂过耳畔,脑海浮现:还忆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4

距离不再惹人伤


王鑫

“停车坐爱枫林晚”,阡陌交通车水马龙,促成了交往,承载了悲欢。密切的文化交流使人类文明推陈出新、欣欣向荣,繁荣盛世从来都离不开兼容并蓄,车、马是输送多元文化的工具之一。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乘着牛车;玄奘西天取经、讲经布道,驼、马相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守百姓安康,车、马相随。

路,让距离成了问题;车,让距离不再是问题。没有交通工具的我们就像折翼的飞鸟,即便慕圣贤之道,也只能囿于偏僻角落独自哀伤,无车马之资,更妄想抱负于天下。车之于我们,是生活中的伴侣,每一次出行都有它的影子。它载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亲人的殷殷思念、对爱人的朝思暮想。从前车马慢,一别离就是一生,造就了无数迁客骚人的离别之苦,那无尽的思念多被记载于诗词、书信之间,寄托在了古道长亭、渔舟丹霞之中。

车来车往中阅尽人世沧桑。老舍的一部《骆驼祥子》,让我们记住了祥子和他心心念念的车子。祥子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人力车承载的不只是祥子的生计来源,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力车暗藏的一条线索牵出了整部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是这辆人力车,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最底层人民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从对社会的奋力抗争到无奈屈服的揪心过程。一辆人力车折射的是人性的善恶美丑、社会的动荡险恶。

车还关切到国家安全。在古代,车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工具,所谓“车驰卒奔”是运用战车作战最经典的术语,引申到现代,最为常见的就是装甲车、坦克。类似于古代战车的衍生,它是制造暴力的车,也是对抗暴力、捍卫疆土的车。

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文明,车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它还是身份的象征。古代的牛车、驴车、马车,彰显着不同的身份地位,而马车又因分几匹马驾乘,将王侯将相进行区分。在现代,车的种类更是纷繁复杂,前驱后驱、低配高配、豪车普通车,总有人通过车去揣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宁可坐着宝马哭,绝不坐着自行车笑”,不正是这荒唐的注脚吗?

车来车往中,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变迁,折射着人世变化,升华出人生哲理。从前,想要奔月,从前,想要飞翔,从前,想要日行千里。如今,这些都成了现实。其实,这现象的背后蕴藏的是人类的梦想,只要有梦想,总有可能实现。我们胸怀壮志、图强报国,修路架桥、畅通天下。




5

车轮中的年轮


赵鹏飞

从自行车、三轮车再到轿车,爸爸骑过、开过多种车。爸爸的车载着我走过颠簸不平的土路,走过平坦规整的沥青路,载着我从通往幼儿园的小路,驶上了去大学报到的大道。爸爸的车就像一根花藤,贯穿了我成长的岁月,也串联起了家庭在年轮流转中的记忆。

爸爸第一辆车是一辆三枪牌自行车。那是爸爸买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后来顺其自然地成了我幼儿园时期上下学的专属座驾。时常听爸爸说起买车时的趣事,那辆车是爸爸在距家80多公里的河北沧州花380元买的。当时的城际客车只能坐10多个人,车内没有多余的位置放自行车,想把车从沧州运回,只能绑在客车顶上。爸爸怕绑在客车顶上会把新自行车漆磕掉,竟然一气儿骑着车回了家。“那辆车是真好骑呀,我当时骑得比客车都快……”爸爸回忆道。

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承载了我许多美好回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五光十色的小玩具、小零食。儿时的记忆就像蒙了一层雾,五彩斑斓却模模糊糊。

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中,爸妈双双离职,决心自谋营生,于是贷款6000元,凑上家里的800元买了一辆时风牌三轮车做水果蔬菜生意。那辆三轮车用的是15马力的柴油机,没有电启动,只能用摇把启动。冬天机油凝固,经常启动不了,就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爸爸在前握着方向盘,爷爷、奶奶、妈妈还有我在后面推车。作为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家里对这辆车格外爱惜。稍稍得闲的时候,爸爸就拿布擦拭那辆车,每一块蓝漆都干净得透亮。

为了批发到便宜新鲜的水果蔬菜,爸妈常常天不亮就开着车去市场。每当“腾腾腾……”的声音响起,我总会从睡梦中惊醒,少不了闹着要跟他们一起去市场。从村子到县城那段颠簸不平的土路,洒满了一家人奋斗的汗水,那辆三轮车上,不仅堆满了水果和蔬菜,也满载了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考前,爸妈说要用小汽车送我去大学报到。家里很快买了一辆两厢小汽车。当时开车到省城,需要三个多小时,现在通了高速公路,只用一个多小时了。路越来越好走,车也越来越好开,当我拿到驾照坐到驾驶室,无数与爸爸有关的记忆涌上心头,我要接过爸爸手中的“方向盘”,用自己的双手带爸妈驶向幸福的明天。

车对我们一家人而言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承载着我们奔向幸福的希望,家人努力把日子过好的劲头就如同向前奔走的车轮那样,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6

河套村落不再与世隔绝


杨忠华

老家在山东德州的黄河边上,三面环堤、一面临水,是个典型的河套村落,一度闭塞,与世隔绝。据说抗战时期日本人都没进来过,以至于成了八路军伤员的疗养地。

过去,村子内外都是土路,窄且多弯,乡亲们大都是用独轮车和地排车运送东西。儿时的我很喜欢坐牛车,一晃一晃的,用柳条甩着牛屁股,感觉好自在。那时的村里少有人见过汽车,我也只有那么一两次开了眼界。一次,不知是乡干部还是县干部坐黄色的吉普车进了村,村里人好奇呀,围着看个没完,车要走了,一群小孩儿还跟着撵,也不在乎车后扬起的尘土。还有一次是在省城工作的大伯回村省亲。他是坐着一辆灰色小轿车进村的。听说大伯是个不小的干部,村里人羡慕得不得了,尤其是那些老人,都说能坐小汽车回家,一定在外面混得好。记得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小华呀,你要好好上学,考个秀才,将来当个一官半职,也坐小汽车回来让我瞧瞧。”

不知是奶奶的话在激励,还是那小汽车吸引着我,我一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县一中,之后又上了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尽管没当官,但喜欢的职业和不断出成绩的岗位让我尝到了奋斗的硕果。

这些年来,我没忘记黄河岸边的家乡,每逢节假日或休假就回去。10年前,我先是坐长途汽车到县城,再从县城借一辆自行车骑回家;后来从县城到镇上有了公共汽车,我就坐到镇上,再骑自行车回家。再后来,从省城到县城有了高速公路,省城汽车站有了通往县里的城际快线,是高档客车,服务好,价格又便宜。家乡也有了沥青公路,公共汽车直接开到了村口,十分便捷。

每次回老家,奶奶都高兴得合不拢嘴。回城时,她都要一直送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当然也会提到小汽车的事。为了满足奶奶的愿望,2013年,我特意从网上约了一辆不错的“专车”。“专车”到家后,奶奶自然很开心,逢人就说:“我孙子不赖吧,都混上专车啦。”

去年,我拿到了驾照,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专车,今年端午放假,我拉着媳妇和儿子又回到了老家,奶奶拄着拐杖围着汽车转圈,我急忙开门把奶奶扶进车里,开着车围着村子转了起来。



投票


大家都在看


@车主们,好消息!交通部出手整治“小病大修 过度维修”


港口行 | 国产冰箱竟靠它征服了这个欧洲国家!


一线 | 本报采访团探访陕西828公里沿黄路建设


热点 | “高铁二等座最高贵乘客”上头条后,他本人回应…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