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深机长告诉你,绑飞机的地锚为啥让人很受伤…

陈建国 中国交通报 2018-08-06


  近日,一名机务人员在海南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做飞机检修时被机场的一个“坑”绊倒摔伤。无独有偶,不少工作人员近期因停机坪上的“坑”受伤。而这些“坑”,则是机坪上用来绑飞机的地锚。


  地锚伤人事件发生后,美兰机场迅速进行了机坪危险标志喷涂。随后,中国民用航空局下发了《航空安全预警警示》,并提出安全建议,要求各地排查并消除隐患。一个小小的“坑”,关系着民航从业者甚至整个行业的安全,须将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落到实处,而由此引发的飞行作业区安全法规的制定也亟待提上日程,以期真正为航空安全保驾护航。



美兰机场排查整改地锚。



部分地锚伤人伤机


  根据《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规定,机场应根据机型及气候条件,必要时在机坪上设置地锚。“地锚属于栓井的一种。”某航空公司机长孟斌介绍,按照《民用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要求,机坪上的各类栓井应予以标示,如消防栓井标志为正方形,边长为消防栓井直径加0.4米,正方形内除井盖外均涂成红色,栓井标志外0.2米的范围内应涂设栓井编号,编号可视情况自行确定。其他栓井标志采用红色圆圈标示,圆圈外径为栓井直径加0.4米,圆圈宽应为0.2米,栓井标志外0.2米的范围内应涂设栓井编号,编号可视情况自行确定。


  由此可以看出,飞行区关于地锚的设计是有章可循的。但是具体操作中,机务人员却常被地锚绊倒受伤。“经常被绊倒,有时候踩一鞋水。”“做机外检查时,特别是夜间,常常看不到地上。”笔者了解到,目前在各地的机场作业区,未进行任何防护的地锚仍然存在,有些机场虽然做了必要防护,但存在设施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仍然存在伤人甚至“伤机”的危险。


  据了解,国内大部分机场的地锚设施设置为开放式,个别机场设有地锚防护盖,但由于地锚位置都在滑行线边上,防护盖不可避免被飞机鼻轮碾压,容易造成机场区域金属材质损伤航空器的情况。极端情况下防护盖被风吹起,或者被压坏后砸到飞机、人员和车辆等,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地锚防护不会发生次生隐患,还需要积极改进地锚防护设施的设计。



可借鉴国内外经验防治隐患


  地锚伤人事件发生后,各地机场迅速整改排查隐患。


  美兰机场地处台风高发地区,前期进行规划设计时,在机位相应区域根据机型不同,设有6个至16个不等数量的地锚,用于特殊天气时系留航空器以确保不受损伤。机务人员因地锚受伤,美兰机场迅速组织人员对现有地锚进行全面排查,对本场运行的各航空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及驻场单位发布安全提示,提醒机组及机坪工作人员注意观察地面地锚设置区域。同时,在地锚位置喷涂醒目红色标志进行警示。很多机场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如用东西堵上地锚,在地锚附近摆放三角锥,或者用夜光漆做好警示,确保夜间工作人员能看清地锚和前轮停机标志。


  “其实在机场建设之初就应该综合考虑,尽量设计成完整的平面。一些机场的设计经验值得借鉴,如鄂尔多斯机场将系绳部分隐藏,日本东京机场除了在地锚附近涂上鲜明的标志外,其设计的大小上横竖都比脚掌小,让检查人员很难踩进去。还有一些机场在‘坑’中填充轻质泡沫材料,让坑更浅,台风来了再取出轻质材料,这些都可以借鉴。”孟斌说。


鄂尔多斯机场的地锚设计。


东京机场的地锚设计。



对工作人员的保护需要引起重视


  事发后,机场工作人员针对作业区隐患和解决办法展开了讨论。不少人认为,飞行区管理一直遵循航空器安全第一的惯性思维,对工作人员的保护需要引起重视。民航运行安全包含一系列软硬件要素,飞行区作业安全也是行业安全必不可少的一环,需要机务、航司、机场飞行区管理部门等共同努力。


  怎样推动各机场以及民航从业人员一同关注和排除隐患,解决同类问题?孟斌认为,飞行员及其他机场工作人员,应持续收集航空运行中出现的风险源,建立健全台账,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有操作性的整改建议,并通过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飞行技术分会正式向民航局、机场、飞机制造商等运行单位反馈,这样才能真正发现运行全流程中的危险源,减少风险,切实可行地消除民航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



推荐阅读


观点 | 针对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四点建议


交通报客户端改版上线啦!


治堵新招!重庆交通逐步实现三大转变


视频征集 | 5分钟了解交通运输行业40年变迁


盘点 | 2018上半年的城市交通发生啥变化?



责编/吴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