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了!5层楼高巨型盾构正在南京江底掘进


近日,由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隧道局)承建的长江上盾构施工难度最大的过江隧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简称和燕路项目)进入江中水下施工阶段。标志着该隧道已到达施工技术难题区,准备“开啃”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的“硬骨头”。


和燕路项目之所以面临诸多困难,是因为其特殊的地质构造与独特的地理条件。该项目还是全国首例超大直径盾构穿越断层、岩溶地层的过江隧道,其中由中交隧道局承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上的和燕路项目A3标段,为全线盾构隧道施工中难度最大的标段之一。该盾构段全长2976米,采用直径为15.03米的超大直径国产盾构机“振兴号”进行施工。





“滴水不漏”真功夫


 创新是项目攻坚克难的动力。为应对和燕路项目复杂且极具挑战的施工环境,项目部不吝投入,积极开展“四新技术”“五小发明”“专利申请”等创新应用,全面落实“以创新促效率,以发明促生产”的管理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和燕路项目始发工作井临近长江,地下水丰富。加之当地土体透水性较强,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发生渗水的可能性较大,施工风险高。 “为了应对渗水风险,我们采用了FGM渗漏水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对地下工程发生渗漏时水中微弱离子运动进行高灵敏度检测,判断整个地层电场的变化,从而检测复杂地下结构的渗漏情况。”中交隧道局和燕路项目总工程师赵小鹏介绍,该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工作井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为后续盾构始发创造有利条件。
图 | 管片无渗漏
四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和燕路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亮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断优化工艺、创新技术,引进新材料、新设备,以确保隧道现场施工质量安全。 项目部提出了“项目进步,技术先行”的理念,制定BIM技术应用实施方案。通过实施BIM技术及融合相关配套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GIS、三维激光扫描、二维码信息管理、VR模拟),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实现项目行为可视、可控、动态管理。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项目部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采用了如“振兴号”盾构机、液压式钢筋胎膜架、箱涵自动喷淋养护小车等一批先进的新型设备。这些新设备的应用,不仅适应了施工环境需要,还提升了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及效益,为项目快速推进注入了新活力。
图 | 盾构刀盘顺利下井
通过技术攻关,和燕路项目实现了在盾构始发建舱时的“无渗无漏”。这滴水不漏的功夫展现出的是项目在大盾构领域领先且雄厚的技术实力,为行业克服和解决此类难题积累了经验。 

够精细才能够安全


 盾构隧道因为施工环境复杂、工种危险系数高、工作人员人数多等问题,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要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有序推进,必须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举措守住安全“底线”。 为此,在安全管理上,和燕路项目以“平安工地”建设为依托,高定位、严要求,高标准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安全建设氛围。中交隧道局和燕路项目安全总监李颜东告诉记者:“只有铭记安全管理的全局规划、提前设计、统一部署的重要性,才能为项目本质安全保驾护航。”
图 | 管片无错台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对参建员工作了详细培训,并采取系列管理措施,一方面提高人员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提升其安全素质。同时,项目建立了产业工人培训基地,要求不论是项目管理人员还是班组工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方能上岗。“员工只有熟悉了解项目的概况、现场的安全风险点和各项安全措施后,才能更好、更安全地作业。”李颜东介绍。 记者了解到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长久性、发展性的特点,会随着工程建设安全要求的不断完善而发展,所有的培训内容都以时代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以实践为落实。 可靠的工程质量是安全最有力的保障,只有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的质量合格,才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和燕路项目高度重视质量问题,结合现场情况建立起质量“三检”制度、首件工程认可制度、原材料质量管理制度、质量培训制度、质量交底制度、质量例会制度、质量巡察及班组质量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同时,项目更是从源头把好质量关,进场前严格检测所有原材料,为项目创建品质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仅如此,和燕路项目在安全方面积极引入高科技。采用先进的无线定位技术,在全体人员的安全帽上安装高精度无线定位系统。一旦隧道发生突发情况,施工人员可通过智能安全帽上的SOS一键报警,班组长手机将即时收到求救短信,同时,指挥中心的动态系统界面会立即触发报警进行全体语音通告,并及时开展快速准确的救援。
图 | 管片放置区域
王义盛表示,项目部将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以严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并持续加大在技术管理、质量安全管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力度,保障现场施工各项指标可控,全力打造“平安工地”。 

环保无小事


 作为穿越长江的江底隧道,和燕路项目无论是在设计、施工还是在管控过程中都高度重视环保,处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环保无小事,项目从小着手、从细考虑。“比如,我们在工程材质的选择上,选用了一种既无毒环保,又可用于盾构施工的注浆材料。它主要充当隧道工程在管片外周的充填材料,由于本身凝固速度快、耐久性强,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安全建设,还十分环保。”王义盛介绍。
图 | 场区俯瞰
走进隧道,丝毫不觉得空气污浊,除了强劲的通风系统外,项目部在除尘治理上也下了大功夫。 据徐文礼介绍,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时监测施工场地设置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对施工场地扬尘以及噪音进行实时监测并上传至市监管平台,确保隧道干净整洁。 不仅如此,和燕路项目设置了自动洗车槽和车辆未冲洗抓拍系统,保证进出场车辆均有效清洗,避免带泥上路;安装了环保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砂石料仓设置喷淋系统洒水降尘;对绿化带进行及时养护,从而降尘除噪。 要想落实环保工作,还要确保正确的思想方向。项目部聘请环保专业讲师对施工人员作了“绿色环保,健康南京”主题教育培训,并针对性处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此外,和燕路项目采用三通打球式接管器,使用闭塞球密封泥浆管的方式,即使在接管时将送排泥管断开,泥水也不会溢出到隧道内。此举不仅改善了隧道的施工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绿色文明施工,还降低了清理隧道的成本。 金陵江底战蛟龙。自2017年年底和燕路项目开工以来,中交隧道局在江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体员工始终以安全为基础、以品质为目标,匠心“智造”品牌工程,用实际行动擦亮“中国隧道”这一金字招牌。

关键是“人”


    优质的工程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团队管理。和燕路项目部始终坚持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以人本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为目标,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努力打造系统化大盾构施工管理体系范本。
图 | 标准化施工
“我们以‘平安工地’、品质工程创建为抓手,以创建品牌工程为核心,以打造符合业主、公司的相关要求及可推广的施工现场为主导思想,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共同打造现场管理示范工程。”中交隧道局和燕路项目经理王义盛介绍。 现场管理的关键是“人”。项目部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强调“地质是基础,设备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的理念。通过开展“导师带徒”制度,建立“一徒多师”或“一师多徒”的新型师徒关系,将新员工尽快培养成独当一面的人才。 为规范新进场一线工人教育培训及定期工人技能培训工作,项目部建立产业化工人培训基地。据了解,该基地内部设置进场考核室、三级教育厅、安全体验馆、技能培训室等多个区域,不仅提高了培训工作效率,还提升了工人安全质量意识。
图 | 和燕路项目进口全景图 | 和燕路项目概念图
项目部党支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开展团建、集体观影、文体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宣贯活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不仅如此,项目部还利用“六步走”的班组化管理,实行班前提示、班前检查、班中巡查、班后小结、班后交接、班后清理。这一系列细致而又标准化的管理,全面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水平,为项目创建“平安工地”和品质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成后↘


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与浦仪公路相接,建成后与红山路快速路一起将南京“井”字型快速路的东线向北延伸到快速一环,对南京形成“快速一环+井字快速路”的快速路网布局意义重大。


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长江两岸区域联系、提升南京市交通路网区域枢纽功能,为策应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江北新区建设、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和南京都市圈建设,为落实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记者 董博今 通讯员 丁俊峰 宫贺




责编|李宁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交通新闻网,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HL9MPPK】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