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邮驿丨黑松驿的险要 诗中便可见一二
黑松驿的驿吏塑像。
黑松驿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祁连山北麓,距离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15公里。它南依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乌鞘岭,西北靠巍峨险峻的古龙山和铁柜山。在古龙山与铁柜山之间是一条长约9公里,最宽处约300米,最窄处仅100米的古浪峡,号称“金关银锁”“扼甘肃之咽喉,控五凉门户”,而黑松驿驿站和城堡正好位于古浪峡与乌鞘岭之间的中心点上。
漠漠浓烟罩万松
黑松驿所处的龙沟河谷一带,水草丰美、土壤肥沃,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附近生息繁衍。1954年,兰新铁路修建施工过程中,在这里发现了粗红陶片、彩陶片、残陶纺轮和石器,还发现了一处红胶泥灶台,存在有明显的烧火痕迹。
秦至西汉,黑松驿一带因战乱在游牧民族与中原间易手,奠定了这里文明的多元性。在黑松驿以东不到500米的地方,出土了许多砖瓦,瓦面多为绳纹、菱纹,还有一些铜矛头、箭头、弩机,以及货布、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古钱币。这对研究汉代农业生产生活等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唐以后,黑松驿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不仅要接待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驿吏,还负有为来往官员提供途中食宿和换马的职责。邮亭驿站为许多在此驻足的旅人提供了写作的摹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冬之际,经田梁丘引荐,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任掌书记之职,在途经黑松驿时写有一首《入昌松东界山行》:“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高适感怀道途崎岖坎坷,然锐意进取的壮志跃然纸上。明朝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吕大器,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任甘肃巡抚。吕大器当年曾率军路过黑松驿,写下了一首《黑松岭》诗:“漠漠浓烟罩万松,逶迤秋岭尽成龙。声寒铁骑千军肃,一线遥看古戍峰。”从诗中可以看到他统率的大军,军容整肃,怀着必胜的信念通过地势险要的黑松驿,从而一战成功,声震朝野。
林则徐被发配伊犁途中,路过黑松驿,遇见了古浪令陈雪炉。他在《壬寅日记》中写道:“又十五里黑松驿,古浪令陈雪炉(世熔,安徽怀宁人,丙子、乙未,工诗、古文)在此迎候,即与共饭。”陈雪炉时任古浪县知县,他兴修水利、贯通驿道、创立书院,一改古浪苍漠漫漫、人才寥寥的破败景象。陈雪炉闻知林则徐西谪伊犁,途经古浪后,早早来到黑松驿迎候。陈雪炉为林则徐题写了《题林少穆制军关陇访碑图》《题林少穆制军边城伴月图》两首诗。林、陈的此次交往,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文人相惜的佳话。
传奇古驿站
民国时期,黑松驿依然是西行的重要隘口。《申报》记者陈赓雅深入西北采访,后发表了30万字的纪实文章《西北视察记》,当时他路过黑松驿,曾记录道:“过黑松驿,古浪峡,均在两山中行,时有巨石当道,车行颇感困难。峡长凡四五十里,河水愈流愈大,势甚湍急,激石发声,震耳欲聋,峡尽豁然开朗,而古浪县城即在眼前。”陈赓雅的文章将黑松驿险要的地形描述了出来,仿佛有令人身临其境的惊悚感。
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曾触及到黑松驿,在他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第五回“乌鞘岭口拚鬼侠,赤套渡头扼官军”中有这样一段:“这晚住在黑松堡,曹能命兵丁在镇外四周放哨,严密守望。次日清晨放哨的士兵一个都不见回报,派人一查,所有哨兵都死在当地,颈上都挂了一串纸钱……”文中乌鞘岭下的“黑松堡”即指今天的黑松驿镇。金庸先生使这部小说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结合,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又为黑松驿增添了一些令人生畏的神秘色彩。
抗战期间,老舍和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后途经黑松驿。这时的黑松驿,西北河山的壮美也难掩国破家亡的凄苦。俱往矣!80多年后,这里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黑松驿如今已没有了“驿”的功能,但是古浪县黑松驿镇以“驿”做起了文章,立足特有的驿站资源,以驿站文化为底蕴,就地取材,以古驿站、古牌匾、森林、田野资源,嵌入硬件文化元素,建成仿古驿站、苍松古城、城楼角楼、民俗文化展厅、历史文化展厅,打造集生态宜居、人文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乡镇。又因黑松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如今的黑松驿打造了以马鞭草、油菜花为主的精品观光花海500亩,在花海四周遍布房车露营地,古老的驿站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者丨马智勇
编辑丨陈雪飞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