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特辑(一)| 归墟与维度: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湖北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 2023-12-20


展览主办: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24日 - 2024年3月10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1、2楼展厅、特展厅)、美术文献艺术中心(2、3楼展厅)


策展人:刘旭光

艺术总监:冀少峰、刘明

展览总监:傅中望

展览统筹:刘力英、吴垠、胡莺


策展小组:夏梓、吴垠、李新铎、符坚、刘鸿萧

学术委员会

主任:冀少峰

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崔灿灿、高名潞、李章旭(韩)、钱志坚(美)、千叶成夫(日)、清水敏男(日)、王鸿海、乌苏拉·潘汉斯·布勒(德)


展览陈列:何淑君、张骞、简杰

展览设计:乔杰、汪鋆、田野

展览执行:程然、周慧怡、李玉娟、张茜

展览宣传:夏梓、符坚、车逸豪、曾静、易雨潇

公共教育:雷雅婷、宋灿

展览收藏:马文婷、张丽

展览会务黄利、李煜婷、王佳雯


技术支持:北京电影学院、青岛电影学院

设备支持:合肥澄观科技有限公司、VIVITEK




“归墟”一词来自《山海经》,是指东海的水不断的被“归墟”这个地方所吸吮进去,但水的行止并不清晰,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即走进虚无。今天在对宇宙探索中,“归墟”的概念也在表示宇宙黑洞吞噬着星系,也是在无穷无尽的变化中产生新的物质,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在整个宇宙大的循环里,人类生存在三维空间之中,但我们的精神追求方向却是超越我们生存空间的,并在多维度的空间中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的艺术创作的世界。今天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对艺术探索和思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次展览我们定位在新媒体艺术,是因为新媒体艺术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非常深入的发展,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另外,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主要在东方的大背景之中,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选择看世界的方式。


策展人:刘旭光





归墟与维度:

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2023/11/24至2023/03/10


由湖北美术馆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

“归墟与维度: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已于2023年11月24日开展






归墟与维度:

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展览共邀请参展艺术家103人(组),设“空间/场域”“光影/媒介”“形式/跨界”“语言/对话”四个单元,分别在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展出,涉及电影和影像艺术作品、数字沉浸式和交互艺术、跨媒介和空间艺术以及多种材质的艺术实践作品。


展览期间,我们将推出四期“展览特辑”,分别以四个单元为阅读视角,让我们跟随策展人刘旭光的讲述,进入“归墟与维度:第六届美术文献展”。





第一单元

UNIT 1





参展艺术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千崎千恵夫 (日)、牛大悟(日)、邓尚、高世强、贾羽明、管怀宾、何云昌、坂口宽敏(日)、姜玥皜 、崔凯敏、中村一美(日)、金亨基(韩)、榎倉康二(日)、李禹焕+王舒野 、李洪波 、李天元、梁好 、刘恪 、刘商英、梅法钗、孟祥龙 、牛元康、裴丽、戚依然、石煜 、宋戈文 、托马斯·罗斯(美)、田召亭、保科丰已(日)、王庆松 、王天然 、王尤 、王跖+周戭 、谢天、辛鑫、徐晓蓉 、鄢来超、叶鸿平、后冈喜信(日)、张乐 、郑达、宗宁



我们今天面临由科技带来的世界变化,艺术与科学的范畴以多元的方式全面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包容迎接着各种挑战。它不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也不是现实的再现,更不是仅仅追求叙事以及寓意阐释。今天的艺术与科学更多的是探讨艺术的观念问题,探讨与时代共生存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审美方式。我们把艺术的宇宙精神和艺术内在的结构关系,以及自律性对自我世界的探究,成为我们向新媒体艺术努力的方向。




艺术的空间概念涉及作品的物质性和内部维度,差异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充分扩展了我们艺术作品的认知空间。场域的概念主要指作品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空间中,行为规范相互限制,作品场所的空间以及创造者和观者之间的关系共同创造了这个场域。




当代艺术的语境来自哲学的概念和科学理性的认知。在空间的认识中,不能排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作用,可以说是从线形到体积的相互关系。从中扩大视觉领域而建构语言,也就是对自己艺术语言的追求。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明确了艺术场域的所在,当观众进入到艺术的场域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感受,对自我的判断加深,此时艺术空间和观众进入到艺术的“场域”空间中。并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连接在一起,艺术的空间在这里生成。此时,由于我们有不同的境遇,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经历,在视觉的场域之中相互的碰撞产生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意识的过程中形成了观念,这个观念也成为解读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来自对观念的诠释。



何云昌的行为艺术《石头英国漫游记》中,在英国某处他选择了一块石头之后,拿着它围绕着大布列颠岛行走了3000多公里,再将这块石头放回原地。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次行动,但是从中感受到何云昌的意志力和他的精神力量。



何云昌 《石头英国漫游记》 

数字摄影照片 

2006-2007年


李禹焕 王舒野 《对话》

影像 李治锦 阮大野 梅雨露 刘茜懿 

制作时长 41′35″

2023年



李禹焕王舒野的《对话》中,李禹焕讲到他的余白概念,用了松尾巴焦的诗:“古池や蛙を飛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一蛙跳入水中水的声音),他认为青蛙入水的“扑通”的声音和扩散的水纹是接近他的余白概念的,其中带有哲学和禅意的思想。这种意境常在李禹焕的作品中可见,他的绘画大面积的空白中,有声音的概念就产生了空间和场域的关系,把我们带到他的余白的世界。王舒野的“朦胧”概念与存在主义的艺术观,两者产生了深入的王舒野的艺术方式,为此他一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在跨越哲学与美学之间思考艺术问题,最终进入到独立的创作世界。


榎倉康二先生在1971年参加法国青年双年展获奖作品《墙》。榎倉康二在两棵树之间搭建一堵“墙”,在思维中构建出他的艺术空间关系。我们可以想象“清风和阳光”抚摸着它的墙壁而过,带给我们的一种叙事悠长的诗意关系。此作品复合性的语言和它的单纯的语言概念,奠定了他在物派中的位置。事物与物质、自然与精神在此得到统一。



榎倉康二(日)《墙》 

混凝土块 灰泥 

300cm×500cm 

1971年


湖北美术馆展区现场


管怀宾 《日蚀风景-塔》

木材 钢板 钢管 灯等 

2009-2013年



管怀宾是装置艺术家。它的语境来自中国的园林美学,更为准确地说他是以当代艺术观念与传统碰撞,从中获得管氏语境的表现。他在复杂的材质之间构造精神的园林语言,与当下连接在一起,从中感受到时代的节奏。把不同的物质材料、金属、怪石、光以及自然的树木等组合在一起,在现实与精神空间中寻找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



中村一美(日)《北奥千丈岳V》 

布面丙烯 

300cm×138.8cm

2015-2018年


刘商英 《沙子泉6号》

布面油画 沙土 

240cm×320cm 

2021年


高世强 《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 

影像 

时长 59′

2022年



中村一美的绘画是他早期延续“Y”的系列作品,在“Y”字符号和自然的语言中获取能量,转换成为他绘画的形态特征。


刘商英是以绘画行为将自然空间作为他创作的材料,刘商英的绘画成为具有“在地性”的艺术事件。时间与空间、体验与实践、意识与行动都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质料并形成了他的独特艺术形式。


高世强一直探索山水影像语言的表达。从中在诗意或者是碎片式的叙事语境中,将自然中的山水在朦胧的图像里转换为他的语言。赋予一种当代的视觉方式并以单屏、多屏和异形多屏进行展示,我们感受到的是有社会性的、心理学的、现实性的、抽象性的和精神性的影像山水。


保科丰巳的本次参展作品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雪域黄昏》(1980)。在不安的情绪之中,环境危险,人在湖的冰面上随时有破裂塌陷的可能。返回陆地又不死心,那么他沿着湖边的冰上走了一个弧线,他抱着在这里随时会发生点什么的心理准备,寻找一种“平衡”的人生体验。这次行为的足迹被记录了下来,成为保科丰巳的艺术被传播。



保科丰(日)《雪域黄昏》

数码复刻 

404cm×273cm 

1980年


托马斯·罗斯(美)《致阿瑟》 

数字影像 

时长 7′18” 

2013年



托马斯·罗斯在2015年为纪念丹托创作的影像作品《致阿瑟》。丹托的理论在跨世纪初,对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艺术终结论”的提出引发了轩然大波和热烈的讨论。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在瓦萨里以来的艺术史脉络中提出问题,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警示。由于托马斯·罗斯教授和丹托有密切往来,也就是这样的私人关系的原因,托马斯·罗斯熟悉丹托的工作和他的艺术观点,他拍摄的影片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记录丹托的生活日常。



梅法钗 《远方的远方》 

综合材料 

200cm×300cm×4cm

2022年



梅法钗近些年来利用他老家城隍庙失火后留下的大量木炭,引发了他浩瀚的艺术工程:“装置、绘画、影像”作品的制作。他对材质有特殊的敏感,其中有历史的、文化的和对艺术的积累,这些材料很快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在他的哲学理念支撑下完成了他的系列作品《彼岸》。对质感背后的历史以及禅意和当代艺术的思考,这个时期的作品成为他的独特艺术语言。



千崎千恵夫(日)《无题》

树枝和铲车 

水户当代美术馆 1990年


湖北美术馆展区现场



千崎千恵夫的作品是他1990年创作的《无题》(日本水户当代美术馆)。在两台相对的大型挖掘机,它们之间用树枝构造了带有磁性感觉的形态。将金属的机械和即将消失了生命的“树枝”组合在一起,再度唤起一种精神的力量,艺术家赋予它视觉力量,从物质间的碰撞提出对当代艺术的追问,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体量感使我们对材质的质性产生认知。


孟祥龙 《完美电影》 

影像 彩⾊ 有声 

时长 21′59” 

2015年


梁好 《维度的结构》 

木 

尺寸可变 

2019年


王庆松 《问它》 

280cm×180cm 

2020年


李天元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

彩色照片 

2015年



孟祥龙的作品多以电影,影像,摄影等媒介手段,作为主要的表达形式。他把影像看作为一种“证据”性的存在,而这种证据形态,在他那里往往是通过一种“魔幻现实”的手法来进行表达,抵抗,反驳以及正名,并试图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理性与感性之间模糊地带的审美逻辑,进而触发带有“温度”的形象。


梁好的作品,用少许的雕塑手段,基本以木头的原形态和极简方式构造出一组一组的装置。其中,简约物体与物体间的关系,组织了她的单纯的艺术语言,并提供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场域。


王庆松是我们熟悉的摄影艺术家,他的作品从体量、结构、叙事方式都带有时代的语境。我们从中能感受到我们所在的时代进程和发展的步伐,也同时能感受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梦想和从中获得的机遇。是建立在文化上的,还是思想上的或者是社会责任之上的,总之是来自一种希望;向往高物质化的现实生活的希望。《问它》这种视觉力量唤起我们各种感知的能量,通过图片手段王庆松持续进行他的艺术实践。


李天元是一位在绘画和图片等领域创造观念的艺术家。在他的创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科学带给我们的思考,同时在他的绘画图像中也会获得这种感受。



裴丽 《更多的锂》

声音装置 

尺寸可变 

2023年


王尤 《梦・碑・紀》

纪录式电影创作 三屏同步播放 

2023


金亨基(韩)《雾》 

单通道视频 

时长 4′13” 

2023年



裴丽的艺术与她的经历决定了艺术家创作的视野。绘画、装置、影像等艺术的边界,虽然不同寻常但在她这里淡化了。


王尤在影像艺术以及电影领域都有研究,近些年来她对太空艺术进行探索,也是这个领域的美学问题最早的关注者,即在未知的太空和视觉美学范畴中产生思辨。


金亨基是韩国中央大学的教授,他是在交互以及3D影像领域进行研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在科技手段支撑下的视觉探索,他的作品直接以人物作为主体表现对象,他追求影像的内在精神并揭示艺术问题,艺术家本人和他的作品的相互关系是对时代的诠释。



贾羽明 《gnimuylnSpace》 

数字影像 

时长 30” 

2022年



郑达 《感知游戏》

数据互动装置  

2023年



贾羽明的作品是数字图像和声音交互结合,他一直在这个领域进行创作实践,把即兴创作延展到社会空间之中。他走过的街道、公园、工地、列车车厢里等等,生活的空间和他走过的地方,都成为他的“一个人的美术馆”和独创的艺术空间。


郑达是新媒体艺术家,作品总是在声光电以及运动感中,当代艺术的理念的表达成为他的艺术特征。



坂口宽敏 (日)《帕斯卡的海》 

数字影像 

时长 11′5”

2017年


牛大悟(日)《D#27》 

视频

时长 6'27'' 



姜玥皜 《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数字视频 

尺寸可变

2022年



刘恪 《夜巡》 

三屏HD影像装置 仙人掌 相框 潜水员头盔 

400cm×800cm×1000cm 

2022年



辛鑫 《命运图》 

视频 

2019年


谢天 《彼时彼刻》

动态影像

2023年


戚依然 《耳石症》

行为影像 

时长 1′31'' 

2022年



崔凯敏 《海市蜃楼》

影像 

时长 11′

2018年



坂口宽敏的影像,是以大海为背景,以行为过程的运动轨迹,展示出天地之间的连接与构造,行动中赋予了一种视觉的力量。


牛大悟一直在交互领域中进行探索,他早年是以交互声音以及图像互动为依据,发展到以数字图像为核心,在视频的多维空间中展现出它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他早年跨越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今天他的作品内在气场和膨胀能量充实着艺术语境的表现。


姜玥皜的三屏影像是在美国学习时创作的,由于距离带来了对自己家乡的山水风景的表现的欲望,同时利用前沿的影像艺术手段进行表现,它的空间中我们能感受到东西文明的碰撞和力量。


刘恪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本次展出的影像作品是他在近些年来的探索中获得。他对理论以及创作都有深入的研究。


辛鑫的作品是以实验电影的语言表达,在叙事与非叙事之间,创作了一个带有感染力的情节,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境遇之中。


谢天,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性,在黑白的关系中赋予戏剧舞台空间概念,利用他家乡的民间舞狮的场面穿插到他的影像中,在实践和体验过程中,创造出传统和当代的对话。


戚依然,她主攻实验影像。她的艺术风格是在多种形式的画面中,感悟其语言的细腻并与她影像表达的情感碰撞。影像作品闪烁着她的心灵感应,构建了叙事交错式的图像。


崔凯敏的作品分为几种形式,其中在社会实践中构建自己的创作空间,观众的参与性渗入到他的作品中。同时他也有一部分作品是沉浸式的,带有数字技术领域特质的作品。



邓尚 《柏拉图》 

影像

2008年


牛元康 《生》

行为影像 X线断层摄影机 

时长 3′26'' 

2023年


石煜 《喧嚣》

布面油画

250cm×200cm 

2021年



邓尚早年在实验影像领域进行探索,近些年他将影像概念扩大化,把行为或者说社会调查以及社会体验加入,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现场感。这种兴趣广泛的作品与地域地貌结合并亲历现场。这种艺术的方式展现出艺术家的胸怀。


牛元康的影像表达方式,看似是抽象的,是那种视觉图像的表达方式。但是他在电影的叙事当中,在蒙太奇的语言当中去探索一种个人的视觉空间。它是有制作性的,如装置或者用电影美术构造空间的语言,去建构视觉的空间,将这些移植到他的影像当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发现新的可能性。


石煜的作品总是在诗一般的语境和色彩之间寻找对话的关系。图像之中自由奔放的笔触下,看到了他精神中的光与色。



张乐 《城市密码》

综合材料

180cm×190cm×2cm 

2023 年


王天然 《视角No.9》 

云肌麻纸 矿物色 

60cm×89cm  

2019年


叶鸿平 《粉色记忆》

绢本彩墨

375cm×143cm 

2023年


田召亭 《罗马2》

丙烯 纱布 麻布 

200cm×150cm 

2023年


后冈喜信(日)《MITATE》

数码照片 

120×80cm 

2022年



张乐在跨媒介领域有深入的探索,尤其在物质材料中质性的相互关系的表达为特长,做出了很多探索性的实践,他的作品多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在图像、图形、色彩以及材质之间提供碰撞契机。


王天然的作品形式广泛,在装置以及绘画中都有实践体验。在线和面之间的色彩的融入,表现出对超越现实维度的空间探索。


叶鸿平的表现形式是在中国绘画、戏剧空间领域的实践,但是在材料上能感觉到区别于一般的传统绘画,其中的材料感隐藏在他的绘画中,比如说:他用绢本的材料以及色彩材料的综合性突出,感受到他在文学和戏剧叙事中对色彩的追求,他在数十年的绘画经历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运用到他的艺术创作当中。


田召亭是一位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色彩明快,直线和曲线组织的形式感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极简的语言方式构造各种形态,搭建起图像环境和建筑物的形状,这种视觉符号构建了当下绘画的审美样式。


后冈喜信的图片表现出京都园林的诧寂的语言,单纯而又宁静,有禅意独特的思考和视野。



王跖+周戭 《我将成为你的镜子》

装置 

尺寸可变

2023年


宗宁 仿《破奇术赖光袴垂为搦》

哈内姆勒纯棉硫化钡打印 

230cm×570cm 

2021年


宋戈文 《残酷的季节之二》 

金属 人造石 丁烷 

尺寸可变 

2023年


鄢来超 《意识流》

综合材料 

200cm×250cm×50cm 

2015年


徐晓蓉 《折断的树》

铜版 

140cm×100cm 

2017年



王跖周戭的交互影像作品是具有电影情怀的,影像装置在一个封闭的黑色的空间之中无疑让我们联想到电影院。当我们站到他们的作品面前,突然发现在他设定的电影中,出现了“我”自己的身影。无形中参与到电影的世界之中,既神秘又带有忧患的空想。


宗宁的摄影图像结构中,他的图片赋予一种寓意。这种叙事性来自古典的绘画或是古老的传说,或者是诗意叙事的情节。宗宁拍摄前的图像构造、戏剧性演出加以行为、大型的绘画等,其氛围构造成一种特殊的语境进行拍摄。他的作品十分具有感染力,并将我们带到一种精神的叙事空间之中。


宋戈文的装置中不经意间反映出他的创作潜能以及他对这种物理性空间语言的把握,造型和场域的控制、动与静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装置有吊挂、造物、摆放组合,材料上涉及比较广泛,在这一领域凸显出他的创造力和他的表现力。


鄢来超的作品,是对意识的追问,蓝色包裹了作品的体量和厚度,在巨型的中心圆之间的沉稳搭配形成了思辨的场,这也是语言媒介,这里建构了观者和艺术家意识和思维的交互通道。


徐晓蓉的作品利用版画技术强调黑白块面,也突显了作者的自由心境。印痕的线条,游历在她的图像王国,黑白体量感的构成的画面,模拟暴发后的重力场,唤醒了自我,天使在自下而上的期盼中寻求“心灵”的记忆。


李洪波,以“纸”为创作要素,他把握纸性特质成为他的材料,以“纸”为语言媒介展开他对造型的置换,将“一张纸”的概念展开,阐释古希腊雕塑在拉拽后变形,扩大了的空间概念。本次展出的《花海》,是艺术家对生命的思考,以“美”的善之能量坚守人性的光辉。



李洪波 《花海》 

纸 胶 

尺寸可变

2010-2023年






今天艺术为视觉带来了奇迹,而且是带有挑战性的,迎接数字时代美学观念与面对数字技术建构的新图像。这些图像通过视觉碰撞人类的精神内核,再度唤起我们对美的认识,成为我们在数字时代的经验传递给后人。今天有机会共同探讨艺术与科学的话题,也是时代赋予当下的一种责任。




 展览特辑下期预告: 


第二单元 :

UNIT 2

SHADOW

光影/媒介

MEDIUM



参展艺术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杨毅恒(马)、费俊、安藤紘平(日)、新媒体未来艺术小组(陈艺轩、金典、朱姝、闫石含玉、高洁、田宇)、牛小雨、沈朝方、宫岛达男(日)、田晓磊、王婷婷、徐冰、张次禹



相关推荐

○ 即将开展|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

● 策展理念丨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

○ 艺术家名单 | 第六届美术文献展:归墟与维度


编辑 / 策划部审核 / 胡   莺



展览 | 收藏 | 研究 | 教育 | 交流 | 服务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观众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渠道

“湖北美术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游湖北小程序、武汉文旅码小程序、美团APP获取二维码

凭线上预约二维码核销入馆



/交通信息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路三官殿1号


公交:乘坐709路、402路、411路、

578路、810路、701路、552路、

14路至东湖路省博物馆站下


地铁:乘8号线至省博湖北日报站(A出口)



// 官方网站 


Http://www.hbmoa.com


// 咨询电话


027-86796062/027-8679606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