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报道把残疾生谭里和送进大学:毕业后他也成了记者

2017-06-10 十年砍柴 财经

农家子弟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并不容易,而一个乡村的残疾生则更为艰难。但不管怎样,恢复高考四十年来,高考仍然是寒门子弟告别贫穷、改变命运一条较为公平的通道。残疾生谭里和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财经》新媒体 十年砍柴/文


2014年12月,新华网刊登了一篇报道《湖南今日女报社首席记者谭里和:用拐杖撑起的新闻理想》,故事的主人公谭里和是一位残疾人。他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讲述自己的故事:


就在几天前,我离开湖南的时候,仔细数了一下家里阳台上的那一排拐杖,一共29根。这29根拐杖,都是我在基层采访途中撑坏的。这一根根被撑坏的拐杖,伴随我走遍了三湘四水,也撑起了我的新闻理想。或许大家有些疑惑,像我这样一个身体高度残疾的青年,是如何成为一名记者的?

 

15年前,我是一个求助者。那一年,因为身体残疾,我第三次考上大学,也第三次被拒绝录取。在我人生最灰暗的时候,是一群铁肩担道义的记者四处帮我呼吁,我才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的时候,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记者,我决定弃医从文。

 

10年前,我通过努力,也成了一名记者。

 

我上班的报社在湖南省委大门口旁边,有时候打的士去上班,经常有司机问我:“去省委,你是不是去上访啊?”

 

由此可见,我这个外形跟记者的形象相差实在有些远。作为一名记者,最开始我有些自卑。但有一次采访改变了我。

 

2007年10月,我去湖南衡阳市的一所监狱采访问题青少年。采访完,监狱政委对我说,“站在这些孩子面前,你就是一个榜样。”他邀请我,给这些孩子讲一讲自己的故事。我讲完后,政委又语重心长地对这些孩子说:“哥哥身体残疾,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记者,你们从这里走出去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看到这些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我的新闻理念就是扎根基层。


在洞庭湖区采访的谭里和


在一次讲演中,谭里和讲到了他的爱情故事。但他第一次拄着拐杖,去拜访未来的岳母时,被当成骗子赶出了家门。


过生日的前一天,我来到她家乡的小镇上,可紧张的气氛呀,从我踏入她家门时,就开始笼罩我,她的母亲在听说我是记者后,围着我这样子转了两圈说,我真的看他不像个记者,像个骗子。

 

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大年初二,我决定回长沙。在火车站的时候,她拉着我的手说,如果在元宵节那天她不能来长沙,我就不要再等她了。

 

这或许在我一生中最难熬的春节。那一年,王菲演唱的《传奇》传遍大街小巷,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旋律,我都会莫名地潸然泪下,原本喜庆热闹的元宵节,居然成了我爱情生死宣判的日期。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算冒着和亲情决裂的风险,这个刚满二十四岁的女孩,从家里偷出身份证和户口本,为了爱情,来到了长沙,我们在火车站拥抱的刹那,长沙上空漫天的烟花,绚丽绽放,好漂亮,好漂亮,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


在高考制度恢复40年之际,谭里和接受了媒体采访时,谈到了他当年的高考是何等的不易,因为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变形,村里木匠师傅给做的一条松木拐杖就替代了右腿的使命。

 

作为残疾人的谭里和,从小就知道自己未来的路比其他人更艰难,只有刻苦学习才可能改变命运。他一直很发奋,人也很聪明,初中毕业时考上了重点中学茶陵一中。学校却没有给他发通知书,他跑去学校理论。校长对他说,即便考上大学了,他也收不到通知书,茶陵一中以前有过这样的先例,这样固执的读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家里拖穷、拖垮,把自己的人生拖到绝望。可谭里和想不出除了高考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一个残疾人走出乡村。

 

1999年,谭里和第一次参加高考,失败了。

 

2000年,谭里和再一次参加高考,考前几个月去体检的时候,体检医生告诉他,此前有比他残疾程度还要轻的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却没有被录取。这一年他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可等他第一次坐火车去学校报到时,校方对他说,负责招生工作的工作人员没有看清他的档案,不知道他身体残疾。他在学校里耗了两个月,没有丝毫进展。起初,还会有老师好心劝他,后来见着他便关起门,学校里宿舍也不再给他床位。

 

2001年,谭里和以社会青年的身份第三次参加高考。分数超过了录取线,然后结果和前一年一样,因为残疾,被高校拒之门外,他跑到长沙,找填报的大学讲理,被告知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了。而找了几家媒体,也没人愿意报道他的遭遇。绝望的他在一个晚上走到湘江桥底下,看见繁华的省城,他扔掉拐杖,双手撑着栏杆,准备跳江自杀。他被周围的人抓住了,在好心的人劝说下,他决定再找媒体替他呼吁。

 

后来,有人将《中国青年报》驻湖南记者站站长吴湘韩的电话告诉了他,他的命运迎来了巨大的转机。“腾讯大湖网”的“长沙客”专栏讲述道:


那是谭里和第一次看见手机号,和村里的座机号不一样,139开头,11个数字,这139开头的11个数字成功的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自此后所有残疾考生的命运。

 

2001年8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头版头条文章“残疾考生为何难圆大学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即出差途中,当时的湖南代省长张云川做出批示:“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残疾考生,全部入学。我们要热情关心、维护残疾人这个社会特殊群体的各项社会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受教育权和劳动权利”。

 

他被录取了。

 

而且从他之后,湖南再没有出现过残疾考生上大学被拒绝现象。

 

17年过去,谭里和还保存着2001年的那份中国青年报,纸身已经褶皱、褪色、泛黄,那上面有当年张云川省长给他写的字,他拿着这份报纸,终于上了大学。

 

2017年,时间过去了17年,因为这张褶皱、褪色、泛黄的报纸,谭里和成为了一名记者。这17年间,他被评为“湖南省十佳记者”,上了央视感动中国人物,成了当地一张报纸的首席记者。


他现在依然感激高考,“因为高考我才能改变命运,成为记者。如果问我,一生哪些经历最难忘?那么高考这个词,一定是我的回答。”


这篇报道的采写人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吴湘韩,通讯员叶铁桥、刘二江。吴湘韩后来回到了中青报北京总部,这位纯朴执着的新闻老兵,依然在采编的第一线,现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社编委、全媒体协调中心主任,2016年11月获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叶铁桥当时是湖南大学新闻系学生,正在中青报湖南站实习,后来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特别报道部”的记者,而当时“特别报道部”的主任正是吴湘韩。2016年底叶铁桥从中青报辞职,创办了自媒体“刺猬公社”。


在中青报“特别报道部”时的吴湘韩(左五)、叶铁桥(左四)

 

从一所医科大学毕业的谭里和谈及他为什么要做一名记者:

 

因为这个改变我命运的记者,吴湘韩老师,他的报道让我觉得做一个记者能够帮助弱势群体,他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也从他身上学到做一个好记者需要具备的自身条件。他作为一个记者报道我,也让我认识了记者。

 

监制  |  李勇    责编  | 贾苗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