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财经》赠书 | 人工智能作曲超越巴赫: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已失守?

2017-06-18 财经




放眼未来几十年,有朝一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外在系统,不但能够收集和分析源源不断的生物特征数据,而且在了解我的身体动态和大脑动态方面,能够达到连我自己都无法企及的水平。由于这样一种系统可以使政府和企业拥有对人类欲望进行预见和操纵的能力,因此将导致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

 

那么它对艺术领域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在人类对战日益兴起并且无所不知的电脑算法的过程中,艺术会不会是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呢?

 

艺术的意义是将人类的情感相互连接

 

在现代社会,艺术总是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我们往往认为艺术家能够开启内在的心灵力量,认为艺术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将我们与我们的情感相互连接,或是将我们内心某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激发出来。正因如此,当我们对艺术价值进行评估的时候,往往会依据它对情感的影响来得出评价结果,并且往往相信这是各花入各眼的事儿。

 


人类的这种艺术价值观成形于20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确切地说,是成熟于一个世纪以前,也就是1917年,当时马塞尔·杜尚买下了一个平凡无奇的量产小便器,然后宣称那是一件艺术品,并给它命名喷泉,签上自己的大名,还把它送去参加一个艺术展。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有不计其数的教室里都上演过这样一幕,当给一年级的艺术系学生展示杜尚喷泉的图像后,随着老师的一个示意,整个教室就如同炸开了锅。那是艺术!不,不是!是,就是!绝对不是!

 

在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老师就会抛出一个问题,让所有的争论聚焦一点之上,“艺术究竟是什么?我们判定一件东西是不是艺术品的方法又是什么?”再经过几分钟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之后,老师就会言归正传:“艺术凭人断,各花入各眼。”意思就是说,如果人们认为一个小便器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它就是艺术品。难道还有更高级的权威主体能断定人们错了吗?

 

而如果人们愿意为这样一件艺术品豪掷几百万美元——那么它就值几百万美元。归根结底,客户永远都是对的。

 

1952年,作曲家约翰·凯奇做了一件比杜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他居然创作了所谓的四分三十三秒(4’33)。这部作品本来是为钢琴独奏而作,但现如今也会被整支的交响乐团演奏,它一共持续四分三十三秒,期间所有的乐器都一声不响。这部作品鼓励听众观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借此审视何为音乐,我们对音乐有何期望,以及音乐与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噪声有何区别。其要旨在于,定义音乐的是我们的期望和情感,让艺术不同于噪声的也是我们的期望和情感。

 

算法也将具备识别情感的能力

 

既然艺术经由人类情感定义,那么当外在的电脑算法比莎士比亚、毕加索或列侬更能了解和操纵人类情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毕竟情感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就是一个生化过程而已。这也就是说,只要生物特征数据足够充分,计算功能也足够强大,那么电脑算法就很可能具备玩转爱恨和喜忧的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机器学习算法,不但能够对你身上和体内的传感器所收集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你的人格类型和你的情感变化,并且还能够推测出某一首歌曲——甚至是某一个乐调——可能对你的情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最容易受到大数据分析影响的或许就是音乐,因为它的输入和输出都适用于数学描述。具体来说,音乐的输入是声波的数学模式,而音乐的输出是神经风暴的电化学模式。假如让一台学习机器浏览过数百种音乐体验,那么它将学会如何让特定的输入导致特定的输出。

 

假设你与男朋友刚刚大吵了一架。那么负责你声音系统的电脑算法就会立即识别出你内在的情感骚动,然后再基于它对你的个人了解和对人类的整体了解,开始播放为你量身定制的歌曲——既能与你的忧郁产生共鸣,也能让你的伤心不断回响。虽然这些特定的歌曲对其他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与你的人格类型却能完美契合。在帮助你触及内心深处的忧伤后,接下来电脑算法会播放一首全世界最可能让你振作起来的歌曲——或许你会在潜意识里将那首歌与某段欢乐的儿时记忆联系在一起,一段连你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记忆。这种人工智能的本领让所有人类DJ都望尘莫及。

 

你或许会反驳说,这样的人工智能无异于扼杀了所有奇遇或意外发现的可能性,它是在用我们过去的好恶编织一个空间狭小的音乐之茧,然后将我们束缚其中。假如让它探索新的音乐品味与风格,又会怎么样呢?毫无问题啊。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调整电脑算法,让百分之五的推荐曲目完全随机生成,比如出人意料地给你来一段印尼加麦兰合奏,或是一段罗西尼歌剧,又或是最新的墨西哥毒品民谣(narcocorrido)。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甚至能够通过监测你的反应来判断什么样的随机比率最为理想,也就是说让探索最大化,同时让不快趋于零,它可能会将奇遇发生的比例降低到百分之三,或是提升到百分之八。

 

你还可能反驳说,尚有一事不明,那就是电脑算法要如何确立该以什么样的情感为目标。假如你刚刚与男朋友吵过架,那么算法的目的是应该让你伤心呢,还是应该让你快乐呢?它会不会盲目遵循一种刻板僵化的“好”情感和“坏”情感的范畴划分呢?说不定在人生的某些时候,伤感是件好事呢?当然了,人类音乐家和DJ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然而对电脑算法来说,这个难题有不少有趣的解法。

 

其中一种选择就是干脆把它留给顾客去裁决。你可以全凭个人喜好来评估你自己的情感,而电脑算法只要听命就好。无论你是想自怜不已,还是想欢欣跳跃,电脑算法都会言听计从。事实上,电脑算法或许能学会识别出你的愿望,哪怕是在你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如果你对自己不够信任,那么可以指示电脑算法遵从你所信任的任何一位知名心理学家的意见。假如你的男朋友最终抛弃了你,那么电脑算法就有可能带你走过专家所说的悲伤的五个阶段,先是通过播放鲍比·麦克菲林的《别担心,快乐点》(Don’t Worry Be Happy)来帮助你否认所发生的事情,然后用阿兰妮斯·莫利塞特的《你该知道》(You Oughta Know)来激起你的愤怒,用雅克·布雷尔的《不要离开我》(Ne me quitte pas)和保罗·杨的《回来留下》(Come Back and Stay)来鼓励你讨价还价,用阿黛尔的《爱人如你》(Someone Like You)和《你好》(Hello)来将你丢入消沉的深渊,最后用葛洛莉雅·盖诺的《我要活下去》(I Will Survive)和鲍勃·马利的《一切都会好的》(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来帮助你接受现状。

 

电脑算法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开始鼓捣那些歌曲和旋律本身,对它们略作改动来迎合你的口味。举例来说,可能有某首歌曲除了一处败笔之外,堪称佳作。而电脑算法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每当听到那一处的时候,你的心脏都会漏跳一拍,同时你的催产素水平也会略有下降。电脑算法完全可以改写或者删除让你不快的那一部分。

 

计算机超越贝多芬只是时间问题

 

让电脑进行音乐创作不算什么新鲜事儿。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戴维·科普曾经开发出一套名为EMI(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实验)的电脑程序,专门模仿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风格。在俄勒冈大学举行的一次公开较量中,由大学生和教授组成的听众一共听了三部作品——其中有一部是真正的巴赫作品,另一部由EMI制作,而第三部则出自当地的一位音乐学教授史提夫·拉尔森之手。接下来,听众们要票选出哪部作品由谁创作。结果呢?听众们以为EMI制作出来的是真正的巴赫作品,巴赫的作品是出自拉尔森之手,而拉尔森的作品是由电脑制作。

 


因此长远来看,电脑算法很有可能学会如何创作整支曲子,并把人类情感当成钢琴键一样来演奏。电脑算法甚至能利用你个人的生物特征数据,制作出个性化的旋律,也就是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会欣赏的那种。

 

人们常说,人类之所以与艺术息息相关,是因为他们能在它们之中找到自己。这样一来,当Facebook之类的东西开始基于它所知道的有关你的一切创造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就有可能导致惊人并且有些惊悚的结果。假如你的男朋友抛弃了你,那么Facebook为你奉上的那首打动人心的歌曲的主角可能就是你再熟悉不过的那个混球,而不是让阿黛尔或阿兰妮斯·莫利塞特伤心的那个无名氏。艺术简直就是一场以个人为中心的狂欢。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电脑算法可以利用以数百万人为样本而积累起来的大量生物特征数据库,制作出一首可以打动所有世人的曲子,让每个人都像置身舞池一样疯狂摇摆。如果艺术的意义真的是激发(或者说操纵)人类情感,那么有机会跟这样一种电脑算法一较高下的人类音乐家可以说世间罕有,因为后者在了解自己将要用来演奏的核心乐器——人类的生化系统——方面根本无法与前者匹敌。

 

这样的结果会发生在伟大的艺术领域吗?那要取决于艺术的定义是什么。如果美好与否确实由听者的耳朵说了算,如果客户永远都是对的,那么以生物特征识别为核心的电脑算法就的确有可能制作出有史以来最棒的艺术作品。而如果艺术是比人类情感还要深奥的东西,并且要表达一种超出我们生化感觉范畴的真谛,那么以生物特征为核心的电脑算法可能就无法成为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但这对大多数人类来说,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电脑算法要进入艺术市场,并不一定要从马上超越贝多芬开始。它们只要胜过贾斯汀·比伯,就足够了。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编译:刘琨。


尤瓦尔·诺亚·赫拉利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和《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的作者。他现在希伯来大学担任讲师一职。

 

(本文改编自彭博网2017年5月13日题为In Big Data Vs. Bach, Computers Might Win的文章)


2017年7月6日,北京富力万丽酒店,相约XWorld——未来进化大会,你将与尤瓦尔·赫拉利面对面,纵谈人类历史,探索如何借助科学与工业的强大力量创造智能的新世界,把握人类在未来进化道路上的新机遇。


时间:2017年7月6日9:30—12:30
主题:XWorld——未来进化
地点:北京富力万丽酒店 

欢迎进入XWorld:http://xworld.baifendian.com/

售票链接:【促销期8折】XWorld——未来世界进化指南(6月16日后发货) https://kdt.im/D4fkor


福利来啦!


财经公号mycaijing免费赠书啦!


如何免费获得赠书:


1、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截图发到我们微信的后台(秒删无效);
2、在文内留言,与本文或本书籍内容相关即可;

3、满足1、2条件的用户中,留言点赞数排名前10位的用户将免费获得赠书!别犹豫啦,快快行动起来吧~


PS:赠书截止日期为7天,小编会在一周后给获赠用户后台回信儿~记得要关注哦~


监制  |  李勇    责编  |  姜维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