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11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连载丨大明余晖(50):杨涟引爆了炸药包

2017-11-14 十年砍柴 财经

是什么造成崇祯的不幸?即“溃烂而莫可救”,笔者以为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支撑中华帝国的士人政治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个政治困局,当时的皇帝和文官集团都没法破解,即使是唐宗宋祖再世,也难力挽狂澜。


《财经》新媒体重磅推出十年砍柴所著历史传记《大明余晖:1573—1644》,关注公众号“财经”(ID:mycaijing),自2017年7月18日起,每周二、周四、周六更新。


杨涟引爆了炸药包

赵南星、杨涟等东林人士和魏忠贤的阉党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东林的正人君子们从来没想到调和,在他们眼里,正邪不两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一定要把那个盘踞在内宫、败坏朝政的魏忠贤及其党羽全部赶下台才算完。而魏忠贤等人早已意识到来者不善,也在寻找一剑封喉的机会。但当时魏忠贤还未到了后期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步,因此不敢贸然出手。

就在两军对峙的时候,杨涟率先出击,引爆了炸药包。他发出总攻的时机选得并不适当,说他有些莽撞也不为过,并没有仔细分析敌我力量的对比,而是凭着一种浩然正气来作战,和辽东战场上的王化贞犯了同样的错误。除了当一个烈士,实在不会有太好的结局。

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六月初一,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引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遗训:“内官不许干预政事,违者法无赦。”要求把魏忠贤正法以谢祖宗,把乳母客氏驱逐出宫。

奏疏通篇逻辑严密、论证精到,大义凛然。可是文章再好,总要读文章的人能有所感动才行。而奏疏想打动的是明朝十六帝中最昏庸的熹宗,他已经被客氏、魏忠贤的迷魂汤灌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干木匠活,魏忠贤等太监瞅准这点,每到熹宗干木匠活全身心投入,到乐而忘忧的地步时,前来请示重大政事的处理意见。皇帝很不快地说,你们没看到朕在忙吗?那点事你们处理不就得了么?——这正是魏忠贤所要的效果,如此才能大权独揽。

杨涟奏疏写好,如何能够顺利地让皇帝看到,颇费周折,因为内廷大小太监都是魏忠贤的党羽,外臣很难接近圣颜。杨涟想到了这一点,本来想写好后第二天直接上朝时递交给皇上——他是正三品的左副都御史,有这个条件。可第二天免了早朝,没办法只好委托会极门的办事机构,向内廷递交。这下奏疏就在魏忠贤的控制之下,他先是扣押、拖延,找来亲信商量对策。

第一步对策是让专门给皇帝念奏疏的太监避重就轻,专门捡不要紧的语句读给熹宗听。这熹宗识字不多,所以自己不看公文,让人读给他听。而当时还没有白话运动,估计杨涟的行文他未必能听懂,可能只是有一个模糊印象:外面的大臣对朕身边办事得力的厂臣魏忠贤不满而已,并不明白其中利害。

然后魏忠贤再以守为攻,他先让客氏在皇帝面前替他美言一番,然后演出一场悲情戏,面对面向皇帝表示辞掉总督东厂的职务,并痛哭流涕地表了一番忠心,似乎自己受了天大委屈似的。搞得皇帝心一软,下旨慰留他。

第三招是害怕杨涟等东林人士当朝继续上弹劾自己的奏疏,找个理由让皇帝罢朝三天,等第四天上朝时,魏忠贤让一帮身强力壮的太监,拿着武器团团地将皇帝护卫住,外臣根本没办法把奏疏当场递交给皇帝。断掉了杨涟的策应支援力量。

这份痛快淋漓的周奏疏不但没有起到了扳倒魏忠贤的效果,杨涟反而被皇帝降旨责备一番。魏忠贤看到了对方的决心和自己的危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加快陷害东林诸人的步伐,一场血雨腥风难以避免。

黄宗羲有一位可敬的老爸

杨涟不计后果,拉响了扔向魏忠贤的炸药包,显然不是一时、一人的主意,他和东林诸君子事先有过商量。在同道者一派慷慨激昂中,山东道御史黄尊素保持了难得的清醒。

这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名震寰宇的大思想家黄宗羲。他因和王阳明先生同乡的缘故,多少受心学的影响,讲究知行合一,比起程朱那一派的信徒,更通达知变,更能审时度势。王阳明年轻时也不计后果,死谏皇帝触怒刘瑾几近亡身。龙场一悟后,他能曲身结交宫内有权的大太监,否则既难建立平息宁王叛乱的不世功勋,即使建功后也难在众人的嫉妒中保全身家性命。

杨涟这份将自己置于悬崖上的奏疏还没有递进宫之前,一位给事中说杨涟此举,将成就千古高名。黄尊素沉吟良久说,从来清君侧的,必然有内援。杨公在宫禁之中有内援么?如果一击不中,我等将无遗类。

杨涟疏上,已无可挽回,此时黄尊素想到的补救办法是,杨涟立刻辞官回家避祸。他给杨涟的信中说:“从来阉宦之祸,小臣击之其害止于一身,大臣击之其害及天下……大臣击之不胜而身退,其祸缓,不胜而身不退,其祸亟……孔氏家法,本是平常,身名俱全者,上也;身死名存者,次也。当此之时,有一毫畏死之心,固为非道,即有一毫求死之心,亦为非道。”

黄的意思是,级别低的科道官攻击当权的大宦官,只危及自己个人,而像杨涟这样级别高、责任大的大臣,主动攻击大宦官就可能危及天下。大臣击之不胜马上退下来,祸患可能慢一些,而还不身退的话祸患就会来得很快。孔孟圣人的道理,本来合乎平常人情。当今阉党把持朝政危害社稷的时刻,有一丝一毫的怕死的心,固然是不合圣人之道,但有一毫求死而成就声名的想法,也不合圣人之道。——他对看不清局势只想做烈士的做法很不赞成。

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在黄尊素的意料之中。高阳评价黄尊素的见识,“心非阳明(即王守仁),必为程、朱。阳明一死,以媚世宗起家的‘大礼议’主角桂萼,首攻阳明,于是复以程、朱为正学,心性空疏、无裨经世致用之学复昌。东林君子,遇到小人,一筹莫展,弄到头来,不过成了为天地留正气的烈士,苛刻而论,无非独善其身。如果东林君子不薄阳明,使吾心与外物贯通,理论与实际一致,如照阳明应付许泰、张忠(武宗时得宠的太监)的办法来对付魏忠贤。换句话说,多能像黄尊素那样,局面必不如此之糟。”此乃中肯之论。

黄尊素让人千百年后敬仰,不仅仅是他在同道者的义愤中保持清醒,更难能可贵的是杨涟的奏疏递上去后,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刻上疏跟进。说天下人对魏忠贤,“无不欲食其肉”。这就好比虽不同意战友的作战方案,但战友一旦向敌营进攻,则就抱着安危共尝、风雨同舟的决心,参加战斗。

魏忠贤派数百个小太监去抓御史林汝翥,这林是当朝首辅叶向高的外甥,他跑到内阁避祸,嚣张的太监们追到内阁要人。别人畏缩不前,黄尊素上前喝斥道,内阁重地,即使是司礼监大太监不奉诏不敢至,你们这些人竟然敢无理至此。

魏忠贤欲杀黄尊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多智虑”,是东林人士的智多星。世上多智虑的人不少,但很少能像黄尊素这样有勇有谋、品行高洁。

前情回顾:连载丨大明余晖(49):辽东之战惨败的根子是政治腐败


其他用户正在看


中美竞合关系开启:经贸进入制度之争,朝核威胁升级

朱锋:朝核问题正在走向“临界点” | 《财经》封面

3分钟100亿,1小时571亿,双11“剁手”最狠的,竟还是这三座城市!

创纪录!中美两天签经贸大单2535亿美元


监制  |  李勇    责编  |  蒋诗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