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困于考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真实故事计划 Author 吴寻
考证,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是仅次于学历的重要事项。他们或是出于对升职加薪的焦虑,或是出因为信奉“证多不压身”,在考证的路上越走越远。(图/视觉中国)
来源 |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
撰文 | 吴寻
编辑 | 温丽虹
01 连续考证者
有段时间,27岁的流苏喜欢把考来的证书叠放在床头助眠。她会觉得比平时睡得安稳。今年六月份搬家,险些弄丢其中一两张,于是,她把这些证书整理好送回了老家。
在此之前,她逐一复印,只把证书复印件留在身边。现在,老家的一个旧箱子里存放着她在2022年6月份前考下的证书,都是她毕生的“宝物”。
“95后”的流苏可以说是个连续考证人。报考——备考——考试——等待结果——失败或领证。流苏的生活中,考证的流程循环发生,占据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
三年来,她一共考了二十多个证书。最多的时候,仅2019年她就考了9个证书。
去往考场的路有时会有点难。
2020年11月,流苏去南京考注册营养技师证。当时她在合肥上班,头天晚上赶到了南京,考点设置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考试的楼也不好找。找到考点的时候已经很晚。第二天考试,七八十人挤在一个大教室里,用电脑机考。因为疫情的缘故,要保持空气流通,因此大冬天教室的窗户和门都开着,冻得流苏手脚冰凉。
考试的人非常多,医生、护士,年纪大的、小的,挤在教室里波澜不惊地考完了。流苏只觉得感慨:“我每次考试发现人都非常多,这么大年纪了还要考试,真是无尽头的感觉。”
平时,她在合肥一家食品公司上班,每天固定工作八小时,不算忙。她工位上摆放的文件底下压着教材和笔记本,工作空闲的时间,领导不在,她就把学习资料掏出来偷偷看一会儿。
下了班,有时候同事们吆喝着出去吃饭喝酒,她也不掺合。乘地铁回到家,生活琐事处理完后,就坐在台灯下继续看书。到凌晨两点,笔记本上记下密密麻麻的知识点。一开始,她学习结束拿起手机,往往会看到朋友们发来的几十条信息,约她出去玩的,她不回消息。后来大家知道了她的脾性,也就没人再约她。
考证不是流苏凭白来的兴趣。她考证的动力,主要是家族中同龄人的比较带给她的压力。
2017年,流苏毕业于一所普通医学本科院校。堂哥堂姐们个个优秀,饭桌上一比学历,堂哥堂姐们要么是双一流大学的学生,要么就读的院校跟985、211其中一个沾边。每到春节一起吃饭,流苏都觉得低人一头,不敢说话。大学毕业后,花钱的地方也多了。爸妈给她在合肥买了套房子,每月由她自己偿还6000元房贷。她每月工资七八千,还完房贷勉强够吃饭。
总不能放弃房产。流苏说:“我需要提升自己,需要挣钱还房贷,没看到还有什么比考证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
她主动开始考证,因为在她的理解中,证书既能给她学识上的体面和供养,又能帮助她创收。只是一开始,她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考证上越陷越深,过上连续考证的生活。
从2019年初开始,她保持着上班、下了班看书,周末去职考机构上课的节奏,不给自己一刻喘息的时间。如今已手握注册营养技师、体重管理教练、高级健康管理、高级育婴师等二十多个证书,并且仍在继续考。
流苏考证之路只有一人独行,身边没人理解她。她加入了一个考证群,群里有三百多人,他们称自己为“考证人”。大家经常讨论各个证书的作用,该买什么资料看,并相互鼓励。有人拿到证书后会在群里通知,群友会一致发送“恭喜上岸”几个字。
在中国,考证近几年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受就业形势影响,除了考研、考公两大热门选项之外,一些非985、211院校的学生会靠各种证书提升学历含金量,有不少人在校期间就已考到五六种证。在选择考证的年轻人心中,证书就像敲门砖,是畅行无阻在职场遨游的钥匙,也和薪资息息相关。
吴菲菲2019年毕业于西北一所大学的金融专业。她的母校非985、非211,这样的大学虽然在中国并非少数,却有着一个颇有意味的别称:双非大学。在校期间,吴菲菲就对自己的学历不自信,以至于对未来的就业选择感到悲观。这种不自信,一方面是担忧自己的专业知识含金量,一方面来自母校头衔:“一说金融,其实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很多投行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门槛很高,会优先选择985、211的毕业生,(非985、211大学的毕业生)肯定进不去。”
在吴菲菲观察中,为了增加就业竞争筹码,同专业的许多人选择了考证。
吴菲菲也一样,甚至考得更为较真、努力。从大二开始,她每天晚上从8点起到10点结束,关上手机,躲在自习室看书。这样的节奏对她来说,并不消磨太多的精力和体力,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坚持。
在一些同学的心里,考证在一些时候比上课还重要。班上有的同学平时不去上课,逃课去图书馆看考证相关的书,偶尔会遇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期末考试随便应付都能过,没什么成就感,但考证不一样。
“会觉得自己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几年下来,吴菲菲考了五个证,经济师、审计师、统计师的证书握在手里,她发现对未来的迷茫感并没有被完全驱散。毕业后,她没找到理想的工作,又连续考了五个证,并意外成为培训机构的一名职考老师,专门教别人考证。
毕业以来,吴菲菲一直在职考机构当老师。
因为要教学生考证,首先她要自己先考,目前她一共考了十个证书,职称类的有经济师、审计师、统计师等,从业类的有会计、证券、基金等方面的证书。她带的学生里面主要群体是宝妈、中年想要升职的人、即将退休者,他们一般在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考证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评职称,或退休后能多拿点退休金。
他们最常考的有经经济师、税务师、会计师、统计师等。有的人考了五六年都考不过,还坚持不懈地报名,交钱,定时过来上课。学习很认真,有没有学会也不知道,但至少在坚持。为了提升职级,他们卡在考证这一难关。
职考教师此前并不在吴菲菲的职业规划内,她是误打误撞进来的。不过26岁的她现在干的有声有色,还被大学特聘为老师去教课,过几年她想趁此机会考大学的教师编。
“大学教师毕竟比职考老师好听,主要是在编,而且业余时间不耽误我再出来教职考生。”她说话干净利落,俨然是一副老师的派头。
02 得与失
冯明超今年35岁,是一位考有所得的连续考证者。
2009年他毕业于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在郑州一家建筑工程公司上班。刚进公司时工资只有800多,同公司同岗位985院校的毕生,工资起码是他的一倍。每次发工资,他心里都不是滋味。
学历不高,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冯明超的职业晋升天花板很低。工作几年下来,他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身在基层,没有过强理论知识,只知道干活,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干,没掌握核心技术。领导噼里啪啦地一顿说,他经常听得云里雾里的,反正事后听安排干活就行了。
不过,公司对于拥有不同学历、不同技术资质的员工,有相对明确的薪资标准。有段时间,冯明超一边看书,一边看工资短信,给考证增加动力。他的起点,既没有比别人好的母校,也缺资质证书加持。这就是冯明超连续考证的原因,为了获取更丰厚的薪水。
他备考的第一个证书,叫国家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方向)。一级建造师是由住建部和人社部共同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含金量较高,一般需要毕业四年后才能参加,历年通过率都不超过10%。目前全国总注册人数仅85万人,持证者平均年龄47岁。业内人流传一句话,“一建能考下来的都是狠人。”
每天下班,冯明超生活的另一面就开始启动。回到位于郑州市区城中村内的出租房,他埋头看2-4小时专业书,雷打不动。夏天热得要命,坐着不动就汗如雨下,看书时他就把湿毛巾搭在背上,降温,也随时可以擦汗。
没钱报班,冯明超用的是盗版书和盗版课件,考第一个证的时候,他把为考证买资料花的钱压缩到两千块。然而学了一年多,发现自己付不起几百块的报名费,为了从工资里省钱,他啃了一个星期的馒头,从伙食费里挤出了报名用的钱。
2014年,经过小一年的努力,冯明超成功考到了一级建造师证书(建筑工程方向)。因为拥有这张证书,公司一次性给他发了5万元奖励,同时按照公司对不同资质员工的发薪标准,为他涨薪30%。
考到第一个证书后,明显感觉到水平有质的提升,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原先你只会用手机,现在会修手机了。同事们开始向他请教,“有了自信,即使不干活,领导知道你有证书,也不会太责难你。”
尝到证书带来的甜头,此后冯明超在考证的路上继续远走。
2015年,他攒了些钱,从郑州调到老家南阳工作,与女友结婚。婚后他继续考证,排除一切非必要活动,下了班每天坚持看书。
2016年,他考到了第二个证书,一级建造师证(市政工程方向)。公司为此奖励他3万元。2019年,当身边的同学陆续投入到考公的战场时,他继续考证,并考到本专业含金量更高的一级造价师证。“一建”更偏向于管理岗,工作范围大;“一造”则属于技术岗,工作内容更有技术含量,工作方向更多样。有这两类证书在手,不久冯明超荣升为副高级工程师。
如今,妻子把他的三个证书装裱起来,和结婚证一起放在卧室的抽屉柜里。
对于冯明超来说,证书不仅意味着工资待遇的保障,也意味着职场的尊严和地位。他必须考下去。他不仅工资不如人,在公司的一些工程师面前毫无地位,常被呼来喝去。他觉得是资历的问题:“没办法,有些人可能什么都不懂,但就是职位比你高。”在冯明超的生活经验中,考证是普通人可选项中,相对容易一些的上升通道。
职称升到了副高级工程师后,他的月薪达到1.5万左右,南阳市的平均月薪只有四五千,冯明超的收入已属于中上等。“如果没有这些证书,我目前的工资顶多八千,相当于涨了一半。”冯明超说,他们公司有两三千人,同时有三个证书的不足五人。
考证为许多像冯明超一样的人,夯实了获取收入的基础。另一方面,盲目的考证并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反而浪费了钱财、精力、和社会资源,还会导致人才评价和培养方式的畸形。职场人和在校生要“镀金”,不能仅仅指望证书。
在一些人眼里考证不过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只是潜意识里觉得有用。不少人还跨专业考,到最后发现根本用不到。
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系张东献硕士,持续地获取证书,是因为未来让他有种不安全感。7年来,他获得了一百多个各类荣誉证书和行业竞赛证书,证书种类繁杂,一些证书实际上是竞赛得奖证书,如结构设计竞赛证书、空间创新大赛证书、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证书等。
张东献出身农村家庭,考上大学才第一次走出农村,看到广阔的世界,既让他不安又为他提供了奋进的动力。大学里,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熬夜做模型,他带着这些熬夜的成果参与竞赛,为此几乎舍弃了大学所有寒暑假,基本都待在实验室。
“付出那么多,可能90多个证都是没用的,就那四五个还有些用,也许这就够了。”没想到的是,去年硕士毕业后,他被无锡的一家知名地产公司招去,做的是管理岗,偏金融类,主要工作是打电话拉投资。
这意味着他的那些技术类证书再也用不到。
03 勘破得失后的选择
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有11515名受访者参与的网络调查中,64.9%受访者坦言考证是为了缓解职场压力,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45.8%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仅是考证“气氛组”的一员。
如今,流苏的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靠证书去外面做兼职。她有母乳喂养指导师、高级育婴师证书,帮母婴类帐号写一篇文章,做一场直播,只能挣到几百块钱外快。有了证书加持,流苏每月额外能有多2000元左右的收入。
但这笔帐还有另外一种算法。为了考证流苏总共花了五六万。她用证书每个月平均能挣两三千,靠证书创造的额外收入,需要近两年时间,来覆盖掉她考证期间支出的成本。
现在,流苏会在某社交软件上晒出自己的证书,并分享一些考证避坑指南。例如,要考本行业国家认可的最高级别证书,例像注会、一级建造师这种。考到的证书要用起来,无论是在工作中用还是拿去做兼职,都行,不用就彻底没用了。证书培训机构的话不要轻易听信,国家认可的证书能在相关网站上查到。
有人回复说:“这些证书看上去都没什么用。”她回答说:“有的确实没什么用,所以要学会避坑。”更多的人是向她咨询报考渠道,报考要求,学习方法,以及证书能否享受补贴。上千条评论涌过来,她第一次感受考证的群体这么大,感觉自己要红了,火了。可是到现在为止,她的粉丝也才几百个。
一次被骗,让流苏从一头扎入盲目而执着的考证循环中撕开了一道看到外界的扣子。那一次,她按照那种奔忙的节奏学了几个月,缴了几千块报名费,去考一个营养师证书。结果最后,那家机构给她颁了个美国的营养师证。她上网查,发现国家认证的证书里根本没有这证书。于是她气得跑回家,看着自己这些年考下来的证书原件、复印件,一时分不清为它们付出的时间哪些是错付、哪些真实地为自己未来的跃升机会垒上了一砖半瓦。
记起这些年备考和考试的画面,流苏开始觉得这路走得有些盲目,走过了不少弯路。
“付出那么多时间,考这些证有用吗?”她想起朋友问她的这句话。他们总是想约流苏出门而遭到拒绝。以前,她从来不理会这些发问,那时候,获得证书的快感超过了赚取金钱和玩乐。
她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困在了证书里,困在了自己对于证书的热情和执着中。每天三分之一时间用来学习备考,为此攫取了所有本该用来社交和娱乐的时间。她的生活没有了和朋友的互动,也没有了暂停下来歇息的时间。
“后来才知道,这二十多个证书,有三分之一是没用的,例如家庭教育指导师、中科院心理研究培训合格证书。”她说得沮丧,觉得浪费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
但几天后,她又改口:“现在用不到,也许以后能用到。”她选择相信,考证至少是能被看到的积累,要做的只是更加仔细地甄别,避免再次落入盲目考证、无效考证的漩涡。
她还是要把考证进行到底。比起对考证是否有效的怀疑,女性在职场上的年龄焦虑更为真实可感。还有一两年,她就30岁了,内心的紧迫感拉得越来越紧。
“女性的职场年限更短暂,35岁以后可能就很难找到工作了,我会想自己40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有证书护体,无论是去公司还是自己创业,起码不会那么焦虑。”流苏说。于是,之前那段差点劝退她的被骗经历,变成了甄别考证骗局的经验。有了之前的经验,她已经能够辨别什么证书对自己有用。目前,流苏正在备考的有执业药师 、注册营养师,以及在职研究生。
她才27岁,相信考下这些多方向的职业资格证,未来职业上就能有更多可能性。一路堵,别路通。
靠连续考证改变了生活,冯明超在家庭生活中,也为了证书和妻子发生过争吵。在家庭生活中,冯明超不做家务,没有社交,甚至不走亲戚,家里一直冷冷清清。身为中学老师的妻子平日工作也忙,逐渐心生不满。有一次,妻子对他说:“证书虽然值钱,可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这叫生活吗?”
冯明超记得他当时回了句很难听的话,两人吵了一阵,他摔门而出。独自喝了顿闷酒后,回家给妻子道歉。
但是,冯明超不后悔这6年的考证经历,如果再来一遍,他还会这么选——也只能这么选。他老家是农村的,学历只是普通二本,在职场上很受限制。起初他在郑州工作,后来回到南阳,深知没有资源的人,想要给自己和家人创造好的物质生活有多难。
2009年,他毕业时正值金融危机,工作不好找,在郑州工地上搬了几个月砖。摸到一些门道后,才进入一家地产公司。工作的第一年,他的工资只有800块,后来第四年工资也才2200。
公司里,也有同事没考一个证,晋升速度却比他快得多。稚嫩的时候,他不懂其中一个门道。一个老工程师替他点破了其中的奥妙。
有一次他鼓起勇气请带他的工程师傅吃饭,酒后,师傅告诉他:“你还有条出路,那就是考证。”
他观察到在公司想要晋升,要么靠学历高,要么有人脉。他两者都没有,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一直没朋友。
“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学习嘛,考证其实还是通过小镇做题家的方式提升自己,让职业道路变得更广阔,哪怕要比一些人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这是冯明超的领悟。
冯明超身在其中,比旁人更知道这几年考证的苦甜。“太痛苦了。”他描述身心的感受说。
今年,冯明超想歇一歇,明年继续考。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信息有模糊处理
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ID:zhenshigushi1)——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
本文不代表《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精彩视频推荐↓
今日话题
你考过哪些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