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小短文,带你了解屏幕刷新背后的故事

LloydFinch 郭霖 2022-12-14


/   今日科技快讯   /

近日,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致信美国商务部,呼吁重审特朗普政府去年针对中国出台实施的一系列限制措施,并敦促即将上任的美国商务部长即使要限制技术出口,也需与盟友合作。

/   作者简介   /

本篇文章来自LloydFinch的投稿,分享了Android屏幕刷新中VSync的相关原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感谢作者贡献的精彩文章!

/   前言   /

"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提出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每部分各司其职,它们之间通过控制信号进行交互。计算机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各种mini的智能设备,比如手机,就是典型的微型计算机,其中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是我们看不到的,但我们知道它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内存8G/12G;高通、麒麟等一些名词。其中手机的屏幕扮演了一个极其特殊的角色,他可以触摸、滑动,这证明了它是一个"输入设备",同时它又能呈现画面,证明它又是一个"输出设备",所以对于手机来说,屏幕即是输入又是输出。接下来就来追踪一下手机屏幕是怎么输出的。

下图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是基于二进制数据流来进行工作的,而且又知道,计算机五大组成部分是各司其职的,其中屏幕就是专门来"渲染"图像的,既然要显示图像,肯定要有显示的数据,这些数据从哪来呢?答案就是cpu(「这里为了方便,把cpu、gpu、sf等统一称为cpu」),这些数据由cpu提供,cpu经过各种运算,将数据写入一块内存中,这块内存叫做「帧缓冲」,我们可以将帧缓冲理解为一个M*N矩阵,数据从上到下一行一行保存,显示器在显示的时候,从上到下逐行扫描,依次显示在屏幕上,我们把这样的一屏数据叫做「一帧」,当一帧数据渲染完后,就开始新一轮扫描,如果CPU「正好」(不正好后面再说)也把下一帧数据写入帧缓冲,那么就会显示下一帧画面,如此循环,我们就看到了不断变化的画面,也就是图像。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却很难,具体有两点:

  • 屏幕需要在16.7毫秒内绘制完一帧,因为根据研究,16.7ms正符合人类能觉察到卡顿的分割点,如果低于16.7ms,则可能感觉卡顿,高于16.7ms则没必要。

  • CPU需要在屏幕渲染完毕后,正好把下一帧数据写入帧缓冲。如果早了,那么屏幕上就会绘制一半上一帧的数据,一半下一帧的数据。比如:绘制到第一帧的a行时,cpu把下一帧数据送进来了,屏幕会接着从a+1行接着绘制,这样导致前a行是第一帧的数据,后面几行是第二帧的数据,在我们看来就是两张图片撕开各取一部分拼起来,这叫做「撕裂」。如果晚了,那么屏幕会在下一次继续绘制上一帧,导致画面没有变化,这样就会出现画面不变的情况,在我们看起来就是卡了,也叫做「卡顿」。所以,CPU和屏幕的这个交互时机很重要。


下图是屏幕渲染机制


这就跟我们抄作文一样,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行一行的"挪移"到另一张纸上,当我们抄完一页,就翻到下一页继续抄,聪明的人抄的时候会看看,不会抄名字、性别、父母信息啥的,但是屏幕很傻,给什么抄什么,往死里抄,不带思考的那种,甚至在抄第一页的过程中,你给他偷偷翻个页,他还接着往下抄,造成「不连贯」的后果,屏幕不管这个,都说了各司其职,它的"职"就是抄,至于抄的不对,就是因为你翻页了,在计算机体系中,能翻页的,就是cpu,那最终就会怪罪于cpu"控制不力",所以屏幕和cpu的协调沟通就极其重要。

我们来看两个概念:

  • 屏幕刷新率(Hz):屏幕在一秒内刷新的次数,Android手机一般都是60Hz,也就是一秒刷新60次,当然也有高刷的,但是60Hz足矣。

  • 帧速率(FPS):cpu在一秒内合成的帧数,比如60FPS,就是60 frame per sconds,意思就是一秒合成60帧。如上所述,当屏幕刷新率大于帧速率的时候,会发生卡顿;屏幕刷新率小于帧速率的时候,会发生撕裂。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先来看撕裂。


/   解决撕裂问题VSYNC   /

我们知道,撕裂是因为:cpu太快 从而导致 屏幕还没渲染完毕 就把正在渲染的数据 给覆盖掉了,那么我们可以限制cpu的速度吗?当然可以,但是不划算,因为这样就等于把cpu的长处给扼杀了,所以我们只要让cpu的数据不覆盖掉屏幕正在渲染的数据即可,也就是说,给cpu新来的数据提供一个存放点,而不是往帧缓冲里面写,这个存放点叫做「后缓冲(BackBuffer)」,相应的,「帧缓冲(FrameBuffer)也叫做前缓冲」,这样,cpu新来的数据就会放在后缓冲,而屏幕则继续从前缓冲取数据来渲染,等到后缓冲数据写入完了,前后缓冲的数据就会交换,屏幕此时读取的数据就是后缓冲的数据,也就是下一帧的数据,循环往复,我们就看到了画面。但是!还是不行,举个列子,如果cpu非常快,前缓冲数据还没刷新完毕,后缓冲已经写满,此时,就会交换数据,又发生了撕裂!那么怎么办呢?


从图中可以看到:没有vsync的情况下,cpu在任意地方开始,随心所欲!

我们追究原因: 核心点在与数据交换的时机由谁来控制,「数据交换的发生点应该是在屏幕渲染完一帧后,而不是cpu写入一帧数据后」,所以,控制数据是否交换应该由屏幕来决定,但是!计算机五大组成部分各司其职,屏幕只是输出设备和输入设备(因为能触屏),他不是控制器,如何控制数据的交换呢?当然可以,答案就是:VSYNC。

VSYNC(vertical sync):也就是垂直同步,当屏幕渲染完一帧数据后,即将开始渲染下一帧之前,发出的一个同步信号。

cpu只要监听VSYNC信号,接收到信号后再开始交换后缓冲和前缓冲的数据,就等价于屏幕控制了数据交换,也就解决了撕裂问题,这很明显是设计模式中的监听器模式。

现在我们来捋一下流程:

  • 屏幕正在从前缓冲读取第一帧数据并渲染,此时cpu计算完第二帧数据,放在后缓冲,等待VSYNC信号。

  • 屏幕将第一帧数据渲染完毕,发出VSYNC信号,cpu收到VSYNC信号,将后缓冲的第二帧数据复制到前缓冲。

  • 同时屏幕继续绘制第二帧数据,cpu开始计算下一帧数据,循环往复。



从图中可以看到,有了VSYNC,cpu总是在指定的地方开始。

有人会问: 说白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是VSYNC,而不是双缓冲,那不要双缓冲只要VSYNC不是也可以吗?

好,我们假设只有VSYNC,现在假设屏幕正在渲染数据,而cpu在等VSYNC信号,屏幕将数据渲染完毕后,发送VSYNC信号,cpu收到信号后,就去计算数据,计算完后才会写入帧缓冲,那么,在cpu计算数据这段时间内,屏幕干什么呢?嗯,它接着刷新帧缓冲的数据,反正cpu还没有将新数据计算完毕刷入帧缓冲,所以还是上一帧的数据,这样就会卡顿,说白了,有双缓冲的情况下,cpu使用后缓冲计算数据,屏幕使用前缓冲渲染数据,两者可以同时工作,你计算一个我渲染一个,典型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只不过使用VSYNC信号来进行数据的交换;而没有双缓冲的情况下,两者需要排队使用帧缓冲,不能同时工作,就变成了我等着你计算,你计算完了等着我渲染,VSYNC此时的作用就是进行排队,这样会大大增加卡顿率,所以: VSYNC真正「解决了撕裂问题」,而双缓「冲优化了卡顿问题」。

那么,怎么解决卡顿问题呢?答曰: 无法根本解决,只能优化!

/   优化卡顿问题(多缓冲)   /

我们知道,卡顿是因为「帧速率<屏幕刷新率」,这是不严谨的,准确的说应该是因为:「帧速率<60fps」,因为现在屏幕刷新率基本都是60hz的,所以帧速率只要取下限60fps即可,换句话说,1秒内需要计算60个帧,也就是16.7ms就能计算完一帧。如果计算不完,那么在一个vsync信号过来后,cpu还在计算,缓冲区的数据并没有改变,就还是老数据,屏幕就又把老数据刷新一遍,就出现了卡顿,所以,cpu要尽可能在16.7ms内把所有数据计算完准备好,以等待vsync信号过来后直接交换数据。

我们又知道,双缓冲只是优化了卡顿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卡顿问题,为何呢?我们先来大致说明一下Android的屏幕绘制流程:

  1. 任何一个View都是依附于window的

  2. 一个window对应一个surface

  3. view的measure、layout、draw等均是计算数据,这些是cpu干的事

  4. cpu把这些事干好后,在经过一系列计算将数据转交给gpu

  5. gpu将数据栅格化后,就交给SurfeceFlinger(以下简称SF)

  6. SF将多个surfece数据合并处理后,就放入后缓冲区

  7. 屏幕以固定频率从前缓冲区拿出数据渲染,渲染完毕后发送VSYNC,此时前后缓冲区数据交换,屏幕绘制下一帧


上述7步是建立在开启硬件加速的情况下的,如果没有硬件加速,就去掉gpu部分,就可以简单理解为cpu直接将数据转交给sf,我们简单整理一下数据的传递流程:

「cpu -> gpu -> display」,而且我们看到,cpu和gpu是排队工作的,它俩和屏幕是并行工作的。好,我们来看发生卡顿(jank)的场景:


双缓冲卡顿问题

我们可以将Display那一行看作是前缓冲,将GPU和CPU两行叠加起来看作是后缓冲(因为它俩排队使用),将VSYNC线隔离开的竖行看作一个帧。

我们看到,在第一帧里面,GPU墨迹了半天没搞完,以至于在第二帧里面,Display(屏幕)显示的还是第一帧的A数据,此时就产生了Jank(卡顿),并且在一个vsync信号过来后,cpu什么都没做,因为gpu占着后缓冲(那个绿色的长B块),所以cpu只能再等下一个vsync,在下一个vsync里面,cpu终于拿到了后缓冲的使用权,但是cpu计算时间比较长,导致了gpu时间不够用,数据又没算完,再次发生了卡顿,可以说,这次卡顿直接受到了第一次卡顿的影响,试想: 如果在第一次卡顿的时候,cpu也能计算数据,那么,第二次卡顿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cpu已经在第一次卡顿的时候把蓝色的A给计算完了,第二次完全可以让gpu独自计算(绿色的A),就不存在因为排队导致的时间不够用了,但是!cpu和gpu共用后缓冲,这就导致它们只能轮流使用后缓冲,怎么解决呢?再加一个后缓冲区,让cpu、gpu各用一块。我们来看引入三缓冲后的效果:


引入三缓冲

我们看到,在第一次jank内,cpu使用了第三块缓冲区,自己计算了C帧的数据,假如此时没有三缓冲,那么cpu就只能再继续等下一个vsync信号,也就是在图中蓝色A块的地方,才能开始计算C帧数据,就又引发下一次卡顿。我们看到,通过引入三缓冲,虽然不能避免卡顿问题,但是却可以大幅优化卡顿问题,尤其是避免连续卡顿,但是,三缓冲也有缺点,就是耗资源,所以系统并非一直开启三缓冲,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在cpu层对数据尽量优化,从而减小cpu和gpu的计算量,比如:View尽量扁平化,少嵌套,少在UI线程做耗时操作等。

Tips:

  • Android 3.0引入了硬件加速(GPU)。

  • Android 4.0默认开启了硬件加速。

  • Android 4.1引入了黄油计划(VSYNC),上层开始接收VSYNC(Choreographer),并且加入了三缓冲。

  • VSYNC不仅控制了后缓冲和前缓冲的数据交换,还控制了cpu何时开始进行绘制计算。


推荐阅读:
kotlin-android-extensions插件也被废弃了?扶我起来
年底了,一起来撸个视频播放器吧!
使用协程,让网络世界更加美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学习技术或投稿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