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规划师:真正的尊重是允许来询者做自己 | 【生涯分享汇】

徐科 北森生涯 2022-05-09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供需关系的改变,人们工作价值观趋向主观幸福满足,职业的发展与转变也逐渐成为职场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业规划领域并且投身其中。笔者在多年北森生涯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BCF)的认证培训中,也接触到了许多不同行业背景的学员。


作为一个职业,则有从事此职业之道,不仅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和实操技术,更有职业素养的培养,即规划师给来询者呈现的是什么样的人?


全球职业规划师中职业素养有7个:亲和、尊重、诚实、客观、接纳、好奇、敏锐。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规划的过程,需要规划师在成长路上不断地自我觉察和培养获得。然而,这些词汇读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在一次实战演练后,来询者的目标达成,问题得以解决。一位GCDF学员来到我的跟前说到:“老师,以前说到尊重,我觉得就是语言的用词,对于来询者的态度,以及肢体行为上呈现的尊重,而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就是允许来询者做他/她自己!”当时我能感受到这位学员的收获和触动,我的内心也是无限的感触和为她成长的喜悦。


当时来询者面临毕业有多重选择,想同时尝试和进行,而在场的GCDF学员们基于自己的经验表示同时进行是无法实现的,但在目标确认环节来询者表示还是想尝试,于是GCDF学员围绕其目标进行信息确认和问题解决,最终做出行动计划,来询者自己发现无法同时进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进一步去行动实施了。


虽然,看似一前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放弃“同时进行”要做“选择”,然而,其中的差异为:前者是“你(规划师)认为”,后者是“他/她(来询者)认为”,我们需要明白并尊重生涯是来询者自己的。


同理,GCDF课程的职业探索部分,是规划师协助来询者探索职业信息,应对策略有四个:



四种情况中,规划师处于不知道或不了解信息的状态时,需要应对的是自身的焦虑(会觉得自己不够专业),这是规划师在职业规划这个职业中不断成长和前行的动力(在各种问题解决中扩展自己的领域和知识);


而其中对于规划师较“危险”的情况,则是“规划师知道而来询者不知道”,也就是上面案例分享中的“你知而非他/她知”,会较容易用自己的经验直接告知或建议对方,来询者可能出现不接受或不理解的情况。


职业规划师是助人自助,而非形成依赖。而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GCDF学员来说,这种形式与自己日常工作中所应对的方式(面对学生的问题直接提供信息)有所不同。


因此,GCDF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困惑。在进行本部分授课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的方法是“还原路径”替代“直接信息”,使来询者拥有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



上文中提到应对来询者信息探索的四种策略,其实是从上图的路径中总结而来的。大家看看上面的图是什么?有人说:这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啊,有人说:像是思维导图。它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所谓图式(schema),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如在上文中提到的来询者面临毕业想多种尝试的现象,而GCDF学员依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无法实施,其实是人脑中的知识经验网络起了作用,得出无法实施的认知。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是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认知发展论的建构者,人类智慧的探索者,瑞士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源自于他对儿童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等)的发展和结构的研究。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

图式


将知识形象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如婴儿生下来通过吮吸乳头获得食物生存。

同化


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如成长过程中,逐渐用奶瓶喝奶替代母乳,婴幼儿通过吮吸奶嘴获得食物生存。而奶嘴和乳头相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举一反三。

顺应


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如幼童增加辅食,用筷子和勺子也能获得食物生存。而筷子和勺子与乳头形状不同,也就是重组认知的过程。

平衡


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如不断顺应的重组中,人能够采用各种方式获得食物生存,达到与外在环境的平衡。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也就是当面对“规划师指导而来询者不知道”情况时,与大家分享的方法是“还原路径”替代“直接信息”,使来询者拥有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的意义所在。如果规划师直接告知信息,是运用了自己的图式形成认知,得出结论,仅仅完成自我的认知建构过程,而非帮助来询者完成认知建构。


因此,在指导GCDF学员成长的过程中,期待学员能够倒推自己得出结果的路径,并将其路径化为问题,在问题中构建来询者探索信息的认知,形成来询者自己获取信息的图式路径。


在此过程中,路径提问过程能够让来询者检验这样的路径是否是适合自己的,或是拓展更好的路径出来。当对方能够自己建构认知图示,以后再遇到问题就能够通过“同化——顺应——平衡”,形成与外在环境互动的能力。达成规划的初衷——助人自助,授人以渔,做到真正的尊重——允许来询者做他/她自己。


—THE END—





       









作者


徐科




北森生涯学院资深培训师;

「职业规划师特训营」课程项目MT;

EET(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认证培训)课程项目MT;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全球生涯教练(BCC);

国际创业教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高级企业EAP执行师;

国家员工计划帮助小组成员;

美国人力资源师培训师。

生活原本美好,只是缺少善于观察的眼睛;

生涯原本简单,只是缺少善于规划的专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