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止简历与面试,如何为你的就业指导课堂“注入灵魂”?

生涯豆 北森生涯 2022-06-25

本文整理自2019实战专家精品课第23期

胡国娟|生涯理论及工具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就业信息的介绍与匹配、个人简历的制作、模拟面试等教授个人适应职场的技巧占据主导地位。


但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在就业活动中最紧迫,最关键,最恐惧的问题并非技巧问题,而在于学生内心的困惑和迷茫


因此近几年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我尝试运用了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工具,帮助高校毕业生梳理就业困惑,从迷茫和纠结中理清头绪,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和主动权。


具体到课程结构上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提出困惑、激发动机、解决困惑。



说出你的就业困惑


首次就业指导课程上,我设置了一个“说出你的就业困惑”环节,我发现征集上来的就业困惑可以分为三类:


选择类

选择何种行业、选择行业中的何种工作,从数个工作机会中选择其一、选择工作地点等。


适应类

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能力不能胜任工作,专业知识过时、不喜欢工作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等。


发展类

如何应对变化,角色转换、角色冲突。



进行就业唤醒,明确内心期待


面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着依赖逃避,迷茫困惑等心理状态。


因此在收集整理到毕业生的就业困惑并分类后,我们首先进行一项内容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就业期待,我使用的工具是逻辑层次+生涯幻游



北森的BCC课程中有提到逻辑层次这一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想状态与现实环境之中寻找到一条可实现的道路。逻辑层次工具广泛应用在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培训,以及企业员工的生涯辅导中,非常好用。


针对毕业生面临就业困惑的焦虑状态,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工具帮学生们明确自己到底在期待什么,实现自己职业期待的思路又是什么。


把焦虑在一步一步的清晰化中解决掉,让学生看到目标的实现是有迹可循的,能落实的行动其实就在手边,这就是逻辑层次的意义。


按照逻辑层次模型,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愿景


这部分的课堂教学要保证环境安静放松,用标准的指导语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指导语可以重复多次,直到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明确并记录下自己内心的期待与愿景。


引导语:最理想的场景,最满意的工作状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


2.角色


一个美好的愿景是通过角色的主观认同实现的,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愿景中的角色。


引导语:在你最满意的工作场景里,你是谁?你怎么看自己?父母怎么看待你,周围的人如何称呼你?


3.价值观


职业角色之所以让人心向往之,是因为角色背后有着人想要的价值,就业工作难点就在于让学生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明确自己心里的期待后就不会被时间焦虑,挫折焦虑和适应焦虑所困扰。


引导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你坚定不移的相信什么?这样的选择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4.能力


这一层次开始进入行动与落地阶段,职业价值的实现需要职业能力的支撑,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心仪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下一步的发展树立目标,指引方向。


引导语:你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支撑你想要的生活?


5.行为/行动


能力要求的明确是为行动路线的规划做准备,有了明确的方案后,就可以将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奋起直追的行动力与勇气。


引导语:为了提高这些能力,你打算如何行动?你想要制定什么样的计划和方案?


6.环境(时间,地点)


确定了行动方案后,这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方案落地为行动。


引导语:你打算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开始?第一步准备做什么?


这样,通过逻辑层次这一工具,我们帮助学生在就业这一关键转型阶段建立了一个正向思考循环


学生所想要达到的职业目标需要行动去落实,而在行动落实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靠近理想的自己,也会对未来慢慢有信心。



使用生涯理论,解决就业困惑


唤起学生就业意识后,我们再回到就业困惑的解答上,针对梳理出的三类问题,我介绍几种可以对其进行解答的生涯理论。


选择类问题


行业选择、职业定位、升学就业等问题经常困扰着高校毕业生,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使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金字塔模型分为三个层次:


塔底是信息层,包括自我信息和职业信息;


中层是方法层,使用方法引导我们做出生涯决定;


塔尖是元认知,是一种对认知过程的觉察,表现为自我语言、自我觉察、控制与监督三类,元认知是影响我们决策的最高因素,也就是在决策的过程中,你的信念会是影响你决策的核心因素和根本。


通过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我们能够分析出三种阻碍学生做出选择的原因。


1.信息不足


就业需要的信息包括自我认知职业知识两部分。


自我认知可以透过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各种测评进行分析了解。


职业知识则是要了解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发展趋势和从业要求。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网络查询、招聘会、生涯人物访谈等等。


当我们对信息有充分的掌握时,面对选择就会多了一份从容。


2.方法不会


面临决策我们通常使用的工具是决策四步法和决策平衡单


决策四步法有四个步骤,分别是决策权、时间、观点、目标。


首先是决策权:这个选择你是否有决策权?没有决策权就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适应的问题。


第二步是时间:最晚到什么时间你将完成这个选择,结束纠结。


第三步是观点,如果你找到最信任的领导,同事,朋友和父母,听听他们的建议是怎样的?你对他们的观点看法如何?通过评价他人的观点,来澄清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是目标,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期望在这里获得什么?明确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要去选择。


决策四步法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自己能不能选,迟早要选,想要什么,最后要落实行动。


3.信念不对


如果信息足够,方法正确,但仍不能作出决策,问题往往出在不合理信念上,我们通常提供给学生11种不合理信念清单,针对学生课堂上不能解决的个别不合理信念的问题,还要进行个体的生涯咨询辅导


发展类问题


针对抱怨现状,频繁跳槽,不适应角色转换、不能处理角色冲突而盲目焦虑,难以应对变化等发展类问题,可以使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在舒伯生涯彩虹图中,我们看到图片最外圈刻画的是一个人生涯的广度,把每个人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成长、探索到建立再到维持最后退出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有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当下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影响到下个阶段


大学毕业生所处的阶段是生涯的探索阶段和建立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熟悉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资格、解决生存问题、学习基本功、积累经验、培养能力为上升发展打好基础,所以老师要指导毕业生明确此阶段的重要任务。


在彩虹图的中部空间有很多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了一种角色。每一个人在某一阶段都会扮演很多角色,我们看到每个角色在不同时期会有比重变化。也就是角色的投入度是变化的。


这来源于我们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导致我们每个阶段最重要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角色都扮演得尽善尽美,所以会凸显出一个显著角色,并为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毕业生进入社会,繁杂的生活涌过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去服务于主要角色,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解决最主要的问题。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还告诉我们,要能够做到角色平衡,比如在工作中的压力可以在家庭或者在朋友中缓解,在工作中受到挫折,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或者第二职业等领域重拾自信,要学会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全面发展自己,这就是角色平衡的意义。


适应类问题

针对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能力不能胜任工作,专业知识过时、不喜欢工作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老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这样一个信念:选择之后的适应更重要。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指出适应良好的工作能维系组织满意度和个人满意度的平衡


个人的满意度是指个人提出自己的需要,组织能够满足个人的期待。


组织满意度是个人具备的技能,能够达到并满足工作的要求。


毕业生要学会从个人和组织两个视角看待工作。


当我们想要获得满意的工作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我们想得到什么,还要考虑这个工作要求我们做什么。


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的不适应问题,也可以通过从对方的视角和需求进行沟通找到答案,将就业前的忧虑转化为就业前的思考和计划,通过学习和培训持续培养能力,来胜任工作。


选择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具备的能力,更是今后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乃至生活中需要反复使用的能力。


应用生涯理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因此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切莫直接给出答案和结果,而是要让学生具有自己选择的能力,去发展适应的能力。



总结起来,我们还是要告诉学生,行动是应对困惑和焦虑的良药。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不完美的行动,胜于完美的等待。在就业的过程中保持广阔的觉知和坚定的信念,在不断的探索和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方法。


本周微课预告

10月31日(本周四)晚8点,我们邀请到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厅级课题的邹蕾老师为我们带来《高校生涯从业者如何做科研》主题分享。


听课通道见下图海报↓↓↓



推荐阅读

我推荐一个东西,可以保命,渡己,救万民…
生涯规划师从入门到专家,这是我见过最落地的解决方案
本年度最后一场,7天我们约了5位大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