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话题】你会厌烦自己的父母吗




导读

  独立与约束,95后的我们,总会对这一切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许多人都是渴望独立的,但是父母总是担心这担心那,对自己造成的约束非常大,不得不说,我们或许会有一种厌烦的意识,那么宜小职在这里想问问大家,95后的你们会厌烦自己的父母吗?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从郑州回到北京的家,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送女儿上大学+陪读的生活。


  作为一名“新晋”大学生的老爸,高大健硕的李先生回京以后出现了如下症状: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手机寸步不离,总盼着接到女儿的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


  而已经展翅高飞的孩子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并不领情,甚至有些厌烦。


  一场“亲情拉锯战”正在60、70后父母与95后孩子之间展开:小时候,孩子黏着父母,而父母渴望自由;长大了,父母黏着孩子,而孩子却急着独立。


  很多刚刚把孩子送进大学的父母,都自称是“空巢老人”,尽管他们只有四五十岁。人们常用“断奶”来比喻孩子的独立,但当孩子真的长大了、要独立了,一些家长反倒无法适应,甚至感到痛苦失落。



昨天青春期明天空巢期 父母今天的主业是陪孩子




  李先生说,自己的“空巢”症状比妻子来得要晚一些。


  夫妇二人都是大学毕业,妻子杨女士读的还是师范院校,二人对女儿思锐的教育格外重视,但凡是女儿的事情,哪怕再小也要当成头等大事。思锐高三这一年,从心理到生理,杨女士对女儿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一心想让女儿考上一所好大学,之后的人生路能走得更顺利。




  当得知女儿已被外地一所高校录取后,之前所有心思都在女儿成绩上的杨女士,忽然间意识到女儿要离开自己了。杨女士疯了一样地托关系找人,希望能由北京的高校录取女儿,哪怕学校档次低点都没关系。


  当然,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


  放心不下女儿的夫妇二人,决定先让工作比较自由的丈夫去陪读一段时间,即便这样,女儿离家那天,杨女士一天都没有吃饭,“我觉得我的人生仿佛昨天还在青春期,怎么一下子就来到了空巢期,心里完全空了”。


  可能有人觉得杨女士这样的父母并不多见,但不能否认,在很多父母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她们的影子。


  杨女士是60后70后的代表,他们的教育观以及做父母的方式与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这代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再加上兄弟姐妹众多,“散养”是他们主流的成长状态。而当他们为人父母后,恰逢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走向开放、现代和多元,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变化极大。


  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正是中国社会教育思潮最为丰富的20年。不仅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大量来自西方、被认为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涌入中国。有学者进行文献研究时发现,1993年之前的教育类辞典中还没有收录“教育理念”这一词条,之后各种教育理念不仅出现在辞书中,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热议的话题。


  之前没有哪一代父母像60后、70后这般如此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没有哪一代的父母像他们那样在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血。


  投入的多,想要的回报也多。


  不过,这一代父母需要的回报并不是物质上的,他们更期待孩子情感上的回报。



青春期后是后青春期 孩子想要的除了独立还是独立




 刚上大学,小彭急着投入美好的大学生活,忙得不可开交,而妈妈却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有时还要视频,小彭很不耐烦,“那些话、那些事每天都在反反复复说。”母女俩更大的矛盾来自对未来的规划,妈妈希望小彭尽可能安稳地过一生,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而小彭则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惊险刺激。


  那两年,母女二人在电话里不是大声激辩就是吵架拌嘴,有时候连最简单的报平安都能演变成暴风骤雨般的争吵。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孩子存在着两个青春期。一个是十三四岁时随着生理变化而来的青春期,但由于高考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孩子的青春期被海量的习题、无休无止的考试及考上大学的强烈愿望所占据,使得青春期本该有的叛逆被冲淡了。


  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孩子紧绷了几年的弦松了下来,青春期没有来得及释放的荷尔蒙好像攒到这时候释放了。


  “我就是想独立,就是不希望他们插手我的生活。”在西安上大学的可蓉正在北京实习。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房子,住得“惨兮兮”的,“父母有很好的朋友在北京,只要我张口他们肯定能帮我解决房子的问题,可我真的不愿意,哪怕住得再惨也没关系”。


  过了青春期的孩子们进入了后青春期。他们执拗地想甩开父母。突然“空巢”的父母并不理解孩子,还在一味地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孩子。


  尖锐的矛盾就这样形成了。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





  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成熟以及父母逐渐适应了“空巢”生活,曾经尖锐激烈的亲子矛盾也能缓和。


  “我现在突然能理解他们一些了。”南开大学的大三学生易辰说。


  易辰所学专业是德语,他的职业理想是做个“同传”(即同声传译),但是父母却想让他考公务员,并在大一的时候要求他辅修财经和管理类专业。


  对于父母的这种指手画脚易辰非常反感。为了不受父母摆布,辅修的专业只学了一个学期就停止了,之后易辰又远走德国海德堡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交换生。


  易辰的转变是从做交换生开始的。




  大概是离熟悉的环境太远,在自己尝过了生活的艰难之后,易辰变得冷静了。他突然理解了父母为他规划道路背后的用意,“我知道父母指出的那条路一眼就能看到头,却是最安稳的一条路。”易辰说。


  林女士在孩子上大学一年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找到了新的寄托,她反思说,我们这代父母太想给孩子理想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的类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迷失了,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父母的过度关注反而让长大的孩子感觉到被束缚、不自由,一心想挣脱亲情的枷锁。


  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让林女士感触颇深:“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林女士说:“对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们顺利离开,父母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离开’的绊脚石。”

每周话题

从这一周开始,宜小职每周都会精选出
一个热门话题来和大家一起互动哦!
希望大家能踊跃参与!




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

编辑/大学生通讯社 黄思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