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我们中国也有海员夫妇,祝福他们!

2017-06-27 信德海事



此前,笔者曾听过两对印度海员夫妇的美好佳话。


比如他们,


以及他们。


近日在中远海运官微一篇推文中发现了这个美好而感人的故事。


特此分享给大家。



5年前,她陪他跑完了“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那时,他们的身份是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系的学生。


5年后,她与他喜结良缘,爱情马拉松缔结出幸福之花,现在,他们的身份是海员。



他叫孙一飞,是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惠州轮上的一名二副。


她叫李晓燕,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上的一名三副。


独有的浪漫

孙一飞说,他们的爱情故事用一首他自己改编的诗来描述最合适不过。“君在担杆头,我在担杆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相隔一水间。”而这首诗的由来是这样的,某天,孙一飞所在的集装箱船停泊在珠海担杆岛的北面,李晓燕所在的科考船停泊在担杆岛的南面,他们通过船舶高频电话清晰地听到了彼此的声音,但却看不见对方的身影。


同为海员,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上,“相遇不能相见”的经历经常发生。有时他们所在的船舶在同一海域相向而过,同船的船员们都为他们感到遗憾,但孙一飞和李晓燕倒很坦然,他们说这就是海员夫妻的海上浪漫,航行在同一片汪洋大海上,只要心系彼此,就没有距离感。


刚进大学那会儿,李晓燕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船舶驾驶,但她慢慢地发现对原专业不感兴趣,于是凭着优异的成绩,她成功转入了航海系,成为孙一飞的师妹。她开始学习喜爱的航海课程,并像专业里所有的男生一样,参加相关专业课目的训练,挑战着自己的体能极限;她通过院系选拔,如愿进入航海系国际班学习,与来自别国的海运院校公派过来的留学生一起上课,期间她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她还参加学校组织的龙舟队,平时的训练又苦又累,但她乐在其中,坚持到了最后……这些训练项目对生理和心理的锤炼与考验都为她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海员打下了基础。


如今,李晓燕所在的“实验3号”科考船是一艘无限航区的远洋科考船,有远赴南印度洋执行科考的任务,有时船舶近2个月才能靠港一次。由于科考船的吨位比较小,抗风能力远不如普通商船,工作强度不低,全船仅有她一名女性船员。因而在遇到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时,其他船员会给予她“特殊福利”,主动替她揽下重活。但这时她会毅然拒绝大家的帮助,执意履行好职责,哪怕是遇到船舶剧烈颠簸、体感特别难受的时候,她依然会咬紧牙关坚持扛到下班再回房躺下休息。


性格好强的她,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她说既然选择了海员这一行,就不能退缩,是自己的活儿就要自己做,不能因为性别的原因而搞特殊化。


孙一飞回忆说,记得他第一次出国远航,当终于有机会与李晓燕通电话时,一向坚强的妻子却在电话里哭了。作为海员夫妇,他们聚少离多,经常就是孙一飞出海了,李晓燕下船了;李晓燕出海了,孙一飞又下船了。所以他们分外珍惜每一个见面的机会。


有一次孙一飞所在的船舶在香港水域准备挂靠蛇口港,按照原计划当天中午就可以靠泊,当时正好在岸的李晓燕便特地与丈夫约好,计划乘坐头班车前去码头相聚。但出乎意料的是,船舶靠泊的时间变更到第二天凌晨,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只得让还没有走出候车大厅的李晓燕再买票回去,因为第二天她也要出海了。这事令他们都感到失望,但这类情况经历多了,所以李晓燕没有太多的抱怨,反而安慰起丈夫,因为她也是海员,对此非常理解。她还总是鼓励孙一飞,做海员面临的困难有很多,但人不能太安逸,闯荡奋斗的人生才精彩。


平时,孙一飞和李晓燕经常探讨航海业务,相互请教,就连李晓燕有一次上船探亲,都被孙一飞拉去驾驶台帮忙查资料、改海图。这对不到30岁的海员夫妻,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希望有朝一日都能达到航海生涯中的最高荣誉——成为一名船长。他们说,在船一天,就必定全力以赴工作,不忘初心,为了自己的职业与梦想。


在李晓燕的微信朋友圈里,晒着几张他们新家的照片,最特别的是在他们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几幅波卷浪涌的大海照片的相框,边上还挂有船舶救生圈和船锚等装饰物,就连家里的挂钟也是罗盘的形状。随处可见的航海元素,点缀着他们的爱巢,显现出这对夫妇热爱大海的情怀。


“我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彼此守望的真挚之心和相互信任的支持。爱如大海,浩瀚深邃。”这是孙一飞与李晓燕夫妇对彼此最浪漫的告白。


原载于:中远海运集团官微

供稿 | 胡如月(集团新闻媒体中心)

编辑 | 范小乾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