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谁让我们的海员与航海生涯“恩断义绝”!?

2015-12-19 信德海事




年轻海员从事航海的心理分析




心理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和遭遇、压力的内心纵深思想活动。

当人们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可以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欢愉、舒畅的感受,有足够的、充沛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或社会活动。当人们的心理活动处于消极、沉闷、压抑和疲惫的状态时,那么他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他的工作情绪处于萎靡不正的、就会出现行为异常、或许极端行为。


海员上船前培训

有乘飞机经验的人,他耳闻飞机事故,但他想到是飞机是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那些飞机事故不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从而表现出非常从容,享受航空旅行的快捷以及蓝天白云间的飞行。


如当人们初次乘坐飞机时,他享受了舒适的航空椅,享受空姐优质的服务,他觉得乘飞机很惬意。可是,当飞机呼啸着在跑道上起飞时,耳闻很多飞机事故马上浮上心头开始紧张起来,他可能会情不自禁的抓住椅子的把手惟恐掉下去。这些内心世界内的情绪变化,可以引起人们行为的变化,这个思维过程是无形的,但有着上千种形式的生理行为动作,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反应。


有正常思维的人都有心理反应和心理承受能力。所谓的心理素质好与坏实际上也是反应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后的不同感悟,从而影响人们在社会活动外在表现。


心理反映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通过人们的活动以及累积的经验进行调节。

航海是一项特殊的社会职业,航海职业需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海员在从事海上航海活动时,经常会遭遇大自然的影响:大风浪的侵袭、台风的影响、弥漫数天的大洋大雾。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季节性气候急剧变化、远航时差的改变。也会遭遇航海过程中出现船舶设备故障、人为因素导致的一些安全事故处置,航海过程中漫长、单调的航行导致的孤独、重复的劳作。


海员上船前培训

无论航海职业有很多常人不理解的工作特点,由于受到航海院校氛围的影响,大多数在校学生都对自己的航海专业有一种期待的心情。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十分希望院校能够安排一次上船看看或者跟船实习的机会,以便体验海员生活。但跟船实习的机会在目前院校条件甚少,学生们对将来的船舶工作环境求知欲望强烈。随着在校专业知识的不断接受加上毕业的来临,他们的心情更加急迫上船了解,以便确定自己的职业前途。但对船舶环境的适应却非常甚少,面临的遭遇不知所然,唯一想法就是尽早投入船舶环境、工作、获取报酬。如下分析侧重于毕业阶段和上船初期的年轻海员心理变化。


尽管社会经济环境变了,社会民众的物欲心态变成了全民浮躁,对航海不感兴趣外,还数落航海职业。更多的海事学生改变初衷是在学习渐进过程中被周边环境洗脑后才“恩断义绝”航海的。


但进入海事院校的学生们学了航海都有想做船长的冲动,暗暗较劲,谁先做船长!因为学生在没有走上职业工作岗位前都认为航海具有浪漫色彩和职业的骄傲。上船体验未来职业的心理占据了他们毕业前的情绪中。

诸如我们那个年代一样 “学了航海就上船,不做到船长绝不下船!”




我在世博船舶馆看见一位男孩,吵着要求家长和我合影。当我问他喜欢大船吗?喜欢将来做船长吗?他毫无考虑马上脱口而出:“我喜欢大船,很好玩。你做船长能成为百万富翁吗?我听说做船长要离开爸爸、妈妈。如果这样,那好!我长大了不开船,做老板开保时捷轿车!”


这就是沿海大城市市民的心态从童言无忌的幼小心灵中反映出我国航海教育的薄弱,航海和海员在市民中的地位。如果在一个山区和内地农村的小孩绝对不会有类似的想法。


现在海事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冲动非常肤浅,由于遭受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职业选择的多样性、职业报酬的巨大差异,很多学生非常现实地选择最佳职业。所以,航海院校水上专业的学生学会了“游泳”,本来到大洋遨游现在到市场经济中“游泳池”拼搏人生了。学航海的年轻人却因为怕艰苦、怕孤独、怕离开家庭到陆上工作,很多海事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上船而导致海员的首次流失。


毕业前夕,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毕业去向。沿海城市来的学生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关系和经济环境活跃,加上对船舶的了解和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对航海的看法,选择上船航海的学生比较犹豫不决的心理,他们想摆脱家庭争取独立,但又受制于家长的选择,对他勾勒了发展方向,挑选陆地航运企业机关工作的居多或者考海事部门的公务员职业,这样既和专业有点搭界,又满足了家长对其的期望。所以,目前只有少数大城市的海事院校学生上船工作。


内陆来的学生,由于没有强硬的社会关系,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初期,他们走上甲板的想法居多,但他们心理上不甘地选择上船,也就是自身条件逼迫选择航海,以便获得较高的收入改变经济条件。


内地年轻海员吃苦耐劳,在船上工作可以稳定一段时期。其客观原因:内地年轻海员的价值观与沿海城市年轻海员的价值观不同。但他们也会在合同期(5年)结束后流失,流失方向不是像沿海城市的年轻海员,选择航运公司驻地城市,而是回归原籍附近县地级的小城市安家落户,以赚取的船上工资收入作为第一桶金,开始了他们第二次创业,过上那里相对富裕的生活。




还有一种原因,某次在某海事大学招生,一位据说非常优秀的航海系驾驶专业的学生一直在我们的办公室门前踌躇不定。跟随在他的大学女朋友的条件是:“可以上船工作,但是实习完必须到机关工作。”我们不能满足他的条件而错失了他想上船工作的机会。不能说女朋友拖后腿,而是整个社会对航海职业不理解,不崇尚,人们对择业的考虑肯定跟随社会潮流趋向的。但我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毕业生,因为他的流失更加快,会给很多在船的年轻海员负面榜样。


更多学生想法(包括内地学生)就是向海事院校标榜校史上的高干、航运公司总裁、经理校友们学习,理想就是在船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到机关发展,今后成为管理者或者走上仕途。


毕业生出现这些职业心理反应,海事院校的学生教育导向存在问题,应该检讨。海事院校不但要传授航海技术而且还要育人,要对学生进行航海理想教育,不要总把航海中的精英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榜样,却不宣传坚持船舶岗位驾驶员、船长的气质和伟绩。海事院校大部分毕业学生在航运企业工作的是多数,成为高干和总裁经理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海事院校学生不是学精英而是要学会如何爱岗敬业,引领大多数航海学生走向航海职业。


由于目前社会的诱惑和浮躁,海事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到各个不同航运企业后身份变了,他们成为年轻海员了。在此阶段不同航运企业年轻海员还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着强烈的攀比心理,这些攀比心理主要出现在航运企业对年轻海员需求和晋升上。某些航运企业急于用人,于是一些年轻海员上船完成实习后或者到了海事局规定的时间后,马上顶岗了。而诸如国有航运企业的提升需要恰当的外部条件,如提升按照传统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或者机缘巧遇影响了晋升时间。几年一过有的年轻海员已经做大了大副,有的年轻海员却还在三副的职位上徘徊。这样造成了提升较慢的年轻海员强烈的心理感受:“为什么我们都是一样的毕业生,而到了不同的航运公司就会出现不同的晋升速度?”


某些提升较慢的航运企业年轻海员开始流动了,在船上工作的热情下降了。最直接的行为是向航运公司的主管人事人员声称:“我已经到了提升时间了,你应该提升我了!否则我要下船了。”




主管人员呢?根据他在船的考核认为他还需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两厢矛盾起来,航运公司无法用有效手段制约他们,结果一些年轻海员开始不辞而别擅自离开船舶流失了。


大多数年轻海员下船公休后,利用这段休假时间寻觅职业,一旦找到就提出辞呈离开了船舶。


目前航运公司出现奇怪现象:“每年大量招收航海学生,每年大量流失年轻海员。在海员花名册上总是这么多现役海员。人事调配派船时还要绞尽脑汁安排,甚至想公休的海员还无人接班。”


航运公司不做功课挽留年轻海员?非也!实际上航运公司一直在做功课。航运公司考虑到如果一名并不成熟的海员让他承担重要的船舶职务,那么对船舶安全影响更大。所以,两者之间无法统一,既要安全保证又要达到挽留年轻海员目的,难题非常不易解答。航运企业就在矛盾中不断进步。

当年轻海员完成合同后,他们有了来去自由的择业选择,有法律保证庇护。因此要挽留年轻海员需要航运公司内在企业文化的支撑、福利待遇的支撑、航海理想教育的支撑。功课可谓深也!





最为重要的就是国家层面应该对从事航海人员必要的职业理想的精神鼓励、在待遇上倾斜政策外,更应减少赋税和提高海员的收入,与陆地工作的人员有一个较大的差异,这样年轻人对航海职业、对理想、前途、钱途都有益处。


曾几何在80年代前远洋船长在民众中的概念是英俊、潇洒、勇敢和社会地位崇高、令人敬仰的职业。职业经理人是年轻人的向往的目标并没有错!但是在荣誉、经济的顶端总是少数人。我们并不嫉妒高干和职业经理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同样也应该给予船长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船长承担的船舶安全的责任,不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能够承载的。

以上对年轻海员的简单心理分析,中国航海要兴旺发达,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国家层面对航海文化大张旗鼓的宣传。减轻海员赋税增加收入,给予繁荣社会经济而默默无闻、艰苦劳作的海员体面的职业荣誉。在少年儿童和青年人之中进行航海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航海职业是非常阳光的职业。中国航海教育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让投身者感到自傲、感到体面,感到光荣,全民崇尚航海。


编者按:这篇文章,海员朋友要看。但是其实更希望各个海事院校、航运企业、海事机关领导更需要了解。关心海员、热爱航海事业的朋友,建议您转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海员、我们的航海事业!


投稿或联系信德海事:

admin@xindemarin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