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赛博空间,是否可以让我们拥抱更加多元的性别与身体?

在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学术发展史上,身体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数字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空间共存,被赛博技术全方位包裹正是身体目前最真实的处境。


那么,这种处境对女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技术化的赛博空间真的会给女性带来自由吗?传统社会中的技术性别暴力是否会消失?虚拟现实赋予身体的离身性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远离“身体之重”,拥抱更加多元的性别与身体?


《技术、符号与道德: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认知研究》以女性主义为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从身体与技术身体与消费身体与伦理三个角度对赛博空间出现以后的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的变化和问题进行整体性梳理和客观总结,试图勾勒出赛博空间中女性的身体图景,并在把握赛博空间本质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其给女性身体带来的权利和问题。


赛博空间和女性身体的新问题



“赛博空间”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其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中首次提出,并在其后的代表作《神经漫游者》中普及开来。所谓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指基于现代通信、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以知识和信息为内容,由人工打造的一种纯粹信息流动的新型空间。



在赛博空间出现之前,我们的生活空间主要是指交织着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物理空间,人类通过不断地控制、改变和提升现有的物理空间而逐步获得一个适宜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从赛博空间诞生之日起,人类的生活空间首次跨越了物理环境,进入人工数字技术合成的虚拟空间之中。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身体可以越来越自如地生活在虚拟空间中或是随时随地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之间。赛博空间以其巨大的开放共享性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空间的固定性被打破,身体的生活空间被放大。


在人文学科范畴内,赛博空间以迥异于现实世界的数字化空间形式不断向主体既有认知经验发起挑战,以其“向内的虚拟性、仿真性和向外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影响着主体的生活方式,知识体系和信仰系统”,是后现代空间转向中主导的表现形式。由于它的介入,我们的生活空间不再是单一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交织的物理空间,而变成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多样叠合的混合空间,物理空间是人类身体所存在的具体的空间形态,而虚拟空间是人类感官被吸引后沉浸的场域,是想象中的非现实的活动空间形态。


那么在赛博时代,身体的生活空间,特别是女性身体的生活空间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其中虚拟和实在的关系如何?作为新技术产物的赛博空间是否像《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全球社会空间”,将成为女性开展斗争的“第三空间”,或是不少女权主义者认同的“在现存的男权文化中找到专属于女性的空间”,能动摇现有文化的“世界观和物质性”?因此,研究赛博空间所具备的特征对于研究女性主义、身体和赛博空间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不可否认,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已经与虚拟时空交织在一起,事实与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技术革命迫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世界,只要有一个终端在手,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逃脱物理现实,跨进另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空间。身体的隐匿让我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赛博空间使“解构的主体移心现象”变为每个能够连接上信息网络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现实。


在赛博空间里,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人的身份,摆脱来自现实世界种种规则的束缚,将自身还原到最初的形态。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身份——赛博公民,从而可以进入远比现实世界更加自由和感性的状态。人们可以大胆地寻找自我、表达自我。


随着身份变化而来的还有性别的不确定性,虚拟空间激发了赛博公民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欲望和最狂野的想象,出现了如“无性别”(没有发育性别或者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任何强烈性别归属的人)、“两性人”(拥有混合特征或者两种特征都很强烈的人,更强调对内的自我认同)、“顺性人”(自我性别认定和出生时的生物性别相同的人)、“流性人”(在不同时间经历性别认知改变的人)等高达54类之多的性别选择,极大挑战了传统二元性别观念。


身体的改变亦是日新月异。尼克·博斯特罗姆指出,“人类想要获得新能力的愿望与我们人类自身一样古老。我们一直在寻求扩展我们存在的边界,无论是在社会上、地理上还是精神上”。概括来讲,人类想要超越的无外乎是物质的身体和思想的智能无论是生物医学和机械技术对身体的改造,基因技术层面上对生命的筛选和改写,还是我们所论述的数字化虚拟技术都证实了这一点。



2017年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有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我们可能会看到生物智能与数字智能更加紧密地合并——这主要是关于带宽,即你的脑与你的数字版本之间的连接速度。”2019年7月他发布了研发出的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文化中的有机体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被打破,这确实符合以哈拉维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的期待:“我们都是赛博格”。一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起源的后性别的产物,极大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身体观——机器作为“父权主义梦想的戏仿”,自动颠覆了传统文化政治的象征物——但又有悖于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所得的基本认知:技术并非是中立的,不会直接给女性赋权,“社会性别关系具化于技术之中,反过来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通过机器的使用和涉身过程而获得意义”。


那么虚拟技术赋予了身体,特别是女性身体哪些特点与权力?赛博格身体是否能够平衡自身在两个空间中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对女性意味着什么?解放抑或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赛博女性主义又是如何看待技术与身体的这些新问题?因此,研究技术加持下的身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新特征,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身体、理清身体问题、找出女性在新空间的立身之策。


我们所处的赛博空间不仅是一个建立在数字符码之上的技术空间,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是一个后现代文化和消费空间,或是两者互为因果的产物。个体身体借助信息的编码解码成为消费的对象,身体可以化整为零,变换出无数的市场机会和社会渴望等,这其中还包括了如情感、亲密性等原本独立于市场之外的东西。身体及其无意识欲望在“仿像”的川流不息中得到释放,一方面身体的自然属性逐渐退场,虚拟的符号价值却日益得到彰显;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身体被进一步物化、欲望化、工具化的趋势。研究赛博空间中身体的新特点,揭示和分析其中的异化现象,能够帮助女性不在镜像的迷宫中迷失自我,构建健康和谐的身体观。


这便又引出了另一系列的问题:第一空间的转变和消费主义对身体的建构让“我是谁”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回答;第二,身体的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个人的隐私在赛博空间的狂欢之中成为公开的“秘密”;第三,在赛博空间中,身体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空间的可靠性,身份的隐匿和身体的缺席会大大降低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而赛博空间相对现实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又会进一步助长各种道德失范。因此,确实有必要以身体为界面和视角,对赛博技术引发的各种身体伦理问题进行一一探讨。



赛博空间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丰富、最自由、最富创意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全新的空间里,一方面,凭借各种数字智能技术,女性身体挣脱了旧有的象征系统的束缚,颠覆了传统的性别关系;另一方面,她们面临的可能是整个现实世界的消散以及失去“灵魂”和“人性”的身体。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未来的女性赛博公民如何在新空间中找到适合自己身体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需要我们保持女性主义清醒的批判视角,认真思考。

以上文字节选自《技术、符号与道德: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认知研究》,限于版面,引文出处省略;图片来自摄图网


新书速递


点击封面 立即加购

技术、符号与道德:

赛博空间中的女性身体认知研究

袁芳 孟静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袁芳,女,湖北黄冈人,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师从屈雅君导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文论与性别批评研究,特别关注技术、女性主义与后人类研究;担任陕西省斯诺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协会会员,合作译著《陈忠实散文选译》《现代性视野中的陕西乡土文学》。


孟静,女,陕西合阳人,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教师,研究生院办公室主任,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工作资助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大众传播、符号/话语与媒体影响研究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赛博空间”这一数字信息技术时代的概念为视角,聚焦于女性身体问题,从女性身体的技术化、符号化以及伦理道德反思三个层面对赛博空间出现以后的女性身体问题的呈现方式和变化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当下的热点身体现象展开评述。


身体问题是近年来西方哲学、美学、社会学热衷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经历了德性、宗教、科学、消费等时代的书写雕琢和身心二元的压迫后,在当代新科技和媒介技术语境下,身体既迎来了变革和颠覆的新机遇,也遭遇了新的问题。在一个真实身体无法抵达却处处“在场”的虚拟空间,女性究竟面临怎样的境况?本书可为从事女性主义研究、身体美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助益。


目录



请向上滑动阅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