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临夏八坊十三巷:典藏古风遗韵的巷道博物馆

2017-05-25 临夏美 看印象 临夏印象

临夏八坊十三巷:典藏古风遗韵的巷道博物馆

  夕阳下的八坊十三巷。

  精美的砖雕。

  古建小院。

  临夏八坊十三巷,为当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呈现载体的选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与民俗民风密切关联的这部分历史文化,在跃出文献资料、移出博物馆,被融入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时,其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才更强劲、鲜活。

  在被列入临夏州市两级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重点项目后,经费的投入、“复古复原、修旧如旧”思路的指导,再加上历史悠久、风情浓酽、古韵盎然的建筑特色,以及原生态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有巷道博物馆之称的“八坊”,正在释放出代表临夏文化深度和质感的古典韵味!

  1非遗项目的集结地

  凌晨4点,“叮-当、叮-当……”的脖铃声划过沉寂的八坊上空,一个13岁的少年,耷拉的脑袋靠在怀里的长鞭上打瞌睡,屁股下摇晃着的毛驴车频率刚在节拍上。

  50年后,这个叫马新正的小伙已步入花甲之年,家也从沙尕楞巷搬到了大旮巷,他再也不用那么早起床了,压面机一开,在自家前屋笑呵呵地撺掇撺掇面,就能养活一家人。

  马新正所居住的这片区域,是临夏市老城区内唯一一块未被开发的瓦房区。据史料记载,自元以来,这里逐渐建立起8座教坊,人们围寺而居,渐渐被十三条街巷穿插连接,当地人便把此地唤作“八坊十三巷”。居住在这一片的人就叫“八坊人”。

  如今,置身其间,踩在铺就一新却依然不失复古风情的青砖路面上,一种历史特有的厚重感,举步间,每有给人想要溯古的冲动。

  十三巷中的大旮巷,近年来因为在《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项目》中被打造成样板的模样,便率先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对临夏砖雕传承人的沈占伟而言,渗透在八坊十三巷的每寸肌理,他都了然于胸。“把图纸贴在青砖旁边,仔细琢磨,‘八坊’的地势中间高,为了尊重实景,我们几个匠人把中间部分用了最厚的砖。”

  说着,沈占伟和记者一起侧着身子看去:还果真是,用心良苦!

  这件长9米宽9米,历时9个月完成的巨型砖雕作品——八坊十三巷鸟瞰图,堪称全国砖雕之最。“这才与临夏砖雕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身份相匹配。”沈占伟带着口音的普通话里,是满满的欣慰和自豪。

  “临夏州州级以上非遗项目119项,这些文化点巧妙分布在十三条巷内。这个很难得,是一个独有的亮点。”临夏文化学者王维胜介绍说。

  位于大旮巷64号院内的手工艺馆,被布局成砖雕馆、铜壶馆、葫芦馆、彩陶馆、泥塑馆、蛋雕馆,分别根据各自的主题展现临夏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

  “临夏也是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的发源地,河州花儿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花儿之乡’。2009年,‘河州花儿’进入世界非遗名录。”八坊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永平向记者介绍说。

  用传统的载体去如实再现曾经的生活,这就是一种跨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

  2名人轶事的回音坊

  “八坊”长大的90后女孩王静姝,现在是八坊街道的一名街道文化讲解员。4月29日,在大旮巷口,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所熟知的“八坊”故事。

  她眨巴着眼睛,仰起头指着大旮巷口挂着“大旮巷”牌匾的牌坊门说,“它将汉族的木刻、藏族的彩绘和回族的砖雕,这些多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看见它,你就会想到临夏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巷子尽头的那一组‘驼队’铜雕,和这里一首一尾,交相辉映。”

  在大旮巷还专门开辟了“八坊名人故事馆”,喇震洲“喇鞋匠”的爱国拥军故事广为流传。

  现年79岁的喇震洲是一位居住在八坊的老人。祖辈五代都是鞋匠。

  据老人回忆,1949年8月22日,14岁的他和父亲喇继贤迎来了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当晚,王震将军的42名警卫官兵落脚在他家。年少的他看到官兵们自带干粮面袋,自己动手生火做饭,不仅纪律严明,而且时时处处尊重回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向群众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各项政策,心中萌生敬佩之意。临别,应父亲的请求,警卫连连长田占德还为小鞋匠喇永德改名为喇震洲,寓意王震将军解放河州,军民团结建设社会主义新临夏。

  从那以后为子弟兵们做了多少双鞋,老人家已经记不清了。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父子两代鞋匠用毕生行动实现着他们的“拥军梦”。

  也正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的痴迷,王静姝重新为人生做了定位,她辞掉了语文老师的工作,重回“八坊”。她说,她要继续研究这方热土,让这里的人物重又鲜活起来。

  如今,走在独具魅力的建筑群里,带领着一拨又一拨对八坊文化充满好奇的人群穿梭其间,是王静姝每天的日常工作。喇震洲等一批属于八坊的骄傲,让她感动和崇敬,她坚信通过自己文化讲解员的身份,她会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捕捉再现那些值得后世铭记的可敬的八坊人。

  3家风民风的传承所

  八坊,经商的人家不在少数。住在回廊广场附近的祁建忠老人是这里有名的三富之一。老人家占了闹中取静的一角,两层小白楼带有民族特色的花边门栏,映着园中娇艳的牡丹,一派祥和景象。

  75岁的他5年前已将创下的家业传给3个儿子经营。老人告诉记者,作为家中长子的他,12岁左右就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改革开放后,祁建忠开了铺面,从水磨磨面到销售成品面粉,因为勤劳守信加之生意兴隆,他逐渐成了八坊举足轻重的人物。

  现在祁建忠和儿子们继续住在父亲留下的院子里,白天儿子儿媳孙子们各忙各的事情,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

  “我们夏天住在八坊的老院子里,冬天就住到新买的楼房里去了。一梯两户的两个大户型,我们四家人还是住在一起,彼此关照。”老人诉说着今日得来的幸福。

  4文化与生活的体验点

  今年的倒春寒总是咄咄逼人,中午到晚饭前就成了八坊人相对活跃的时间。

  两顿饭之间,爷爷领着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去76号院马哎力传统凉皮店加个餐,以放了辣椒就不吃为借口噘着嘴巴的小孙女趴在大条桌上假装睡觉,爷爷一边数落孩子的任性,一边诉说着自己如何的肚子饱,可是拿起的筷子已经挑着酿皮送进了嘴里。

  巷子口永鑫德灌汤包的老板是一名祖籍四川的80后,他在外闯荡经年后,在临夏市滨河路开了“岷州第一笼”,后来逢八坊改造,他又看上了这里的氛围,于是租了一间小铺面,名曰“永鑫德灌汤包”。

  用小包子做大学问,追求匠心厨德的他,和厨师团队花了47天创造出27种700多朵各异的牡丹盛宴,“绽放”在4月28日第二届河州牡丹文化节上。

  放学时分,儿童背着书包三三两两拐进大旮巷,走着走着,就渐次进了自家门。回廊广场前刚刚还在听着古老的河州平弦的奶奶、妈妈们这会儿也都散掉了。

  如今,开放的八坊终日游人如织,八坊成了所有心怀追古情愫的寄托和慰藉。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嵌在门头的雕花里,编进绚丽的毛毯里,也飘荡在夜空中左邻右舍原汁原味的乡音里……

  文/兰州晨报记者 李辉   图/兰州晨报记者 田蹊

临夏印象合作电话:13884022402 

商务合作微信:yinxiangge930

【临夏印象精彩荐读】

临夏花儿小公主车美含演唱《我家在临夏》MV发布!

紧急通知 : 临夏州2017年6月份以下地区停电通告!

“肉松竟是棉花做的”系假新闻,传谣者已被行政拘留

这三种水果开车时别碰,吃一个就算你酒驾!

7月22日相聚奥体中心,张信哲、王杰、央金兰泽、玖月奇迹等要来临夏……

去松鸣岩听花儿 |“四月八”花儿会第一天 人如潮 歌如海 真假齐天大圣来报道! 皇阿玛也来做买卖!!

喜讯 | 临夏印象荣获第二届河州牡丹文化节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2017甘肃首届“达板面业”杯唐汪杏花摄影大赛获奖者名单出炉

一个小三诉说出轨男人的真面目,真的很准,值得一看!

有好新闻好文章好照片好视频可以联系我们QQ邮箱(515324528@qq.com),还有你对平台内容的看法和意见发表在临夏印象微社区,本平台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爆料,不代表本站观点。点击关注临夏印象 共赏最美临夏(微信公众号lxyx9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