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 创意启航|中国历代绘画里的衣食住行·数字人文工作坊第一阶段小结
“中国历代绘画里的衣食住行·数字人文工作坊”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携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倾力打造,立足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面向全校学生展开招募。
这段交织着历史韵味与数字创新的旅程,在四月的春潮中扬帆启程。
目前,工作坊的第一阶段已圆满落幕。在此期间,我们见证了知识的火花如何在跨界交流中绚烂绽放,也看到了跨越时空的生活密码逐渐清晰。
4月13日
我们的旅程正式起航——“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数字人文工作坊”正式发布招募令。
我们收获了超60位同学的热切回应,怀揣着对数字人文的憧憬,共赴这场跨界学习之约。
为了拥抱每一份热情,图书馆馆员与艺术考古学院老师灵活调整,向全体报名者开放第一阶段课程内容。
4月29日
首场课程讲座《历代绘画大系中的物质文化》在艺术与考古学院项隆元老师的引领下生动展开。
项老师从物质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出发,从“尖底瓶”为切口,融合文献、图像、民族志与实验方法,揭示了物质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多重证据法的精妙。
5月7日
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王一帆老师开展了第二次课程——《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数据采集与出版经过,接着从“大系”与文学、历史和哲学的多维关系阐述古代绘画蕴含的人文思想和精神。
以《洛神赋图》《中兴四将图》等经典绘画出发,基于图像学、文学、历史学互证、对比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华文明阐释之间的关系,为学员们探索“大系”内涵与价值铺垫了重要基础。
选题成组
课程结束后,围绕大系里衣食住行,结合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工作坊通过导师发布选题与同学们自行选题,共形成7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约有5~6人组成。
成组后,各小组就开展了文献研读、资料收集、工具实践等前期准备工作。
小组 | 课题名称 |
第一组 | 数字人文视域下历代女性服饰风格演变轨迹分析 |
第二组 | 宋画与宋词中的“行”文化数字关联建构研究 |
第三组 | 基于多重证据的唐宋茶事演变规律研究 |
第四组 | 色彩与身份:历代绘画中服饰颜色的社会文化意义探究 |
第五组 | 历代绘画大系中“典型建筑平面”衍变 |
第六组 | 宋代饮食文化与农业技术的互动可视化 |
第七组 | 宋代人物画中物质意象研究 |
小组讨论
小组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
•
✦
✦
左右滑动,查看小组讨论剪影
✦
5月19日
上午,在主馆数字人文融空间323室,7个小组精彩纷呈的开题报告轮番上演。
无论是古画中展示的服饰、出行方式、建筑形制亦或是饮食方式,各小组的同学们协作配合,发挥各自的专业所长,融通古今、碰撞数字与人文的花火,将各个小组课题的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在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研究计划员毛若寒老师的指引下,每个小组也清晰地勾勒了未来的探索路径。
小组汇报剪影
同学们在第一阶段的感悟~
张徵韵(22级本科生,农业工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数字人文工作坊这种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不仅给予了我们充分的包容感,也让我们将技术运用到人文艺术当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张晓琪(20级本科生,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历代绘画既是探寻绘画艺术奥秘的瑰宝,又是揭开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面纱的珍贵宝库,亟待我们去发现、去珍视。
李春颖(24级硕士,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
在数字人文工作坊中,我不仅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历史爱好者伙伴,还体验到了宋代绘画大系的美学魅力,聚焦了宋代绘画背后的历史细节和社会文化。在与伙伴们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不同学科思维模式的特点,思维的碰撞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感谢数字人文工作坊给予我们这样优秀的平台,希望工作坊顺利开展,圆满成功,也愿我们学员因爱而聚,满载而归。
李恒荣(21级本科生,历史学)
在工作坊的课程和报告指导中,我领略到了物质文化研究的魅力,也浅识到数字人文研究在其中可以发挥的创新作用。非常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付出!
李金禾(24级研究生,工业设计)
从前看古画,只觉得那只是一副画,现在去看,仿佛拨开时光的重重雾霭,去细密地触碰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一阶段圆满落幕,我们正蓄势待发,迈向第二阶段的深度学习与实践。
未来,浙江大学图书馆主馆的“数字人文融空间”陆续将进驻各类数字化设备,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探寻大系中所蕴含的衣食住行智慧。
更多精彩,即将在工作坊的后续篇章中绽放!
文:
浙江大学图书馆 林如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毛若寒
编:
宋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