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嘉年华 | 陈洁:我的宝藏书单


阅读如同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探索无尽的世界。在文字的交响中,知识的种子悄然发芽,丰富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阅读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发现自我的无限可能。

我的宝藏书单——第五届浙江大学好书荐读活动征稿已结束,今天首先推出的是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洁的书单。

阅读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阅读以形塑人文理想与情怀为要义,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承载着其生命史,具有别样独特的意味和体验。

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文化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一些经典作品始终是最好的伙伴和引路人。读好书,识书品相之美,识书内容之真。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讲到:“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待久了,容易失去敏锐的感知力。无论是什么专业,都不应将阅读限制在狭窄的领域。书是“通往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选择什么样的窗户,决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阅读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只有养成了广泛阅读的习惯,才能通过阅读走出专业、深耕专业,体会世界感受人生,从而形成看问题的角度。

我的宝藏书单

《施普林格出版史:诞生、逆境与成熟(1842—1945)》

[德] 海因茨·萨尔科夫斯基 著,何明星、何抒扬 译

该书属于“中华译学馆·出版史系列”。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书中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作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的“斗智斗勇”,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经销商、零售商的利益博弈以及德国图书价格的形成历史,是一部难得的国际出版史专著。


《三代遗风:古代中国物质文化中的复古》

许雅惠 著

在世界文化史上“复古”与“创新”往往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作者以宏阔的视野,具体而微地论述了从北宋到晚明六百年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复古”艺术的兴起与发展,其实这也正是向读者展示了宋元以来古代艺术与物质文化上的创新与流变。

全书所讨论的主题涉及宋代宫廷与士大夫的金石收藏与礼制改革、宋元礼器图式在印刷文化中的流传与翻新、晚明文人的铜器知识、仿古与鉴赏等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延伸到东亚艺术的研究,作者还讨论了宋代复古艺术和中国古铜器在高丽和朝鲜时代的韩国和现代日本的接受与发展。该书是研习中国古代艺术史,乃至东亚艺术研究的必读之书。


《西方设计史上的中国风》

袁宣萍 著

17—18世纪,西方设计史上曾流行过一种特殊的装饰风格,称为“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是西方对东方的浪漫想象与异化表达,借鉴了同一时期中国外销艺术品风格。这种风格在18世纪后期衰退,但其余韵一直延续到今天,对西方装饰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

该书对西方设计史上的中国风进行了专题讨论,包括其兴起的时代背景,设计的风格来源、时代变迁、地域特色、衰退与复兴等,梳理其脉络,分析其特征,并与时代的发展进程相联系,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更好地了解中国与世界。


《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编

该书为2024年2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图录,分为展览图版和专述论文两个部分,展示了101套169件文物,其中近三分之一为首次展出,400多张高清图片将独属于布达拉宫的美凝固于笔端纸上。全书主体章节依据展览结构编排,书中所呈现的文物均来自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管理处,文物基本信息包括名称、时代、材质、尺寸及收藏单位等,并对重要文物进行详细的描述及阐释,对存在逻辑关联的多件组合文物,采取组合的解读方式,全面展示了布达拉宫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我国在布达拉宫修缮保护工作中持续做出的积极探索。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陈野 主编

该书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该书聚焦“艺术图像学”建设,以“艺术图像与中华文明”为主题,将艺术史与文明史研究相结合,在基于艺术图像的“文献资料整理—文本内涵解读—文化基因解码—文明体系建构”的整体研究框架内,尊重和立足艺术图像本体,依凭艺术图像、艺术家、艺术观察的独特视野、理念、思考和表达,建构一套以艺术图像为起点和本底的历史阐释逻辑,揭示艺术图像建构文明体系的深层次功能,建立不同于文字记述系统、具有图像表达特征的文明研究范式和“艺术图像学”自主学科体系。

全书由专家观点、图像文献、图像文化、青年论坛、学科建设几个板块构成,收录了专家学者的13篇文章。


《奥本海默传:深入核心》

[英] 瑞·蒙克 著,刘诗军 译

J.R.奥本海默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担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导期间,负责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这项工程帮助盟国击败了纳粹。原子弹的诞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永久性的影响,奥本海默也被称作“原子弹之父”。

如同作者的《维特根斯坦传》和《罗素传》一样,这部奥本海默的传记同样无与伦比。《深入核心》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科学发现、隐藏秘密以及两难选择和空前毁灭的故事,这部传记也比以往的著作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与精彩之处。


《女性史:古代卷》《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

[法] 乔治·杜比、米歇尔·佩罗 总主编

该系列丛书由乔治·杜比领衔的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按照时序排列,分别分为以下五个时段:古希腊到中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革命时期与世界大战、20世纪,从而将女性的历史从古至今做了全面的整理与论述。

《女性史:古代卷》中,学者们通过大量史料与专业分析,探讨了女性从神话中的母性角色,如何转变为圣洁的代言人这个问题。书中认为,女性身份在古代的这种转变,奠定了日后女性角色的基础,也是女性身份变迁的第一个里程碑。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在浩繁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卷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在男性社会的革命当中逐渐兴起,并随着社会动荡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通过革命激情与民主热情的鼓动,女性对自己权利也开始了反思,并且进行了初步的争取。直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才令这种热潮逐渐消退。然后女性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与权利做进一步的探索。


《潘镜芙传:铸舰一生向深蓝》

王艳明、喻菁 著

潘镜芙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专家、导弹驱逐舰研究设计的先驱者、舰船科技发展的开拓者。他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导弹驱逐舰的先河,引领中国海军从弱到强、从黄水走向深蓝,成功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该书记录了潘镜芙从抗战躲避战乱的小船到后来登上自己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成长之路,还原了潘镜芙奉献给祖国驱逐舰事业的伟大一生。书中从他儿时的“铸舰梦”讲起,讲述了他幼年于战时逃难、就读浙江大学电机系以及之后为国铸舰的人生经历,刻画了我国科学家为实现科技强军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志向、魄力与决心,书写了人民海军由弱变强、驶向“深蓝”的壮美篇章。


《托林寺红殿壁画研究:历史、图像与文本》

王瑞雷 著

托林寺是吐蕃王室后裔益西沃在象雄文明故地所开创的古格王国的政教中心,它不仅是古格王室参政议政和颁发诏令之所,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启序幕之圣地。该书以该寺红殿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图像及所据文本的翔实考证,呈现了古格佛教艺术复兴之潮、西藏地方政教变迁之景和我国多民族文化交织之维。


《从消费社会到格差社会》

[日] 上野千鹤子、三浦展 著,任佳韫 译

该书是享誉世界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上野千鹤子与日本消费行业研究第一人三浦展的对谈实录。两位顶级社会学家对从消费社会演变为格差社会的现象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的大众消费社会开始,经过了泡沫经济崩溃和全球化,逐步进入格差社会。所谓格差社会,是指民众之间形成严密的社会阶层划分,不同阶层之间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不断加大且阶层固化的现象。在书中,两位学者以对谈的方式解读了日本从消费社会到格差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少子化现象、败犬女、社会底层人、裁员潮、在职穷人、啃老族等等,深度剖析了问题背后的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扭曲以及日本人价值观的变化,对于同样进入消费社会轨道的中国而言,具有很好的警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麻醉:遗忘之礼和意识之谜》

[澳] 凯特·科尔-亚当斯 著,薄禄龙 译

人们对一无所知的事情最感到恐惧,我们对麻醉的理解甚至存在许多的误区。

麻醉会不会影响人的智商,会不会让小孩子在学校成绩变差,我会不会在全身麻醉中醒过来?我感觉到疼痛了怎么办?

麻醉是世俗与神秘的奇特混合体,是一个充满复杂而可解的密码、模糊而无法回答的问题领域。作者经由大量的采访和自身的经历,对麻醉之后的人体反应、心理状态都做了客观而准确的描述。这些故事都大大缓解了即将走进手术室的患者的心理焦虑。让读者能在这部作品中了解到麻醉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能从病人的角度理解麻醉到底是什么。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卢素芬 著

该书选介5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在时代跨度上,从唐代到清代,跨越千年。每个时代以对应的方式陈述,唐与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分别对应为:人物与山水、写实与写意、诗画与书法、雄健与儒雅、传统与创新。虽然现有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或许还不足以涵盖中国绘画史的全貌,不过本书选件堪称丰富。书中意欲尝试的是,通过这50件绘画作品,构建出中国绘画史的轮廓,因而收录在此书中的画作,在品类上力求兼顾。在文物分级上,既有耳熟能详的名品,也特意选介了部分尚未走红的重要文物,两两交织成较为全面的发展脉络。


《中华译学(第一辑)》

许钧 主编,冯全功 执行主编

该书是关于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学术集刊,由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旨在为翻译学者、翻译爱好者等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国内翻译理论建设,助力中国翻译学学科发展以及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

全书精选了20篇知名翻译学者的文章,分为翻译家心声、学者访谈、翻译理论、中国典籍翻译、翻译史、翻译教育、观察与争鸣等几个部分,讨论在新时代译学界不断涌现出的新现象、新问题,如翻译学科的内涵式发展、翻译与文明互鉴、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翻译与人工智能、中国译学的理论建设、翻译教育的实践路径等。


《春山可望:看见农村共同富裕的未来》

孔一 著

这部报告文学作品讲述了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打造具备鲜明辨识度、经验可复制的共富村的故事。塘栖村的“水韵风情地,诗意古村落”、指南村的江南最美秋景、之江村的“17℃新安江”、芦茨村的宁静而悠远的诗意,下姜村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五种现象”,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不断实践……无不令人神往,沉浸在美妙的春意中,期待看到农村共同富裕、美丽中国建设的未来。作者从微观的角度深入挖掘,用诗意、真诚的文字进行感性描写和理性思考。在探索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的过程中,展示当今时代的宏大主题,描绘美丽中国的多彩画卷。本书讴歌了农村、农民在伟大变革中的智慧与力量,证明我们正大步行进在共同富裕路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路上,以期为全国共同富裕建设实践提供示范和借鉴。


《中国法书》丛帖

李介一、周小庄 主编

《中国法书》丛帖入编作品选自天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海内外著名私人藏家的藏品,印刷复制过程中保留了最大程度的原作气息,旨在传达原作精神,为读者开辟了一条通过印刷品直观感受古代书法真实面貌、理解古人笔墨精神的道路。《中国法书》丛帖选取历代著名书家的书法作品,涵盖从晋唐到明清十八位书法大家之代表作。首辑20册包含:王羲之《寒切帖》《行穰帖》;黄庭坚《赠张大同书》;黄庭坚《王史二氏墓志铭稿》;米芾《虹县诗》;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鲜于枢《御史箴》;康里巎巎《梓人传》《杂诗》;王阳明《君子亭记》;文徵明《西苑诗》;祝允明《千字文》《前后出师表》;徐渭《淮阴侯祠》;陈淳《秋兴八首》;董其昌《乐毅论》《秋兴赋》;董其昌《项墨林墓志铭》;董其昌《行书二种》;张瑞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黄道周蔡玉卿《行书合卷》;陈洪绶《自书诗册》;王铎《临王献之帖》《杂书诗卷》;傅山《小楷册》。


《将“芯”比心:“机”智过人了吗?》

周昌乐 著

AIphaGo、ChatGPT、AGI系统,各种惊人眼球的人工智能成就不断刷新着人类对机器的认知。这些认知也引发了人们一再思考这样一个尖锐问题,即人类制造的智能机器系统是否会全面超过人类的智慧?这部读物便是面对这样的灵魂考问,从机器之“芯”与人类之“心”比较的角度,来为普通读者给出一种回应。

该书从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容错思维、意识能力、话语表达、美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运用风趣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深邃的哲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阐述机器智能之所以难以超越人类智慧的根本原委。希望了解人工智能困境以及未来出路的读者,千万不要错过这一部汇通文理的智慧之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