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目录、摘要
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经济评论》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后期会推送论文原文、论文简报和论文故事,敬请关注!
目 录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1.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识别、保障条件分析与异质性检验
张欣,董竹
2. 财政补贴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
胡春阳,张进铭,余泳泽
3. 中国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
李礼连,程名望,张利国新时代发展经济学研究
4. 中小银行发展、要素禀赋结构与城乡收入不平等
赵家悦,郜栋玺5. 逃离抑或竞争:地权稳定性对农民教育投资的影响耿鹏鹏,罗必良
6. IPO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陈世来,李青原
7. 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是否加剧了中国企业出口生存风险?
张先锋,杜艳多,王冠宇
8. 环境政策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基于创新模式选择视角张文卿,董景荣,张海涛,罗佳惠
9. 绿色贸易壁垒冲击与环境治理改善:基于中国企业的证据 李静,刘迪,彭飞摘 要
1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继土地、技术、资本和人力之外的又一核心生产要素。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对内提高经营效率、对外获取政府补助和提高市场关注度作用于企业创新。并且,企业内部的高端人才和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是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创新的有力保障。最后,基于行业类型和所有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地存在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本文不仅拓展了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和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对全面认识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借助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张欣, 董竹.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识别、保障条件分析与异质性检验 [J]. 经济评论, 2023(01): 3-18.
张欣、董竹,2023:《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识别、保障条件分析与异质性检验》,《经济评论》第1期,第3-18页。
2
摘要
统筹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明确财政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本文构建溢出-吸收模型,从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维度,剖析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及路径,进而构建企业层面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与考虑内生性后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一致。进一步提出溢出企业财政补贴核算方法,并结合变量重构和多重中介效应理论思想构建溢出效应形成机制检验框架,基于该框架的实证检验支持财政补贴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进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这一论断。本文拓展了财政补贴的相关研究,并为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胡春阳, 张进铭, 余泳泽. 财政补贴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 [J]. 经济评论, 2023(01): 19-36.
胡春阳、张进铭、余泳泽,2023:《财政补贴能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溢出效应?》,《经济评论》第1期,第19-36页。
3
摘要
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构建工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模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地级市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工会密度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二者呈倒“U”型关系。机制检验表明,工会通过改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收入激励效应;工会通过倒逼企业采取资本深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替代劳动策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要素替代效应。此外,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东部地区显著高于非东部地区,在国有企业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在出口企业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随着行业垄断势力增强,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越高。因此,建设现代化工会制度、重塑工会角色、强化工会的要素配置作用、推进工会差异化建设,对提升职工收入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李礼连, 程名望, 张利国. 中国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理论与实证 [J]. 经济评论, 2023(01): 37-54.
李礼连、程名望、张利国,2023:《中国工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经济评论》第1期,第37-54页。
4
摘要
本文基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梳理了银行业结构作用于城乡收入不平等背后的重要路径,并采用我国2009—2018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业结构与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但二者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西部地区分别存在显著的正、负向线性效应,而中部地区则存在非线性效应。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一地区异质性主要来自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即当要素禀赋结构为劳动禀赋占优时,中小银行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而当资本禀赋占优时,中小银行发展反而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本文结论揭示了不同要素禀赋结构下银行业结构作用于收入不平等的差异性,对于缓解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赵家悦, 郜栋玺. 中小银行发展、要素禀赋结构与城乡收入不平等 [J]. 经济评论, 2023(01): 55-72.
赵家悦、郜栋玺,2023:《中小银行发展、要素禀赋结构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经济评论》第1期,第55-72页。
5
摘要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分配方式及其稳定性状态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生计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然而,中国农村地权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曾一度长期存在,既抑制农民生产稳定性预期的形成,也催生出农民的地权博弈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长期地权不稳定的地区,农民更为认同“读书改变命运”,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以“逃离”不稳定的生存环境,或通过教育信号显示以强化家庭地权竞争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地权稳定性不足的村庄农户具有更高的教育投资水平、受教育年限更长,且更不认同“读书无用论”;地权不稳定作为历史遗产会形塑“读书重教”的集体意识。本文强调,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逻辑。
耿鹏鹏, 罗必良. 逃离抑或竞争: 地权稳定性对农民教育投资的影响 [J]. 经济评论, 2023(01): 73-89.
耿鹏鹏、罗必良,2023:《逃离抑或竞争: 地权稳定性对农民教育投资的影响》,《经济评论》第1期,第73-89页。6
摘要
股票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场所,有效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不仅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目标,更是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股票上市这一特殊场景,利用中国1999—2018年A股非金融类IPO企业样本,考察IPO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IPO前,企业IPO后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及IPO超募的企业。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缓解融资约束、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是IPO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两条路径。本研究为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陈世来, 李青原. IPO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J]. 经济评论, 2023(01): 90-107.
陈世来、李青原,2023:《IPO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评论》第1期,第90-107页。7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已签署的9个区域贸易协定构建企业出口目的国层面的贸易数据,考察签订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及其重要条款深度对企业出口生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显著增加了企业出口生存风险。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通过隐性贸易成本的削减降低企业出口生存风险,通过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出口规模的缩减增加企业出口生存风险。企业适应规则的能力能够降低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对企业出口生存风险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WTO-X”政策中竞争条款、环境条款、劳工标准条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垂直深度的增加,降低了中国国有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出口生存风险。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启示。
张先锋, 杜艳多, 王冠宇. 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是否加剧了中国企业出口生存风险? [J]. 经济评论, 2023(01): 108-125.
张先锋、杜艳多、王冠宇,2023:《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是否加剧了中国企业出口生存风险?》,《经济评论》第1期,第108-125页。8
摘要
本文从环境政策的创新模式选择效应视角剖析了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速放缓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考虑投资型规制、费用型规制、研发补助三类环境政策和外源型、内源型两种创新模式,本文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环境政策工具-创新模式选择-GTFP”因果传导关系,发现不同环境政策工具以创新模式选择为中介对GTFP施加动态异质性影响;环境政策工具的内源创新激励效应越强,其对GTFP的短期促进作用越弱、长期促进作用越强。进而考察我国环境政策历史沿革,发现费用型规制强度持续、快速提高所引发的创新模式过度内源化是导致我国GTFP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上述结果揭示,发展单一的内源型创新模式难以实现GTFP平稳增长,即激进的创新驱动无法满足绿色发展的战略诉求。政策启示是设计环境政策空间布局,引导不同地区落实差异化环境政策方案,从而实现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战略统筹,使GTFP回归平稳增长轨道。
张文卿, 董景荣, 张海涛, 罗佳惠. 环境政策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基于创新模式选择视角 [J]. 经济评论, 2023(01): 126-143.
张文卿、董景荣、张海涛、罗佳惠,2023:《环境政策促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基于创新模式选择视角》,《经济评论》第1期,第126-143页。9
摘要
绿色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惯常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本文尝试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及中国海关数据库三方数据合并,以2005年入世后过渡期针对中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爆发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绿色贸易壁垒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出口企业的环境绩效,降低大气和水污染排放强度,提高用水效率。但存在较强的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制造业、高污染行业以及东部地区减排效应明显。影响机制显示,企业治理成本增加和绿色创新补偿是绿色贸易壁垒改善环境绩效的重要驱动力。政策含义表明,绿色贸易壁垒能够倒逼中国出口企业将绿色贸易壁垒转化为绿色转型动力,有效推进对外贸易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李静, 刘迪, 彭飞. 绿色贸易壁垒冲击与环境治理改善: 基于中国企业的证据 [J]. 经济评论, 2023(01): 144-162.
李静、刘迪、彭飞,2023:《绿色贸易壁垒冲击与环境治理改善:基于中国企业的证据》,《经济评论》第1期,第144-162页。《经济评论》编辑部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编:430072
官方网站:http://jer.whu.edu.cn
电子邮件:whujer@163.com
点亮 “赞” 和“在看”,传递学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