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简报 | 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郭克莎 余丽晴 经济评论杂志社
2024-09-04
点 击 蓝 字 关 注 我 们 

ISSN 1005-3425

CN42-1348/F

双月刊


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经济评论》2024年第1期的第1篇论文《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作者是来自华侨大学的郭克莎和余丽晴。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 




摘要:碳减排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必然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推进碳排放治理、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长期探索中,碳减排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起了核心和基础作用,市场机制发挥了有效的调节和促进功能。根据全球碳减排必然性与阶段性逻辑的启示,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中要处理好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主要思路建议是:把握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碳减排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处理好推进碳减排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防止产业结构过早服务化或轻型化;加强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更好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处理好碳减排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碳减排的模式变革;积极参与应对碳排放的全球治理,提升气候治理问题的中国话语权。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历史逻辑;政策选择


2024-1

 论文简报

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郭克莎 余丽晴(华侨大学)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气候变暖造成的后果也成为具有科学基础的共识,气候治理更关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但气候治理的推进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从19世纪碳科学初步发展,到20世纪60、 70年代人类开始反思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再到国际气候会议的召开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构建。随着科学技术突破,人类实现了认知跨越,逐渐认识到气候与发展的关联性。全球气候目标的推进更是暗含大国交锋与博弈,最终才形成了国际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共识。
分析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其目的不仅仅是回顾历史发展,更重要的是对碳减排发展背后蕴含的历史逻辑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对当前碳减排工作的指导。碳减排目标推进的艰难、碳减排目标与发展目标的融合、碳减排过程中技术发展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这些均体现出了阶段性与必然性的特征。
从碳减排发展来看,气候问题与工业发展之间联系紧密。能源消费、工业发展与碳排放呈现出密切关联态势。就目前国际社会主要国家的碳排放情况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碳达峰目标,进入了碳减排平台期,碳减排目标也向“净零排放”过渡。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发展仍与传统化石能源紧密相关,由此表现出总量上的增加,但中国人均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不同国家之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的差异是国际社会碳减排问题争端的根源,碳排放趋势背后的历史责任划分与国家发展机遇之争则使碳减排问题日趋复杂化,背后代表了一国的发展权利。而从目前的碳减排政策变化来看,相较于过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净零排放”目标与产业政策、能源转型的联系进一步得到强化,它们通过颁布相关产业政策,试图以碳减排为契机,培育本土产业优势,同时摆脱对外能源依赖。碳减排目标博弈转变为碳减排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从技术层面来看,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在碳减排推进中发挥着基础与核心作用。碳减排技术部署需要符合行业特征,尤其是工业部门等关键行业的推进,重点部门碳减排技术突破至关重要。从全球层面来看,技术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特征,绿色技术数量与质量的权衡,市场需求与供给是否存在错配,都是影响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更进一步来说,技术发展不仅需要依靠科技支撑,而且需要依靠社会力量驱动,同时也需要调整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碳减排目标的契合度,提升碳减排技术与碳减排目标的适配性。
从市场层面来看,一方面,市场力量是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在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调节和促进作用。欧盟碳市场发展经验已经证实市场力量的加入有效增加了碳减排量。碳减排的国际合作也促进了国际范围内的要素再配置,推进了碳减排的整体进程。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力量的进入,需要政府帮助理顺市场与碳减排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要理解市场发展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分析说明影响全球碳减排治理的三个重要方面均存在必然性与阶段性特征。随着对碳减排目标认知的逐步深入,有关共识才能达成,相应的因素和机制才能起作用。只有认识到必要性才能有效把握规律性,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是碳减排目标平稳推进的重要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一,把握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迫,但国际经验表明碳减排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因此,需要结合国情,立足“十四五”打好基础,“十五五”力求跨越,把握各阶段的工作要点和重点。同时要做好两阶段的衔接,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关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第二,处理好推进碳减排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碳减排与产业结构变动应当是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不应过分强调人为干预,而是需立足长期发展大格局,引导技术创新发挥作用。第三,加强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减排技术发展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与动力,而且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发展潜力。在技术领域,既要充分尊重技术要素特性,突出技术活跃地区的引领作用,也要加大脱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技术落地。第四,处理好碳减排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实现碳减排目标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碳减排主体的参与积极性,(2)碳减排要素的流动效率,(3)低碳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这要求政府必须重视发挥市场的间接作用,在碳减排政策设计与实施中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同时加强制度建设,防控潜在风险。第五,积极参与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全球治理。中国一方面需要树立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在全球净零排放中承担应尽的义务。但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帮助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缓解气候变化的能力。


本文的视频论文故事论文原文也在本日的推送中,可进入本公众号内页面查看,同时欢迎各位读者留言!

附本文题录:

郭克莎, 余丽晴. 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J]. 经济评论, 2024(01): 3-17.郭克莎、余丽晴,2024:《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经济评论》第1期,第3-17页。



点亮 “赞” 和“在看”,传递学术的力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经济评论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