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新乡贤】梁发太:不甘伏枥纂村志
让梁发太老人引以为豪的是眼前这本《西王曲村志》,老人告诉笔者,这本村志介绍了西王曲村从东汉光武帝至今所经历的历史文化变迁,共计16万字,320多张图片,历时一年多编纂完成。谈起编纂村志的缘由,老人介绍说,有一天,他的老师黄孝山找到自己,黄老师认为西王曲村也算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大村。可有史以来,就没什么记载。对方希望与梁发太合起手来,写一写家乡的历史,给后代子孙留下点精神财富。后来,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中,梁发太又与自己的同学梁达贵谈起此事,梁达贵当场表示,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此事又传到老同事黄纯富耳中,对方当场拍板,这事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好。
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人因编写村志形成统一战线,并提出“三不原则”:不谄言,对家乡的人,家乡的事,绝不夸大其词,要留真实历史于后人;不扬恶,以宣传正能量为主题,不制造不愉快的空气;不评价,只叙事,至于对与错,“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凭读者评价,只记录历史。
着手编纂村志,梁发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违背家人意愿,跑遍商店,对比性能,砍价谈判,自费买下一台打印机。随后,他便与老朋友们一起广泛收集材料,查阅志书,参考《沁阳市志》、《怀庆府志》、《史记》等;收集村中的文字资料,诸如家谱、碑碣、石刻等;倾听村民们的讲述,研究村里遗留下的文物等。
笔者翻开西王曲村志,在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布衣朱莽,皆能悦纳。”梁发太老人说,他们希望这是一本既让广大群众看得懂,又讲究国学底蕴,有文学价值的村志。他们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既把事情说清楚,又字字确凿,力求文精字洁。
除此之外,几位老人编写村志的背后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村两委负责人全力支持,四面八方跑经费;梁老师的学生们听说后,纷纷捐资提供支援;沁阳市政协、国土局、统计局等单位工作人员也为老人们提供便利,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查阅资料,影印图片;与此同时,村里的乡亲们也送来信任和支持。村民宁长瑞老人颤巍巍地拿着《河内宁氏族谱》找到梁发太,深情地说:“你看看俺的家谱对村志有没有用?”烈士的母亲梁天珍,当听说儿子黄本清的材料录入村志后,几次往返亲戚家,寻找照片和材料。她说:“儿子牺牲了,我当母亲的,应当把儿子的后事做好。”有不少老干部,当采集他们的工作信息时,很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身在工作岗位上的黄联委,亲自送来有关村怀剧团的U盘,文稿…….
梁氏祖祠古老的墙屏和砖雕
“正是有了这么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村志的编撰才得以顺利进行。”梁发太感慨地说。
如今,这本沉甸甸的村志已经问世,这一年多来,梁发太老人常常集采访、撰文、打字、印刷、摄影、排版于一身,夜不能寐,偶有灵感,便提笔书之,唯恐失却。他告诉笔者,其中的酸甜苦辣是次要的,他常想的是如何能让谬误少一点,前不负古人,后不负来者,能为今人接受,并希望各位父老乡亲,各界人士,能够关注它,喜欢它,培植它。
梁氏祖祠山门
祖祠位于西王曲村梁大街西头路北修建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
土地庙位于西王曲村梁堤口西北角
修建于公元2013年
在梁发太老人创作的《梦园小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知我,居不如人,堪为陋室。钱不如人,工薪阶层。才学不如人,年过花甲,默默无闻。但我有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给家乡的人民办点事,乃是我的心愿。人生,乃一梦也,梦牵家乡,记之颂之,时不我待。”书中的点点滴滴,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对家乡的眷眷深情。对后人,或许是一笔精神财富。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这样做下去,谁让我是老师呢!”梁发太说。
文/图:邓晓芳
本期编辑:大房子 飞飞
公众号转载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