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今日开幕 贵阳歌舞剧《射背牌》演绎瑰丽爱情故事

2017-10-30 贵阳发布

《射背牌》表达出苗族同胞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射背牌》海报。

  10月30日至11月24日,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贵阳市举行。荟萃多彩贵州民族风的众多艺术精品剧目,将通过会演及赴民族地区巡演的方式精彩亮相。

  此次会演由贵州省政府主办,贵州省民宗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贵阳市政府承办,主题为“凝聚力量走新路,携手同步奔小康”。会演规模约1200人,参演剧(节)目共计12台,演出24场,参演剧目还将在各地巡演。

  记者从贵阳市民宗委了解到,贵阳市参演剧目——大型民族歌舞剧《射背牌》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将把一个原汁原味 36 25319 36 9306 0 0 1005 0 0:00:25 0:00:09 0:00:16 1706 36 25319 36 9306 0 0 906 0 0:00:27 0:00:10 0:00:17 1706 36 25319 36 9306 0 0 826 0 0:00:30 0:00:11 0:00:19 1706瑰丽多彩的苗族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采用本土少数民族元素打造大型原创歌舞剧目

  披背牌,是高坡苗族妇女独特的服饰习惯。相传,参与“射背牌”仪式的年轻男女,不能在生前结为夫妻,但在死后安葬时,男子须将背牌搁置胸前,女子须将红腰带系于腰间随葬,最终实现穿越生死的约定。这种风俗现象十分特殊,丰富了苗族婚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亦为罕见,具有极高的人类学价值。

  大型民族歌舞剧《射背牌》,正是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坡苗族射背牌”为创作题材。该剧以歌舞形式立于舞台,通过对“射背牌”这一民间习俗的艺术化展现,充分表达出苗族同胞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一提的是,《射背牌》中演员所穿服装,就是高坡苗族妇女参与“射背牌”仪式所着的盛装。精致的刺绣工艺配以大胆的撞色,不仅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还原了盛大仪式背后的动人爱情。

  “《射背牌》这出剧目,是贵阳市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首次全部采用贵阳本土少数民族元素和符号,打造的原创大型民族歌舞剧。”《射背牌》总导演、我国知名青年导演卢睿说,该剧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面对自己心爱的人绣的背牌,用爱神之箭让爱升华、穿越,充分展现了苗族同胞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可谓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给现代人以感悟和启迪。

  走访各地采风打磨精品彰显民族文化艺术魅力

  厚积而薄发,原创这样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剧绝非偶然。

  《射背牌》由贵阳市民宗委、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花溪区政府和市旅文投公司联合制作,贵阳演艺集团具体组织排演。“该剧从两三年前就开始构思,今年进行排练。贵阳市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整合了演艺、传统文化等资源,为的就是要努力打造出一部贵州民族文化精品。”卢睿说。

  2016年6月,我市积极组织各方面专家和编导力量对剧目进行认真修改、精心打造。编导组先后到花溪、雷山、黄平、六盘水、毕节、安顺等苗族居住地区采风,认真收集素材、整理资料、编创剧本。此外,编导组还不断在提高剧目质量上狠下功夫,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为该剧走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10月,贵阳市副市长、市参演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玉祥,以及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专家组部分成员,观看了《射背牌》的现场联排,并听取组委会专家和省民宗委文宣处、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负责人对剧目编排的意见及建议。

  王玉祥指出,贵阳市作为全省的“火车头、发动机”,各项工作都要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参演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也不例外。要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好的工作状态、更实的工作作风、更明确的艺术追求、更好的成绩,让参演剧目更持久地在舞台上展现。

  “从根到叶”都关情保护传承贵州民族文化

  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会城市,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戏剧、风格特异的民族民间建筑交相辉映。民族文化,是贵阳的一块绚丽瑰宝。

  近年来,贵阳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保护工作。2010年,我市成立“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及“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分别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验收、申报,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存档等具体工作;组织编写了《民族知识》《布依语、汉语双语教材》《学唱民歌》《教师备课本》《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等书籍,整理了《布依酒歌》等古籍,实现了让民族文化传承“有根有叶、开枝散叶”。

  在注重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我市还把民族文化纳入民族学校及部分中小学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历年来,部分民族中学在校内举办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训练班,一些民族中小学先后将当地民族文化引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全面推开。目前,全市96所民族地区中小学有针对性地把民族工艺、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山歌、民族戏剧、民族体育、民族语言等引进校园。

  此外,贵阳还把民族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全市30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民族特色浓郁、经济发展基础好的村寨,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示范村寨”,重点加强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陈列室、民族文化墙、寨门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广酿米酒、刺绣、打糍粑等民族民俗活动,实现民族文化动态保护、静态传承。

  

来源:贵阳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