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书馆与书店 是城市最美的地方

2015-09-28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也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城市的气质,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宽阔的街道,那是给别人看的“面子”;作为生活其中的居民最在意还是浓浓的文化内涵,是弥漫的书香味,这才是值得细细品味值得反复咀嚼的。而承载这些的应该是图书馆、博物馆与书店,这些才是真正的“里子”。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绿洲缺少书店的城市缺乏内涵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书,关于书店,关于图书馆,关于阅读,关于文化,关于教育的话题与消息格外多。可以感受到大家都很着急、很焦虑、很担心我们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真的正在加速荒漠化……如果你长期生活在北大、清华、中关村一带,如果你还喜欢读书,你会越来越感到不舒服,有时候会很伤感甚至恐惧,不少耳熟能详的书店基本都关门了。那个曾经被誉为北京文化坐标位于北大南门的风入松书店没了;那个在五道口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曾经淡定舒雅的光合作用书店也没有了;曾经在海淀图书城傲然屹立的民营第三极书店也在与新华书店的价格战中输的遍体鳞伤退出了江湖;那个北京著名的发轫于圆明园的单向街书店最近因为房租不得不再次出走——有千名读者捐款23万多元相送——那种伤感与悲壮,与新闻里面宣传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氛围格格不入,很不协调,甚至极具讽刺意味。

经常出没在这个号称中国智力最密集的中关村一带,当你看到要么是足道、洗浴中心、美容院,要么就是商城、饭店与酒店,而难以看到几家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书店的时候,你是否会发现我们真的是否太重视物质享受而精神显得空虚了?当你从北大南门出来,看到堵在门口的全是装满大小纸箱的三轮车平车物流货车与搬家车,旁边蹲着一群吐着烟圈在休息的搬运工,这时您做何感想?当你带着孩子到北大北门想进去参观一下,与那个黑车的人说好80元连北大带清华一起转一圈,而出了北大就不认账把你赶下车的时候,你做何感想?当你想找个地方,静静的看会书,想与三五好友谈论点文化交流点精神的时候,感觉自己与这里的繁华与喧闹竟有点格格不入了。北大清华周边的文化气息与氛围与这两个全国趋之若鹜的高等学府反差很大,简直是恍如隔世。杨振宁教授曾经回忆说,当年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经常在联大门口的茶馆一条街上与同学、老师们一边喝茶一边讨论问题,很多智慧的火花都是那个时候在头脑激荡出来的,而现在的北大清华同学们可怕也找不到那么有学术氛围的一条街,倒是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买数码产品方便了。

可以说海淀愧对北大与清华,这两颗明珠周边的环境真不与其协调。

有时候想,如果在北大清华周边1000米内作为泛校园文化区该多好啊,分布着国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物理的、哲学的等等不同主题的风格各异的茶馆酒吧,散落着不同主题的大大小小书店,假如是学府街吧,或者北大南门那条吧,再或者北大清华之间的那个小小三角地带吧,祥和一些书卷气一些,气质高雅一些,经过四年的大学时光,这里也许有那么永远抹不去的美好记忆,他们即使毕业以后恐怕也不想离开这里了。现在我们不是一直强调每年要花多大的成本引进什么什么高端人才吗,其实留下人才也是异曲同工。2011年初,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北京市政府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对“人才”来说,任何好的政策都不如一个难以割舍的氛围与情愫对他们有吸引力。
如火如荼的社区图书馆依然还是看上去很美

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据说与这个地区的图书馆数量有直接的关系。最近几年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都在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政府也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整体看不成功,老百姓感受到的与媒体宣传的不尽相同,实际效果与期望的目标差距不小。为什么呢?真的又是中国特色。社区图书馆是一种极具牺牲精神的服务行业,比如下班以后与周末等节假日,才是居民有时间去的时候,而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下班回家了;一次投入之后很少再有足够的图书更新费用; 阅读环境差,一些就是书库,舒适的阅读体验很难得到满足;服务态度不好,他们是财政拨款支付工资,又不是企业与经济效益挂钩,态度不积极也是可以想到的;整体素质差,因为待遇不高,很难招到真正懂书的专业人员。本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产品精神食粮,而很多社区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图书馆,即使知道去几次也不想再去。而北京的一些民营的社区图书馆反而做的不错,究其原因是他们把图书馆做为实体企业来做,有专业人员做管理服务,及时提供最新的图书,还针对会员经常举办沙龙聚会,重视阅读体验。这样即使花钱,很多人也愿意成为这样的社区图书馆的会员,而放弃免费的政府办的社区图书馆。我去过海淀的2个据说是还不错的图书馆,一开始门都锁着,找到工作人员打开图书馆,虽然有不少书,但我想借的书几乎没有几本。难怪门前冷落无人问津。

中国城市化经过若干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的差不多是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城市功能协调同步的发展。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楼盘接着一个楼盘的起来,但整个大市政都没有跟上来,先不谈什么医院学校养老院超市酒店,连出行交通、上下水、煤气等这些重要的实施估计也没有完全到位。赚钱的、利润高的都会率先做起来,比如房地产,而利润低的赚钱慢的但又重要的,就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来支持,否则就可能会是永远的短板,比如医院、学校、幼儿园,至于不怎么赚钱的又不是紧急的暂时还没有想到,比如图书馆、博物馆、书店等基础文化设施,更是排到最后了。

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社区图书馆,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图书馆法》规定,各级政府要为图书馆纳税。以华盛顿特区为例,该市0.05%的地税必须交给公共图书馆使用,保证图书馆经费的稳定增加;美国人常把自己的图书馆和麦当劳相比,不仅分布广,而且都是很好的位置。我们国家有限的一点搞社区图书馆的费用还没有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在政府体制内提供这种专业的、极具服务性质的业务,不是那么容易做好的。倒是可以尝试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采购方式,变投资建设为采购奖励,靠市场手段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开办有利于全民阅读的社区图书馆事业。这个领域就不要再用国有对付民营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居民的文化需求也是与时俱进的,民营组织会更加及时的抓住,会适时提供各种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来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由于这些属于公益性质,政府可以考虑给他们免税、奖励、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他们那点税收对政府来说不足轻重,但会清晰的积极的传递出一个信号。这个信号,给人以希望。
我的图书馆之梦它刚刚开始


我一直想拥有一间这样的图书馆,很多很多连锁的图书馆。他们分散在很多社区里面,最好就在会所里面;环境舒适优雅,有成千上万本绘本与图画书,晚饭过后或者节假日,小区里面的很多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看他们永远看不完的好书;旁边有各种各样的积木、插件、魔方等玩具,孩子们在一起互相观摩中玩的不亦乐乎;父母们也不闲着,不远处的宽大的沙发里面几位年轻的父母互有的相交流着育儿心得与体会,有的拿着几本育儿杂志与报纸在仔细的阅读着,一边品着咖啡;家庭阅读空间有一家三口正在一起共同看着一本绘本,妈妈读着爸爸还像模像样的表演着;楼上不大的空间中是十几位父母在与一位专家模样的人分享交流着什么,好像这一期沙龙主题是“怎么帮助孩子戒掉网瘾”;前台商务区几位父母正在办理借阅手续,原来他们给孩子选择了几本正好是这个阶段该看的书籍,还有2本家庭教育的书籍,明天或者后天他们又会顺便送来再换几本新的书回去;角落里面的那几位爸爸模样的邻居兄弟照样还是谈论着南海印度小日本……整个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保存书的“馆”,而社区邻居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完全的以人、以孩子为中心排列着,散漫的依偎着。我们都知道图书馆长大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社会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教育得到解决或者改善,而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几乎都通过阅读得到解决,我们坚信,阅读构筑梦想,阅读陶冶人的情怀,阅读对孩子们的重要性我们知道的还不够。


北京市社工委书记宋贵伦在《北京人的读书生活》里面说“重视阅读,尤其是重视下一代的阅读,就是好重视国家的命运与未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使,实质上也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社区图书馆就是好最好的载体与平台。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千千万万的连锁的社区图书馆——阅读成长中心,陪伴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健康全面成长。最后希望她本身能有造血机制可以持续发展而不依赖外来的施舍与帮助,这个已经有好的办法,只要你提供的是人们需要的产品就应该有市场,哪怕是精神层面的。都知道,做这样的图书馆不是赚钱的事,但是大事,是功德无量,泽被后世的大事。

最后我们用白岩松这句话来结尾,因为我也这么认为:“……好多人会沮丧着说,在中国读书的好时代过去了,我想说:不!它可能才刚刚开始。”


文章来源:《中关村》杂志2012年8月

本文作者:李岩

图片来源:网络

本篇编辑:第二书房橙子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本文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