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长大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本文原载于《菁kids》
文/罗雪挥
“一个城市的气质,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宽阔的街道,那是给别人看的‘面子’;作为生活其中的居民最在意还是浓浓的文化内涵,是弥漫的书香味,这才是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咀嚼的。而承载这些的应该是图书馆、博物馆与书店,这些才是真正的‘里子’。”在《图书馆和书店是城市最美的地方》一文中,李岩如是说。
泡在书海里
2013年5月,由李岩夫妇创办的橡树湾“第二书房”开张了,即使在北京,这也属于“高大上”的氛围。因为这是海淀区北部为数不多的高档社区,离北京IT业的心脏——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只有两站地,那里汇聚着包括联想在内的很多中国IT龙头企业。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高尚成功迈进。橡树湾号称“中国硅谷生活城”,遗憾的是这里居然没有一个图书馆。还来不及配套的城市设施,还来不及发展的社区文化,让外表豪华的橡树湾,显得有点孤单。在李岩看来,这样的城市新兴地带,恰好是民营图书馆发展的好地方。
2013年,对于李岩来说,是个圆梦的年份。除了“第二书房”开张,被评为北京十大阅读示范区之一;太太刘称莲出版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成为畅销书,并入围了本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书目,同时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女儿李若辰出版了《一认真你就赢了——北大师姐给中学生的青春私房话》,也广受欢迎。
▲ 图左至右 刘称莲、李岩、李若晨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在书海中生活的家庭。每逢周末,全家就到海淀图书城里看书,享受北京才有的文化氛围。后来,家庭经济条件逐步转好。李岩创办了一个专注管理软件的门户网站,前期的阅读投入也取得了硕果,妻子开始专心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工作,从小在书香中泡大的女儿参加了2011年高考,同时被港大和北京大学录取。女儿最终选择了北大中文系。
李岩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体会到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2009年,他卖掉了网站,在北大汇丰商学院读了两年书,开始做股权投资。几经考察,他决定办一个民营社区图书馆,结果获得了全家人的支持。上北大的女儿亲自帮忙选书,现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太太刘称莲则在馆内开设了公益讲座。
“家庭的第二书房,人们精神的第三空间,社区居民的第一选择”,这是李岩给“第二书房”的定位。
我的图书馆梦
“他们分散在很多社区里面,晚饭过后或者节假日,很多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看他们永远看不完的好书;旁边有各种各样的积木、插件、魔方等玩具,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家三口正在一起共同看着一本绘本;楼上不大的空间中有十几位父母在与一位专家模样的人分享交流着什么,这一期沙龙主题是怎么帮助孩子戒掉网瘾;角落里面的那几位爸爸模样的邻居兄弟照样还是谈论着南海印度小日本”。
这是李岩的图书馆梦。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区图书馆能让社区的人、孩子成为真正的主角。“第二书房”的宣传册上,醒目地标着“橡树湾社区图书馆”。李岩希望在图书馆里培养孩子们的发小情感,培育大院文化,涵养书卷气质。
可惜的是,这个梦想更像是个社区乌托邦。令李岩郁闷的是,有些住着高档房、开着好车的父母,并不愿意在阅读上为孩子投资,这个帐就是算不过来。他们自己也不大读书,因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需要快速成功和直接获利,而书籍太慢了。”整个社会弥漫着浮躁的情绪,都只盯着眼前。
“第二书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李岩把图书馆的目标客户定位在了3至18岁的读者,可是他发现,主流客户还是3-12岁的孩子,因为初中以上的青少年,已经没空阅读了。图书馆的运作是采用收会费的形式,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一次可以借6本图书,可以免费参加活动与讲座。开业以来,因为前期投入太大,“第二书房”的收支严重不抵。
李岩决定不惜代价地坚持下去,不管现在是赔是赚,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他甚至在考察新的地点,预备开第二家连锁店。他坚信在公共文化体系中,国退民进将是大趋势。李岩盼望着国家政策能真正向民营图书馆倾斜,或者干脆由政府购买专业服务,提供具体考核指标与配套经费,由民营图书馆团队来运营社区图书馆。他觉得这样一定会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社区图书馆焕发活力。而具有公益性质的民营图书馆也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持续发展。
精神杂粮
李岩出生于1966年。父亲是镇上的老师。那时书少,他家窑洞的墙上,过年的时候,每年都会糊上一层报纸当墙纸。于是,李岩每年从新年开始就阅读那些糊在墙上的报纸,到第二年重新换“墙纸”的时候,报纸上的内容他几乎都能背下来。后来,李岩考上了山西矿业学院,学采煤,他做过采煤工程师,做过媒体,后来进入IT界,还投资过现代农业,按李岩的说法,他的人生是“混搭跨界”。
有过这样的奋斗经历,李岩清晰地知道,读书如何改变了人的命运。李岩希望能够为孩子们提供精神杂粮,他觉得在图书馆里长大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很多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童年的阅读提前纾解。
李岩把“第二书房”当成一个理想,而不是一盘生意。“第二书房”装修投资不菲,260平米的空间,清新、明亮、大气,很有设计感,并根据功用,划分出了幼儿游戏区,大孩子的阅读区,还有父母的活动区。刚开业不久,比利时国家电视台的记者前来采访,对这样优雅舒适的环境也赞叹不已。
李岩在选择图书上也是不惜工本,要选择孩子们爱看的、经典的高质量图书,有些书因为昂贵,家长舍不得买,但是“第二书房”一定会储备。如今第二书房已经拥有了上万册藏书,其中有很多成套购买的大部头精品。
在北京“阅读季”特别设置的“名家进社区”活动中,著名儿童科普读物《神奇校车》系列的作者乔安娜·柯尔和布鲁斯·迪根来到了“第二书房”,与小读者见面。看到这个美丽的图书馆,乔安娜·柯尔非常感动。她讲述了纽约一个历史悠久的私人图书馆的故事,告诉李岩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让钱成为孩子们阅读的门槛。
展望将来,李岩认为,当整个社会阅读氛围到了冰点,降无可降的时候,就该回升了,这个时候总得有人去做一些实实在在有意义的事,即使一时还看不到收获。他说,“读书就像施底肥,慢得很,百年树人不应该仅仅只是说说而已”。